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加索《最后一幅自画像》的特色

浅析毕加索《最后一幅自画像》的特色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20191216215430]
摘要
毕加索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一生成就辉煌。他的艺术风格丰富而多变,却也始终保留自己粗犷有力的特色。在人类的艺术文明中留有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毕加索强大的创造力、非凡变化能力以及传奇般的人生都对我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不再是简单的呈现表象的“我”,而是更加注重本质的自我,旨在追求神似。他的自画像更是打破常规,超越了传统,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觉形象。带着我们穿越时空,进入另一个空间,那个他最私密的视野,那个令他恐惧的领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毕加索自画像艺术风格视觉审美
目录
1.引言 1
2.《最后一幅自画像》的创作背景 2
3.《最后一幅自画像》的特色 4
3.1浅析画面的风格特色 4
3.2体会绘画的主题特色 6
3.3欣赏画面的笔触特色 7
3.4感知创作的视觉特色 8
3.4.1结构特色 8
3.4.2色彩特色 8
4.《最后一幅自画像》艺术成就与影响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引言
一直以来自画像都是艺术家绘画创作的一种特殊题材,人们时常把画家的自画像看作是窥视其灵魂最直接有力的通道,因此名画家们的自画像价值从来不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自画像被称为“镜中肖像”。 [1]传统的自画像创作一直遵循着某种固定的套式。沿袭着一定的轨迹。带有符号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物肖像是一种符号形态。[2]自画像往往比现实中的人物更为优雅。摄影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的传统观看方式,自此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摄影是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绘画而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摄影对传统绘画所造成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绘画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下去。毕加索就开辟了这样一条新的道路。他使画家的自画像以一种超越传统的表达方式用自我的审美眼光,描绘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觉形象。自画像对艺术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呈现表象的“我”,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真实 的“自我”形象。
通过对自画像的了解,更加深度研究毕加索自画像中丰富的“视觉审美语言” ,以及其自画像的艺术创作精神,探究其自画像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自我意识以及作品的形式语言,从而全面解读毕加索自画像艺术创作的意义。
2.《最后一幅自画像》的创作背景
法国毕加索博物馆中典藏了大量自传性的作品。这些涉及自画像主题的作品,重建了毕加索的人生轨迹。毕加索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到达了神话般的高度。画家本身的形象已经代替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在诗人眼中“毕加索”已成为“现代绘画”代名词。
如今在毕加索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具体研究自画像的作品少之又少。自画像的研究问题仍然隐晦不明。事实也是如此,毕加索积极的展现自画像作品似乎只出现在其绘画生涯的最初十年里,其后的时间里那些肖像画很难再冠上“自画像”一词。1918年后,因立体主义而使其绘画地位达到巅峰以后,自画像的创作更是减少了。这也许和毕加索讨厌镜子和抗拒凝视镜面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毕加索碰到人生的关键时期时,他都会定期重返自画像。毕加索只要碰到镜子就会愤怒,想要描绘自画像就必须仔细观察自己。凝视镜中自己的形象这,这让毕加索无法忍受。所以毕加索终止了自己的自画像创作。死亡直接与镜子相接也给毕加索的绘画创作带来了一抹新的色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过往逐渐浮现,想要质疑的急迫心情,都鲜见死亡即将降临。在毕加索创作的一些形象中,始终缠绕着生命终将完结的阴影。这种事实让人难以接受,致使他的双眸中似乎总是有着冥界的眼光。就如《最后一幅自画像》一般,毕加索的自画像向我们详尽的批露了生命终将腐败的现实。无论怎么加以乔装改变,他的自画像都能带领我们穿透一切阻碍,进入那个他最私密的视野,那个令他恐惧的领域。
