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处理对稻田套播黑麦草产量及有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摘要: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农区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农区种草符合国家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导向,粮经饲统筹发展是一种新型现代农业模式。“水稻/黑麦草”套作模式既能够延长黑麦草越冬之前的生长期,又能充分利用水热资源,但有关稻田套播黑麦草不同播期对产量及相关生物学、营养指标的研究较少或不系统。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播期(10月8号、10月16号、11月3号)“水稻/黑麦草”套作模式下的黑麦草产量、形态指标以及营养指标。结果表明,较早的播期下,黑麦草株高、分蘖数、产量等农艺性状均相对较高,同时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生产性能也相对较好。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秋播黑麦草时适当提早播期有利于提高黑麦草的产量和饲喂价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地概况及品种介绍 2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
1.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3
1.3.2 产量指标的测定 3
1.3.3 营养指标的测定 3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 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3
2.1.1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4
2.1.2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4
2.1.3 体外消化率 4
2.1.4 粗蛋白含量 4
2.2 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4
2.2.1 分蘖 4
2.2.2 株高 4
2.2.3 茎粗 5
2.2.4 生物量 5
2.3 返青后田间生长情况 5
3 小结与讨论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不同播期处理对稻田套播黑麦草产量及有关生物学指标的
影响研究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结构的调整,优质牧草生产在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区种草能为畜牧业配套提供优质青绿饲料,符合国家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发展要求。作物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模式通过调整作物共生时间和方式,有效地利用光热水肥及土地资源,以达到提高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该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冬季作物种植增产潜力大。然而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该地区抛荒田、半抛荒田、冬闲田等闲置类型土地面积逐年上升,对粮食安全及健康农业发展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为一年生或越年生、疏丛型禾草,具有适应性强、生物产量高、适口性好、营养品质高等优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种植可安全越冬,早春时期可为畜禽提供优质青饲料。研究表明,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生物化学及微生物性状,而且其根茬腐解物种还存在能刺激后茬水稻生长的活性物质,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具有良好的作用[37]。
作物的产量受播种时期的影响,播种期变化会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光照等生态条件出现一定差异,使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出现差异,进而影响产量构成要素乃至作物产量[811]。因此,牧草的分蘖密度、叶片密度、鲜、干草产量等指标可以通过改变播种时间来调控,如福建地区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播种时间越早多花黑麦草的干物质产量和营养价值也就越高[1215]。除播种时期外,农技措施的改善也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如撒播、条播等播种方式的选择,多花黑麦草的病虫害防治,N肥的施用、水分管理等田间管理措施,只有因地制宜,从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才能得到多花黑麦草最优产量[1620]。套作、轮作措施近年来被逐步引入参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2123]。
纵观国内的研究成果,秋冬播种多花黑麦草是合理利用冬闲田、增加粮食和饲料作物产量、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黑麦草的秋播是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进行,越冬前的低温天气严重影响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推广和改良黑麦草种植模式是长江中下游农区冬闲田高效利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稻/多花黑麦草”套作模式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入手,将“水稻黑麦草”轮作制度改为“水稻/黑麦草”套作制度,在“水稻/黑麦草”套作模式下探究不同播期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形态、产量、营养等指标的影响,为粮经饲统筹发展背景下农区科学种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品种介绍
试验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江苏省兴化市陶庄镇进行,试验地耕层土壤pH为6.67,有机质18.64g/kg,碱解氮含量127.16mg﹒g1,有效磷53.53mg﹒g1,速效钾77.25mg﹒g1。前作水稻品种为南梗9108,黑麦草采用分散直播方式播种,播种量为60kg﹒hm1,水稻行间距35cm。供试的多花黑麦草品种为普通四倍体,产自美国俄勒冈州。试验期间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平均温度变化和兴化近5年9月至5月平均温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期间兴化20152016年和20112015年9至11月候平均气温(江苏气象局)
Fig. 1 Pentad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f 20152016 and 20112015 at Xinghua from Sep. to May. during the experiment (provided by Jiangsu Meteorological Bureau)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按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播种期,记为P1(水稻收割前26d)、P2(水稻收割前18d)和P3(水稻收割当天),分别于10月8日、10月16日,试验小区按水稻生长行距有序套播黑麦草。11月3日在水稻收割后接茬播种多花黑麦草,播种量均为60kg﹒hm2。多花黑麦草播种前种子经严格筛选,种子净度98%,发芽率96%。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2m2,四周设保护行。2016年3月10日,各小区施入尿素(含N 46.2%)300kg﹒hm2以促进拔节,加快生物产量累积进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cykx/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