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油画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社会油画的机遇与挑战[2019121621193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传统油画处境,分析了在面临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同时面临着四面楚歌般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化技术并不会太大的改变油画艺术家进行绘画的习惯,技术与工具的革新只是为油画的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大众们需要一副画时就出现了许多种途径、如一些软件和工具等……有人说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什么画制作不出来,还需要画家么?当然也有人说艺术的独特性和包含的人文情怀是任何工具都不可替代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技术革命;独特性;数码绘画;人文情怀
目 录
1信息社会赋予油画的机遇 1
1.1油画作品数码转化的需要 1
1.2 油画作品数码转化的方法的进步 1
2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 2
2.1 传统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 2
2.1.1 油画展示的历史与演变 2
2.2 . 信息化时代下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转变 3
2.2.1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示 3
2.2.2从现实到虚拟互动的展示 4
2.3自媒体的出现 6
3 油画艺术语言特征的信息化模拟 7
4. 传统油画被替代的危机 10
4.1图像时代的绘画困境 11
4.2数字油画也算油画么? 11
4.3油画独特的艺术感染 12
总结 13
主要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信息社会赋予油画的机遇
1.1油画作品数码转化的需要
油画一般来说是指代意义上是一种在画布或者墙壁上绘制的画种,由植物油调和的颜料,颜色鲜艳多彩,层次丰富!通常画幅较大,以大幅画作的形势,以便能绘制更多细节,但这也给作品的传播展示带来诸多不便,人们只能到特定的环境空间,如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跋涉千里去欣赏原作的真容,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因此,油画作品,特别是世界闻名的作品的欣赏必然只能在有限的人群中进行,例如保存在法国罗浮宫的巨作《蒙娜丽莎》,鉴于地域空间的限制,普通大众根本无法一睹真容,由于大众传播的需要,油画作品需要一种更为普遍的方式进行展示,如画册、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有见及此,油画作品的信息化就成为一种媒体展示前行之有效的技术处理方式。
1.2 油画作品数码转化的方法的进步
油画作品的数码转化与作品最终的展示方式密切相关,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已经被信息化的作品图片,但由于受网络带宽的影响,这些图片往往精度不高,也就是说,在最终呈现媒体中的最佳尺寸偏小。而且,被多次信息化的作品其颜色、明度、饱和度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国画、书法作品等表面较为平整的画种可以使用大幅面的扫描设备进行数码成像,油画作品由于画幅较大,而且其厚重的颜料,突破了二维平面空间,无法直接通过扫描信息化。因此,需要一种能让作品还原度高且信息化精度高的方法——数码翻拍。
数码翻拍是指利用相机和其附件、灯光等设备对照片、底片、绘画、文件等进行成像信息化的过程。数码翻拍使用的相机通常为像素高、成像质量好且带有拍摄预览屏幕的数码相机,通过极精密的取样把油画作品细腻的笔触、颜色尽可能的还原,并能实时观察预览效果。翻拍的时候灯光需要特别设置,油画作品的颜料油质极易产生反光,因此要避免将灯光直射作品,应将灯光照射方向与作品之间调整一定的角度,角度越小,反光越弱,但照度也越不均匀。为使照明均匀可用两盏灯从两侧照明,或是增加灯与油画间的距离。如有条件可将灯光射向反光板,以得到柔和的效果,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光线的突然增加会让成像结果。预览效果产生差异。
2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
2.1 传统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
2.1.1 油画展示的历史与演变
油画起源于欧洲的宗教,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绘制在教堂、修道院等特定场所的墙壁上,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单独展示,如达芬奇于1499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直接绘制在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的墙壁上。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画家使用了船用的帆布并绷在画框上作画,但由于帆布受湿度影响大,不利于作品的长期保存,后来人们又改用了亚麻布。新的绘画介质材料让油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段时间以来,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逐渐出现各种作品观赏、买卖的场所与活动。
博物馆的出现,使得油画作品的展示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它不再只是为少数人所独享。油画作品通过展示,改变了原来的孤立存在方式为交流与呼应的状态,当油画作品进入博物馆时,展示的真正的意义才突现出来,作品内容与空间构筑了一个相对对立的欣赏区域。艺术家在展览大厅与在自己画室看同一副作品时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变换,展示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使得作品跳出了本身的形式与内容,与展览空间、人的心理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作品空间。