1901年一张拍摄了毕加索在工作室的照片,显示了毕加索20世纪初的艺术立场。这张照片中自画像《我,毕加索》充分展现了画家那强烈的想要流芳后人的意图。在照片中的绘画墙上,被用底片叠加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模糊的戴着礼帽的男子影像。这如幽灵般的影子被证实是画家本人。画像中“恍惚”的眼神凝视着前方。那过于消瘦的脸庞,如同他的自画像一样。毕加索曾对《我,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张照片应该可以提名为《瞧!当我经过时,连固若金汤的城墙也会为我敞开通路》”[3]是的,这种方式正式艺术家追求无限自由、超越一切的能力。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像无不体现真善美的绘画境界和毕加索的无敌才华。
1901年,孤独,生活琐事的烦扰,让毕加索无法安心工作,最后只得重返巴塞罗那。这时期一系列的自画像都展现了这种恐慌。在《我,国王》中,那位“冒险家”拱手把位置让给了《自画像》中那个恍惚的人物。
这也代表了蓝色时期的来临,生活、事业的困顿都让画家饱受痛苦的折磨,好友的自杀更是一度创伤了毕加索的心灵。《蓝色自画像》1904年,正是体现了画家此时的忧伤。充满伤感与暗沉的蓝色诉说了毕加索与现代主义谱系之间的关系。
于斯曼甚至讽刺塞尚是视网膜坏掉的艺术家,这种夸大视觉感知力正预兆着一种新艺术。此后“蓝色”和绘画革命合二为一的观点被现代主义认同。如《蓝色自画像》一般,毕加索从这种无色彩表现性的方式中,发现了“明显色彩”的理论特质。[3]
1906年,处于原始与立体主义之间,毕加索再次变革,旨在把绘画理念推的更远。他从古代文物中疯狂的汲取灵感。20世纪初的一些自画像中,毕加索以天真的、宿命的裸体形象来表现。
《全身自画像》收藏于毕加索博物馆,是《自画像》和图二《手持调色盘自画像》的其中之一习作。这幅自画像刊登在1906年的“晨报”。毕加索以画中画的方式描绘着自己。画中那块布料仿佛带有神圣的色彩,或许还是象征着绘画的解放的空白画布。毕加索仿佛在嘲讽自己即将变成这场仪式的牺牲者,或是主祭者。
一战结束后,毕加索并未为“回归秩序”。而是探寻具有情色的,生殖特质的古代艺术。这时期的毕加索自画像,有规律的运用各种分身、反射等手法,巧妙的安排场景却也同时影藏着另一张面孔,即玛丽-泰瑞莎·华特。
在阿波利奈尔过世以后,毕加索不再画自画像,他借助各种假身份来隐藏自己。不停的带上各种面具。借以展现人格的各个方面。
也许是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毕加索如同常人一般,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每天工作,不让自己有空闲的时候,他逼视着终会来临的死亡,即使害怕也不停歇。去世前9个月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像如被特写的镜头切割般的头部。
3.《最后一幅自画像》的特色
3.1浅析画面的风格特色
毕加索一生艺术风格多变,画法繁多,并没有像许多大师那样墨守成规的守着适合自己的风格。他打破这些观念,拒绝常规,拒绝规则,终身都在探索新鲜的事物,即使到了晚年也依旧坚持每天工作。他的作品充斥着激情与象征的意味,完美的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以及人生态度。想要了解毕加索就不得不提他的艺术风格。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包含了五个(有的学者认为是八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创造了优秀的作品,尤其是立体主义时期,更是一次世界性的突破。它解放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开拓了现代人的艺术视野。下面是详尽的介绍。
传统写实主义时期,毕加索早期绘画创作沿用了传统写实风格,1897年,创作的油画《科学与慈善》获得了全国美展金奖。
蓝色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贫困,接触到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阴郁、破落,受朋友劳特累克风格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偏爱蓝色,作品充满了忧郁,用低沉的情调表现了画面的压抑、痛苦的情感。1902年《男子肖像》及1903年的《被遗弃的人》等作品,都表现了他心灵的纯朴与善良,用诗人阿伯莱尔的话说就是“被泪水沾湿的艺术。图四《男子自画像》被认为是毕加索早期创作的一幅自画像。画面被蓝色所统治,背景也同样是黯淡的蓝,画面中的人物穿墨蓝的衣裳,他的头发、眼睛、眉毛是深浅参差的蓝,更甚至,连他的皮肤也在苍白里透着青蓝。那些年的毕加索,心情是蓝色的。这时的毕加索任意的挥霍蓝色,那种暗沉的、悲伤的蓝色,是对好友卡萨吉玛斯的凭吊和追忆,同时,它也是一种姿态,一种绘画变革前的超前姿态。这幅画让毕加索自己站在了梵高的阵营。作者借以运用忧郁的蓝色画风,抒发内心苦闷。
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更加关注形式生命和变换自由。这种自由极大的解放了自己。这种极端的夸张变形却又不是表现主义的变形,这种变形来自传统的形式力量。毕加索把这种面具形态转变为野性与暴烈之形式感觉的文化象征。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一反传统,运用夸张与变形的手法创作了不同寻常的自画像。更加注重物体周围的形态,否定古典主义从同一时间、视角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把原来的自然形体进行特意的分解与破坏再加以重组,追求一种几何形态的美,抛弃了传统的常规性思维的艺术理念,把深层次的空间画面压缩与同一层次,转化为平面性,再通过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独特的立体主义画风和新的视觉审美。充分的体现了毕加索的艺术个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