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
浅析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20191216215456]
摘 要
《贵州山民图》是庞薰琹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时所创作的。作为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的现代艺术家,他的这组作品不仅反映了四十年代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和风土人情,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本文以庞薰琹西南写生时期所绘的《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为线索,对中国现代绘画在中西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从庞薰琹简介、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分析和《贵州山民图》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四个方面描述并进行分析探索,探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化方面所具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庞薰琹《贵州山民图》艺术风格
目 录
1.引言 1
2.庞薰琹生平简介 2
3.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 3
4.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 5
4.1.质朴的线条 5
4.2.富丽的色彩 7
4.3.别致的笔触 8
4.4.完美的构图 10
5.庞薰琹《贵州山民图》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引言
上世纪40年代一群知名艺术家进入中国西部,进行西部自然人文图景的描绘。而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锋与旗手的庞薰琹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他对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在当时战火云集的环境中不仅给了艺术家短暂的平静生活,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为了如今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上世纪40年代的西南自然人文风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就尤其重要。
庞薰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过程代表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历史发展进程,是20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对于他创作的《贵州山民图》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当今人们更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人文风情,还有利于人们更细致和深入地理解庞薰琹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更深入探究《贵州山民图》的绘画风格对其自身和后人的影响。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竞相追名逐利,这种风气弥漫到了艺术界,画家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中探索中国绘画的方向,呈现出很多的弊端,所以,在今天来看,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们所坚持的理念和探索精神尤显珍贵。庞薰琹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对他《贵州山民图》艺术风格的研究势在必行。
2.庞薰琹生平简介
庞薰琹(1906年-1985年)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是我国近现代颇负盛名的工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1925年庞薰琹为学习绘画前往法国留学。1930年回国后,就开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史、画论的系统性研究,参加了旭光画会、苔蒙画会,一度成为当时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后相继在上海美专、四川省立艺专等多所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与张弦、倪贻德发起并创建了“抉澜社”。1938年他对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搜集研究。1939年他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解放前期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1949年5月29日与张乐平、朱宣咸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美术工作者宣言”,此“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上海近代美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后,庞薰琹又相继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2年,受周总理的嘱托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庞薰琹任第一副院长。1957年,庞薰琹被打成“右派”,到1979年才沉冤得雪。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逝世,他的遗作都捐给了家乡常熟。1991年,庞薰琹美术馆在常熟落成开放。
庞薰琹一生对于美术教育工作及绘画创作的那份热忱,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以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的同时,又不断吸取其他风格绘画中的优点,经过自己的融合和创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贵州山民图》系列画、《地之子》等。编写了《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等诸多著作。
3.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
上世纪40年代一群知名艺术家进入中国西部,进行西部自然人文图景的描绘。而庞薰琹作为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的现代艺术家,他对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在当时战云密布的环境中不仅给了艺术家短暂的平静生活,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
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白描《吹笙》、《跳花》、《卖炭》、《卖柴》、《收桔》、《汲水》、《持镰》等。水彩《捕鱼》、《赶集》、《垂钓》、《畅饮》、《割稻》、《洗衣》、《笙舞》、《小憩》、《丧事》、《情话》、《收割》、《黄果树瀑布》、《桔红时节》等,一共20多幅作品。[1]虽然其中有部分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所丢失,现今我们已无法亲眼欣赏,但从上面这些作品的名字我们也不难看出,庞薰琹对社会民生的关心和对民间装饰艺术的那份热忱。他是一位勤于思考、悉心实践的艺术家。他充分融合了本国与西方、古代与当今的艺术特色,使其在艺术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此次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研究,在他开启民族艺术的大门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贵州之行,庞薰琹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风俗民情,收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装饰资料,而不辞辛劳、想方设法深入到这“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2]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四个多月的攀山越岭,他走遍花溪、贵阳、贵定等几十个山寨,接触了苗族、布依族在此期间,他看到并参加了反映民族音乐成就及表现舞蹈艺术魅力的“跳花”、“笙舞”等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的劳动、收获、恋爱、丧事等等生活、习俗方面真实的画下来。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收集资料,他曾充作出嫁姑娘的亲属,抬着嫁衣去送嫁;为了祭奠死者,他也随之跪在灵前吞吃一碗无盐又半生不熟的牛肉
