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字数:11125】
摘 要在一些地震多发地段,施工人员会为了避免和缓解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采取一些加固措施。这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整体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抗震加固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学领域有着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进步空间,中国被认为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在我国建筑物抗震的领域,有一些建筑物并没有考虑到对于地震的防范。我们要从唐山大地震中吸取经验,对现有的建筑按标准抗震设防烈度进行鉴定,对不合格和不满足要求的建筑物采取抗震和加固措施。本论文对历史、现状及未来在建筑物抗震体系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 2
2.1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历史和现状 2
2.1.1抗震鉴定历史 2
2.1.2抗震加固技术的现状 3
2.2 建筑物加固的目的 4
2.3 建筑物加固的检测技术 5
2.4 建筑物耐久性问题 5
2.5 变形缝和节点的加固 5
2.6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原则 5
2.7结构抗震检测和鉴定注意事项 6
2.7.1 钢筋混凝土抗震部位的鉴定 6
2.7.2 主要检测的项目及要点 6
第三章 建筑物抗震加固应用现状 8
3.1 抗震加固的方法 8
3.1.1 加固梁、柱构件的方法 8
3.1.2 加大截面加固法 8
3.1.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8
3.1.4 粘钢加固法 9
3.1.5 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10
3.1.6 预应力的加固法 10
3.1.8 对结构受力的改变方法 11
3.2 抗震加固新技术? 11
3.2.1 消能隔震技术? 11
3.3 抗震加固时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12
第四章 建筑抗震加固的展望 13
4.1 鉴定加固对象的展望 13
4.2 加固技术的展望 13
4.2.1要注重整体的抗震概念 13
4.2.2 抗震加固的设计理念 13
4.3 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筑物的可靠度 13
4.4 隔震减振技术在抗震加固的应用 13
4.5 发展新材料和工艺 14
4.6 引进先进的理念以及技术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引言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往往不可预测,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等特征,严重的地震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不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
就目前,我国依然属于地震多发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一些较大的地震已经给人们造成了很多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也迫使建筑工程人员必须要总结工程结构的抗震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因此针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了抗震评级和鉴定,对于不满足条件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措施。
做好建筑物抗震加固是保障人民安全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一些建筑物因为各种原因未经抗震处理,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另外,抗震加固是指在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进行评测,没有进行抗震增强的建筑物,需要在其基础上实施合理的抗震加固手段,以此达到增强建筑物抗震的目的。要增强建筑物抗震性和整体性,首先要做到改善或恢复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要结合一些新的建造技术,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着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住房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结构强度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增强技术尤为重要。
第二章 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
2.1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历史和现状
2.1.1抗震鉴定历史
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抗震鉴定和加固的研究,在199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调查研究中表明,部分的民区房仅采用了简单的加固方法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地震灾害所产生的损坏,也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抗震加固的重要性。根据我国1968年编制的“京津地区的历史遗留民用住房以及农村房屋的抗震鉴定标准”,并且在针对这些地区进行房屋抗震评级和专业调查之后,在1975年海城的地震发生后,立即制定出了“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鉴定标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抗震鉴定标准,并且9月份在京津地区正式的进行实施。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加固的建筑物和没有进行加固的建筑物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进行加固的建筑物并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损失,但是未经加固的建筑物出现了巨大的损坏。因此我国在1996年的6月1日颁布了对建筑物的行业标准,并且在1999年的时候进行了实施。在其文件的出台后,不但改善了建筑物抗震鉴定加固技术,而且对新的建筑物抗震等级的设计进行了分工,形成了具有清晰而明确的技术,将其对抗震的鉴定和加固推向了新的趋势。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进入了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建筑物抗震的鉴定与加固技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四川地震的这种情况,四川的建设部门随即出台了《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B51/T5059 2008),并且在2008年7月26日真正的落实并实施,为四川建筑物抗震和加固的问题上提供了符合条件的区域规范性文件,更加有利的保障了自然灾害后,对灾害地区的重建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和有效的进行,极大的弥补了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根据近年来专家的分析,我国的城镇民用总建筑面积达到46.76亿平方米,并且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规定年限的64%,在工业的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3亿平方米,其使用的年限已经超过了规定年限的65%,而且已经有很多建筑物出现了老龄化等问题,这些建筑物基本都没有采用抗震设防技术。