2.2 . 信息化时代下油画作品的展示方式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以及周边数码设备被大量运用,声、光、电的结合使得各种媒体信息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作用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观赏及倾听的习惯。利用信息化的设备与技术,改变传统的油画作品展示方式为更为综合的多维展示方式,以得到更多的人关注。
2.2.1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示
对于静态艺术的传统油画,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反映的或是某个时间的人、事、物,如毕沙罗的《丰收季节》,或是通过组画形式展示不同的时间内容,如当代油画家何成的《花卉》组画所表现的春夏秋冬,当作品完成的时候,艺术家赖以叙述内容的时空也随之凝固。在视觉上,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不再变化,但在欣赏者的心理时间才刚刚开始。如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空》,其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在每一位欣赏者中旋转流动;当代中国油画家高泉的《海之魂》,表现出海浪涛涛的庞大气势,充满动感。传统的作品展示方式更多的依赖欣赏者的主观意象,客观来说,传统绘画里面的内容是不动的,欣赏者有绝对的理由认为画面是静止的。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利用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可以真正将静止的作品内容变成看得见的,会运动和变化的作品。
有些作品就是采取了静态风景油画创作与画面元素动态变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远处山脉和近处石头是画面的静态元素,将采用传统的桌上绘画方式直接绘制在油画布上(图3-1);云彩、湖水和小舟则是画面的动态元素,将采用数码绘画的方式创建和油画特征模拟,制作出相对于静态元素的运动效果,并通过投影技术直接投影在挂在墙壁上的油画布上(图3-2)。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光色的调整,在一定的时间内模拟出各种时段的色调变化,使油画作品突破静态的制约,真正具有时间的特征。
图3-1 图3-2
图片来源:网络
利用投影来动态展示油画作品内容的关键在于元素的分离,所有具有动态属性的元素都需要单独绘制,致使元素运动后不会露底。风景画就像一个舞台,舞台背景是静止的,作为动态元素的“演员”是运动,“演员”的表演让整个舞台节目变得精彩纷呈,作品的内容也得到无限的延伸。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副巨型的《清明上河图》得到全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作品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高6.3米、长130多米,面积达832平方米,大约是原图的30倍,需要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循环,对当时宋代的城市特征、人文特色、艺术风格作了形象的叙述。作品改变一贯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为动态展示方式,人们不需要主观想象,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历史知识,连外国友人和小孩子都能轻易看懂作品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信息化时代下艺术作品展示多元化的典型成功案例。
2.2.2从现实到虚拟互动的展示
据统计,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展览厅,但参观这些场所的人却是全世界最少的。我们提倡运用艺术的美来影响、感染、教育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绘画艺术无疑是承载这个光荣任务的最好载体,一些教育机构采用硬性规定让学生“被参观”,其结果自然适得其反,人们都渴望自由,关注有趣的事物,绘画这种貌似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心里构建了一种死板和无趣的心理印象。其实造成这种现状与绘画作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问题是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办法——虚拟互动博物馆(美术馆)。
在1995年,法国卢浮宫向公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图3-2),率先把艺术藏品从展厅的现实空间带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后来,卢浮宫官方网站更是开发了三维立体的虚拟参观模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欣赏功能的虚拟互动博物馆。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便能沉浸在各种大师的优秀作品中。虽然不及真正走进美术馆,走近作品,面对面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但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展览的内容,让观看者在前往美术馆之前先了解,选择参观个人喜爱的画家和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偏高或行动也不便的观众来说,虚拟展厅的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还不会受到参观时间的限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