浅谈“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20191216211855]
摘要
从1950年开始,各国先后进入大众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对艺术产生深刻影响,使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主要西方为上流社会服务的精英艺术价值观面临困境。艺术的波普策略在大众消费社会中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选择。本文对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做出分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波普艺术波普策略大众流行文化消费文化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波普艺术的由来 2
第一节 波普艺术观念的起源 2
第二节 波普艺术在西方的发展 2
第二章 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第一节 中国波普艺术的萌芽 3
第二节 中国政治波普的出现 3
第三节 中国波普走向国际 5
第三章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5
第一节 采用波普艺术策略的新现实主义...5
第二节 波普艺术策略的泛化 6
1、艺术品成为消费品 6
2、艺术趋于和生活的统一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在美国流行与发展。
1956年,汉密尔顿的《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非凡迷人》成为波普艺术的最早的一幅画。1962年,纽约“绘画波普”展览标志着波普风格的彻底形成。这一时期波普艺术也广泛的被接受。代表人物有利希腾斯坦、安迪·沃霍尔、约翰斯、劳中博格、奥登伯格等等。之后波普艺术一直在蓬勃发展。
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来华办展,标志着中国波普艺术的开端。1989年,全国现代艺术展上王广义的《毛泽东》的展出,标志着中国波普艺术的出现。1992年,广州双年展上,更多的波普艺术作品引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后,艺术家们广泛运用波普艺术手法反映中国文化现象,形成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政治波普。政治波普以及各种衍生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非主流的主流,代表人物有王广义,余友涵、魏光庆、张晓刚等。政治波普艺术都是利用人们熟悉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中国政治波普艺术的市场价格在节节攀升。
1996年,“艳俗艺术”登上艺术舞台。艳俗艺术延续了波普艺术的语言风格。选择“庸俗”、“俗艳”的视觉图像营造了一种狂欢的气氛,展示了社会文化中庸俗的一面,调侃了大众利欲物质的精神信念。
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大众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迅速发展,传统艺术形式在面对现实问题有很大局限性。而波普艺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的创作题材就是对消费现实反映。用貌似波普的艺术替换了流行艺术使高雅文化的内容和大众流行文化趋于统一。大众流行文化使日常生活更加趋于审美化,也让现实生活变得艺术化。艺术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中国当代艺术更加多样多化,更加精彩。艺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的素材很多取之于大众文化,让艺术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服务。在大众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大众流行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使用波普语言来表达,成为了一种当代艺术家都会选择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波普策略。
本文研究内容:引言;1.波普艺术的由来;2.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4.结语
第一章 波普艺术的由来
??第一节 波普艺术观念的起源
1917年,杜尚在商店里买了一个男用小便池并在上面写上“R.mutt”,将它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会上,要求作为艺术品展览。这一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考量和怀疑。而《泉》这系类作品,介乎于艺术品和现成品之间,给现代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艺术家不断的研究在抛开纯粹主体后的各种可能。打破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的界限。
西方现代主义以二战节点,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战后崛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强调潜意识、梦幻和“自动创作”,这种没有技术限制的艺术,在获得成功后,出现了许多失败的仿效者,其作品不能表现其应有的气魄和声韵。在抽象派走向没落的时候,波普艺术产生了。波普艺术表现为不同形式,最初是集合艺术,主张艺术回归生活。转向社会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呈客体性特征。又被叫做新达达主义,是大众文化的产物,注重消费文明。英国画家查理·汉密尔顿的《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非凡迷人》代表波普艺术正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二节 波普艺术在西方的发展
1956年,怀特查佩尔美术馆举办了“这就是明天”的展览,汉密尔顿的拼贴画《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非凡迷人》,成为了波普艺术的最早的一幅画。作品把当时杂志中最有代表意义、流行形象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汉密尔顿对波普的见解:大众的艺术,是短暂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刺激的、性感的、巧妙的、诱人的和大量传播的。
这段时间,西方波普艺术者们用不同方式创作。无论是日常生活的衣服配饰、杂志封面、房屋摆设,还是街头的建筑、雕塑都可以看到波普艺术的形式。
1962年,纽约“绘画波普”展览标志着波普风格的彻底形成。这一时期波普艺术也广泛的被接受。代表人物有利希腾斯坦、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约翰斯(Jasper johns、1930-1988)劳中博格、奥登伯格等等。
利希腾斯坦(1923-1997),广泛的运用广告和连环画的各种形象,改编广告和卡通画之间的主题。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60年代波普艺术运动代表艺术家,被认为是世界范围里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1959年,沃霍尔用颜色乱淌的笔触描绘连环画中的形象(《迪克·特雷西》)。很快,沃霍尔转向描绘商品与流行文化中的形象。1962年,开始使用丝网印刷技术,然后又使用照相制版术,这一时期作品中有人们熟悉的美元、坎贝尔汤罐头、玛丽莲·梦露等形象,使其复合呈现的。
约翰斯把美国国旗直接作为艺术创作,劳中伯格用废品制作装饰艺术,奥登伯格出售自制食品雕塑由此看出当时大众对艺术的要求和了解。即艺术逐渐商业化。
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波普艺术因容易被大众接受依然焕发生机。波普艺术作品的题材也都是一些大众能产生共鸣的事物。之后其明显的风格特征也趋于模糊。90年代后,艺术家们把商业社会的发展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或是把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波普风格联系在一起。
第二章 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波普艺术的萌芽
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来华办展,标志着中国波普艺术的开端。85年到89年这段时期,中国波普艺术其实隐含在85新潮美术运动之中,其代表作家也都是新潮美术的参与者,如谷文达、徐冰等。这一时期的波普艺术还不是很成熟,完全比不上其他新潮美术。
1989年,全国现代艺术展上王广义的《毛泽东》第一次展出,这一里程碑式的展出标志着中国波普艺术的出现。1992年,广州双年展上,波普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代表作有作袁晓舫的《cctv·北京风范》,杨国辛的《参考消息》和魏光庆的《红墙》系类等。也使得波普艺术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艺术家们广泛运用波普艺术手法反映中国文化现象,形成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政治波普。
第二节 中国政治波普的出现
我们把中外的波普艺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的波普艺术特别注重历史符号和政治符号的运用。这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个独特的艺术现实表明“政治波普”表现出的政治性“不是起源于自觉的政治批判,而是出自80年代前卫艺术的形式追求”。中国政治波普艺术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运用如文革时期的红五星、毛泽东、工农兵、大批判等形象,揭示了处于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从19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到20世纪零零年代初期,政治波普以及各种衍生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非主流的主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以栗宪延为首的艺术批评家的极力鼓吹有关,也和国际艺术格局的发展有关。正如巫鸿所言,“政治波普”标志着“后‘文革’艺术的终结,也带来了9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的最新变化许多艺术家终于向‘文革”及其视觉与精神上的负担告别。
对波普艺术家为什么会同时选用波普的题材。吕澎认为:“文革时期前出生的艺术家在绘画中更多的是在思考艺术创作之于绘画的‘意义’性,他们的这个‘意义’表象在通过竟可能多的重新塑造改变绘画原有的意义或使作品没有意义,用这种方式达到一种反讽的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