在庞薰琹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过去完全没有想到民族民间工艺这样丰富,同时它能表现出如此高的艺术水平。那些山里姑娘,没有什么绘画基础,更没有受过什么专业技术训练。90%以上没有出过哪个县,90%以上没有上过学。她们没有什么底样,也不需要底稿,拿起针来凭着自己的想象,根据传统的装饰结构,绣出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虽不全是上品,但决不会有废品。因为她们尊重自己的劳动,爱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布。这种群众中潜在的艺术智慧,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决心要想尽办法为群众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3]
4.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
说到艺术风格,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犹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每个艺术家通过其艺术作品的整体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取决于艺术家自身所在的时代和文化的情况,还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思想、素养和生活经历等一些主观因素。就像是一个场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不同的人来观赏,由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体会不同,所感受到的也会有所差异。庞薰琹早年在法国学习西方绘画,在毕加索、马蒂斯等绘画大师的影响下,他开始不断尝试各种技法来追求对艺术的创新。他的画风不仅包含了西方的立体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还包含了中国的水墨画的意味,从他绘画风格的构思、技法表现乃至整个画面的控制上,可以看出他极具时代精神,而且这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特点都一一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贵州山民图》系列画,是庞薰琹在四十年代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实地考察、走访,结合中西绘画艺术精髓所创作出的一组工笔重彩画。在抗日战争时期,庞薰琹深刻意识到“探索民族化的道路,当然应对民族、民间的传统作品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了解,从而概括出它的特点,加以吸收利用。”[4]他的绘画不再是强调自我和突出个性,而是注重写实,因此,《贵州山民图》系列画也可以说是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新的思考和探索的体现。作品通过把西方写实素描融合进中国画的情趣之中,从而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乡土民俗。从画面中那栩栩如生的苗族少女,以及那带着淡淡哀愁情绪的面孔,不仅说明了庞薰琹对于笔下对象的熟悉,更展现了他那娴熟的绘画技巧。
4.1.质朴的线条
线条作为既原始单纯,又简洁高雅的一种艺术语言,在绘画的意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反应物象形状的转折起伏,还能表现物象的明暗关系,马蒂斯曾经概而言之:“对一幅素描来说,即便仅仅用了一条线画成它,在线所环绕的每一部分,也能被赋予无数的细微变化。”[5]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象的性状和情态,还能从画家用笔的动作与节奏感受他们的情绪与感情。正如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所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也就是以线条的流动来凝聚人的敏锐感和传递画家细腻的、丰富的情感。[6]但是线条在移动过程中,它又不是死板的,是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就像是一个舞蹈家随着音乐翩然起舞,那种优美的肢体动作无不在体现着那种音乐节奏的韵律感。而画家运用笔的变化,勾勒出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疾徐,从而概括出对象的明暗关系、体积和面积,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
摘 要
《贵州山民图》是庞薰琹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时所创作的。作为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的现代艺术家,他的这组作品不仅反映了四十年代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和风土人情,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本文以庞薰琹西南写生时期所绘的《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为线索,对中国现代绘画在中西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从庞薰琹简介、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分析和《贵州山民图》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四个方面描述并进行分析探索,探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化方面所具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庞薰琹《贵州山民图》艺术风格
目 录
1.引言 1
2.庞薰琹生平简介 2
3.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 3
4.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 5
4.1.质朴的线条 5
4.2.富丽的色彩 7
4.3.别致的笔触 8
4.4.完美的构图 10
5.庞薰琹《贵州山民图》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引言
上世纪40年代一群知名艺术家进入中国西部,进行西部自然人文图景的描绘。而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锋与旗手的庞薰琹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他对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在当时战火云集的环境中不仅给了艺术家短暂的平静生活,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为了如今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上世纪40年代的西南自然人文风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就尤其重要。
庞薰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过程代表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历史发展进程,是20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对于他创作的《贵州山民图》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当今人们更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人文风情,还有利于人们更细致和深入地理解庞薰琹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更深入探究《贵州山民图》的绘画风格对其自身和后人的影响。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竞相追名逐利,这种风气弥漫到了艺术界,画家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中探索中国绘画的方向,呈现出很多的弊端,所以,在今天来看,早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们所坚持的理念和探索精神尤显珍贵。庞薰琹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对他《贵州山民图》艺术风格的研究势在必行。
2.庞薰琹生平简介
