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也是推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长三角洲26个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估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从提升较快,目前总体的协调发展度较好,并且未来将处于高协调的发展阶段。从市域视角下看,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度虽有浮动,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处于高协调阶段。每个省份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每个省份内,城市协调发展度发展也不平衡,且地级市协调发展度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带动效应。对此提出发挥经济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积极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就业,完善设施福利、加强政府对土地的监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引言1
一、相关概念界定2
(一)城镇化概念2
(二)人口城镇化2
(三)土地城镇化2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数据来源3
(一)研究区概况3
(二)研究数据来源3
三、研究方法3
(一)发展度3
(二)耦合度3 (三)协调发展度4
(四)协调发展度的评价划分标准4
四、研究结果4
(一)长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分析 5
(二)市域视角下长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分析 5
五、结论与讨论 7
六、致谢 8
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引言
引言: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新型城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几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对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号召,全国各省市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但很多地方的城镇化有着很多问题,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并且由此引发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劣化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14-2020》的颁布实施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1],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正成为了大家关心和研究的热点。
基于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很少。与此相关的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着两个观点: 一是以Kuhn[2]和Vanwey[3]等人为代表的“劳动力转移将促进人口城市化” 的观点。二是以Firman[4]和Gray[5]等人为代表的 “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是彼此推动的关系” 的观点。 所以对于国外的研究,对我们的参考价值不大。对于国内而言,有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乔晓勇, 2014)[6]、协调性测度(范进、赵定涛,2010)[7],(熊小齐,2015;等)[8],(陈冲、何梦醒2017)[9]耦合度分析(郭付友、李诚固,2015) (张璇,2015)、协调发展程度研究(曹文利,张小林,潘义勇,2012)[10],( 王云霞、南灵,2015)[11],( 沈彦、朱翔,2015,等)[12]和长江经济带协调性研究(刘欢,邓宏兵,李小帆,2016)。[13]
以上这些关于国内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有全国的、民族地区的和部分发达的单个城市的,虽较为丰富,但是对长江三角洲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少。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又趋于重要。表现在其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的,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也就是说,国家进一步意识并确认了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性。201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8%的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占了11.1%,17.4%的GDP是长三角创造的,财政收入的将近两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创造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超过全国3成。综合实力的加强,一体化的推进,长江三角洲必将迈入新的城镇化阶段。
综上所述,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的情况来看,发现对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2000年到2016年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来对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2.人口城镇化:人是城镇的主体,是城镇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根据这个观点,用人口的转换来表示城镇化是目前做的最多的做法。埃尔德里奇(HEldridge)(1940)[14]认为,城镇化的全部含义就是人口的集中,克拉克(CGClark)(1940)[15]则表明城镇化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美国新版《世界城市》从两方面阐明了人口城镇化涵义,一是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并在城镇中从事非农业工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人口的值观、态度和行为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精神方面的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口的彻底城镇化必须同时完成这两方面的转变,两个都不能缺。
3.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起源于 2007 年陆大道(2007)和姚士谋(2007)[16]一份名为《关于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建议》(2007)的国务院发展咨询报告。在此之后,吕萍(2008)[17]早先提出了土地城市化的概念,并认为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土地利用属性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产权由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欧阳文绪(2011)[18]认为,中国土地城市化主要是指土地利用模式向非农化转变,土地和房地产快速升值,不同利益集团分享不同地租的收入。潘爱民(2014)[19]指出,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空间向农村推广的过程,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占用的土地比例按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计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