以上海为例。经统计,上海市工业和民用的建筑总面积达1.6亿平方米,有98%以上都没有使用设防抗震加固的技术,据数据显示上海市需要抗震及鉴定和加固的房屋面积已经达到了一亿平方米。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部分地区抗震设防的烈度要求不断提高,也加大了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的需求。尤其针对于四川省汶川县,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了灾区市县的调整设计。比如四川的汶川县,武平县以及都江堰区域从原有的七度抗震设防烈度提升到了八度抗震设防烈度,这也说明了原先需要七级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现在需要按照八级抗震设防进行加固。如表21所示。
表21 四川部分市县镇设计地震参数的前后对比
序号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 2
2.1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历史和现状 2
2.1.1抗震鉴定历史 2
2.1.2抗震加固技术的现状 3
2.2 建筑物加固的目的 4
2.3 建筑物加固的检测技术 5
2.4 建筑物耐久性问题 5
2.5 变形缝和节点的加固 5
2.6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原则 5
2.7结构抗震检测和鉴定注意事项 6
2.7.1 钢筋混凝土抗震部位的鉴定 6
2.7.2 主要检测的项目及要点 6
第三章 建筑物抗震加固应用现状 8
3.1 抗震加固的方法 8
3.1.1 加固梁、柱构件的方法 8
3.1.2 加大截面加固法 8
3.1.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8
3.1.4 粘钢加固法 9
3.1.5 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10
3.1.6 预应力的加固法 10
3.1.8 对结构受力的改变方法 11
3.2 抗震加固新技术? 11
3.2.1 消能隔震技术? 11
3.3 抗震加固时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12
第四章 建筑抗震加固的展望 13
4.1 鉴定加固对象的展望 13
4.2 加固技术的展望 13
4.2.1要注重整体的抗震概念 13
4.2.2 抗震加固的设计理念 13
4.3 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筑物的可靠度 13
4.4 隔震减振技术在抗震加固的应用 13
4.5 发展新材料和工艺 14
4.6 引进先进的理念以及技术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引言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往往不可预测,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等特征,严重的地震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不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
就目前,我国依然属于地震多发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一些较大的地震已经给人们造成了很多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也迫使建筑工程人员必须要总结工程结构的抗震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因此针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了抗震评级和鉴定,对于不满足条件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措施。
做好建筑物抗震加固是保障人民安全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一些建筑物因为各种原因未经抗震处理,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另外,抗震加固是指在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进行评测,没有进行抗震增强的建筑物,需要在其基础上实施合理的抗震加固手段,以此达到增强建筑物抗震的目的。要增强建筑物抗震性和整体性,首先要做到改善或恢复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要结合一些新的建造技术,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着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住房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结构强度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增强技术尤为重要。
第二章 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
2.1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历史和现状
2.1.1抗震鉴定历史
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抗震鉴定和加固的研究,在199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调查研究中表明,部分的民区房仅采用了简单的加固方法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地震灾害所产生的损坏,也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抗震加固的重要性。根据我国1968年编制的“京津地区的历史遗留民用住房以及农村房屋的抗震鉴定标准”,并且在针对这些地区进行房屋抗震评级和专业调查之后,在1975年海城的地震发生后,立即制定出了“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鉴定标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抗震鉴定标准,并且9月份在京津地区正式的进行实施。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加固的建筑物和没有进行加固的建筑物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进行加固的建筑物并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损失,但是未经加固的建筑物出现了巨大的损坏。因此我国在1996年的6月1日颁布了对建筑物的行业标准,并且在1999年的时候进行了实施。在其文件的出台后,不但改善了建筑物抗震鉴定加固技术,而且对新的建筑物抗震等级的设计进行了分工,形成了具有清晰而明确的技术,将其对抗震的鉴定和加固推向了新的趋势。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进入了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建筑物抗震的鉴定与加固技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四川地震的这种情况,四川的建设部门随即出台了《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B51/T5059 2008),并且在2008年7月26日真正的落实并实施,为四川建筑物抗震和加固的问题上提供了符合条件的区域规范性文件,更加有利的保障了自然灾害后,对灾害地区的重建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和有效的进行,极大的弥补了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根据近年来专家的分析,我国的城镇民用总建筑面积达到46.76亿平方米,并且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规定年限的64%,在工业的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3亿平方米,其使用的年限已经超过了规定年限的65%,而且已经有很多建筑物出现了老龄化等问题,这些建筑物基本都没有采用抗震设防技术。
以上海为例。经统计,上海市工业和民用的建筑总面积达1.6亿平方米,有98%以上都没有使用设防抗震加固的技术,据数据显示上海市需要抗震及鉴定和加固的房屋面积已经达到了一亿平方米。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部分地区抗震设防的烈度要求不断提高,也加大了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的需求。尤其针对于四川省汶川县,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了灾区市县的调整设计。比如四川的汶川县,武平县以及都江堰区域从原有的七度抗震设防烈度提升到了八度抗震设防烈度,这也说明了原先需要七级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现在需要按照八级抗震设防进行加固。如表21所示。
表21 四川部分市县镇设计地震参数的前后对比
序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