庞薰琹(1906年-1985年)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是我国近现代颇负盛名的工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1925年庞薰琹为学习绘画前往法国留学。1930年回国后,就开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史、画论的系统性研究,参加了旭光画会、苔蒙画会,一度成为当时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后相继在上海美专、四川省立艺专等多所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与张弦、倪贻德发起并创建了“抉澜社”。1938年他对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搜集研究。1939年他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解放前期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1949年5月29日与张乐平、朱宣咸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美术工作者宣言”,此“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上海近代美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后,庞薰琹又相继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2年,受周总理的嘱托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庞薰琹任第一副院长。1957年,庞薰琹被打成“右派”,到1979年才沉冤得雪。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逝世,他的遗作都捐给了家乡常熟。1991年,庞薰琹美术馆在常熟落成开放。
庞薰琹一生对于美术教育工作及绘画创作的那份热忱,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以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的同时,又不断吸取其他风格绘画中的优点,经过自己的融合和创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贵州山民图》系列画、《地之子》等。编写了《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等诸多著作。
3.庞薰琹在西南时期的艺术活动
上世纪40年代一群知名艺术家进入中国西部,进行西部自然人文图景的描绘。而庞薰琹作为第一个走进贵州苗寨的现代艺术家,他对西南写生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在当时战云密布的环境中不仅给了艺术家短暂的平静生活,也为他自己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养料,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探索的道路。
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白描《吹笙》、《跳花》、《卖炭》、《卖柴》、《收桔》、《汲水》、《持镰》等。水彩《捕鱼》、《赶集》、《垂钓》、《畅饮》、《割稻》、《洗衣》、《笙舞》、《小憩》、《丧事》、《情话》、《收割》、《黄果树瀑布》、《桔红时节》等,一共20多幅作品。[1]虽然其中有部分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所丢失,现今我们已无法亲眼欣赏,但从上面这些作品的名字我们也不难看出,庞薰琹对社会民生的关心和对民间装饰艺术的那份热忱。他是一位勤于思考、悉心实践的艺术家。他充分融合了本国与西方、古代与当今的艺术特色,使其在艺术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此次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研究,在他开启民族艺术的大门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贵州之行,庞薰琹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风俗民情,收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装饰资料,而不辞辛劳、想方设法深入到这“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2]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四个多月的攀山越岭,他走遍花溪、贵阳、贵定等几十个山寨,接触了苗族、布依族在此期间,他看到并参加了反映民族音乐成就及表现舞蹈艺术魅力的“跳花”、“笙舞”等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的劳动、收获、恋爱、丧事等等生活、习俗方面真实的画下来。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收集资料,他曾充作出嫁姑娘的亲属,抬着嫁衣去送嫁;为了祭奠死者,他也随之跪在灵前吞吃一碗无盐又半生不熟的牛肉
在庞薰琹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过去完全没有想到民族民间工艺这样丰富,同时它能表现出如此高的艺术水平。那些山里姑娘,没有什么绘画基础,更没有受过什么专业技术训练。90%以上没有出过哪个县,90%以上没有上过学。她们没有什么底样,也不需要底稿,拿起针来凭着自己的想象,根据传统的装饰结构,绣出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虽不全是上品,但决不会有废品。因为她们尊重自己的劳动,爱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布。这种群众中潜在的艺术智慧,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决心要想尽办法为群众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3]
4.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艺术风格
说到艺术风格,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犹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每个艺术家通过其艺术作品的整体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取决于艺术家自身所在的时代和文化的情况,还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思想、素养和生活经历等一些主观因素。就像是一个场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不同的人来观赏,由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体会不同,所感受到的也会有所差异。庞薰琹早年在法国学习西方绘画,在毕加索、马蒂斯等绘画大师的影响下,他开始不断尝试各种技法来追求对艺术的创新。他的画风不仅包含了西方的立体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还包含了中国的水墨画的意味,从他绘画风格的构思、技法表现乃至整个画面的控制上,可以看出他极具时代精神,而且这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特点都一一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贵州山民图》系列画,是庞薰琹在四十年代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实地考察、走访,结合中西绘画艺术精髓所创作出的一组工笔重彩画。在抗日战争时期,庞薰琹深刻意识到“探索民族化的道路,当然应对民族、民间的传统作品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了解,从而概括出它的特点,加以吸收利用。”[4]他的绘画不再是强调自我和突出个性,而是注重写实,因此,《贵州山民图》系列画也可以说是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新的思考和探索的体现。作品通过把西方写实素描融合进中国画的情趣之中,从而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乡土民俗。从画面中那栩栩如生的苗族少女,以及那带着淡淡哀愁情绪的面孔,不仅说明了庞薰琹对于笔下对象的熟悉,更展现了他那娴熟的绘画技巧。
4.1.质朴的线条
线条作为既原始单纯,又简洁高雅的一种艺术语言,在绘画的意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反应物象形状的转折起伏,还能表现物象的明暗关系,马蒂斯曾经概而言之:“对一幅素描来说,即便仅仅用了一条线画成它,在线所环绕的每一部分,也能被赋予无数的细微变化。”[5]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象的性状和情态,还能从画家用笔的动作与节奏感受他们的情绪与感情。正如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所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也就是以线条的流动来凝聚人的敏锐感和传递画家细腻的、丰富的情感。[6]但是线条在移动过程中,它又不是死板的,是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就像是一个舞蹈家随着音乐翩然起舞,那种优美的肢体动作无不在体现着那种音乐节奏的韵律感。而画家运用笔的变化,勾勒出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疾徐,从而概括出对象的明暗关系、体积和面积,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