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广场空间使用者行为与期望研究以明故宫广场为例
摘要:本文是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学习和参考,联系实际想要调查的场地的现实情况,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分两次到南京市明故宫广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根据统计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观察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点,本文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点的描述与分析,试图找到这些现象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故宫广场的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一些城市广场使用者们存在的普遍的活动规律与心理期望?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1 研究概况4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4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4
1.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5
1.1.3 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常用方法与案例5
1.2 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6
1.2.1 城市生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6
1.2.2 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对于环境行为学的应用越来越重视7
1.3 场地概况8
1.3.1 场地历史与沿革 8
1.3.2 近代沿革与现状 8
2 方案设计9
2.1 研究的策略 9
2.1.1 资料调查9
2.1.2 现场调查9
2.2 目标与意义10
3 问题的发现与原因分析 10
3.1 使用者对于某些特定设施具有大量需求 10
3.1.1 问题描述10
3.1.2 原因分析11
3.2 使用者对于场地遮阴效果不够满意14
3.2.1 问题描述 14
3.2.2 原因分析 14
3.3 对于出入口的评价存在分歧16
3.3.1 问题描述 16
3.3.2 原因分析17
3.4 对于广场的定位存在分歧17
3.4.1 问题描述17
3.4.2 原因分析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改进建议与方案18
4.1 出入口改进18
4.1.1 东西侧出入口18
4.1.2 北边入口增加无障碍设施19
4.2 中轴线遮阴19
4.2.1 中轴区域应采用冠幅更大的树种19
4.2.2 原有银杏移栽20
4.3 坐凳座椅设施改进20
4.3.1 双人座改为多人座20
4.3.2 增加阴凉处的座椅21
5 研究总结22
致谢23
参考文献24
附录A 25
城市广场空间使用者行为与期望研究——以南京市明故宫广场为例
引言
引言
1 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0世纪6070年代,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开始介入环境行为研究?【1】众多的国外学者们做出了很多把环境行为理论与人工环境设计领域相结合的努力?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建筑决定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设计者可以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得使用者按照他们的意图来使用一个环境或者场所?同时,有些研究借鉴心理学将态度区分为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的认识,着重对环境认知?环境情感以及环境行为意向等环境态度的组成部分进行测量与探讨,并将其用于预测环境行为?【23】但是事实与设计者的愿望相反:不仅环境正在日益恶化,而且使用者的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工环境在适应人的行为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在新的条件下,去更深入地研究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近代行为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近二十年努力,多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环境 (建筑)心理学?【4】
1.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198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了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如朱锡金教授?陈青慧等对于居住区环境与行为的研究? 90 年代以来,吴良镛院士等第一次正式提出应建立“人居环境科学”,构想了一个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
同时,常怀山先生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同时向国内传播环境评价理论以及系统的介绍 POE 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其著作《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1999)主要是日本的 POE 成果,较偏重客观物质环境评价?杨公侠教授《环境心理学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的探索【5】,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在“环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风景区等公共空间做了评价研究,主要探讨了环境的公共意象要素【6】? 同济大学徐磊青先生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1995)中基于国外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论,建立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其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变量(社会?空间?设施三个方面)?
1.1.3 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常用方法与案例 目前,主流的环境行为学调查方法有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
其中,访问类中包括KJ法,问卷调查法,社会群体心理测定法等等?访问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也有所应用?
观察类包括实地测量?动作观察?动线观察等方法?例如杨盖尔曾利用动线观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旧金山市3条平行街道上黑人的户外活动规律与空间的关系?他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以线条记录黑人与朋友?熟人之间的交往频率?测量三张动线图分别表示交通量少?中?多的街道?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的频率关系密切,交通量的增加使得户外活动的频率骤减,邻居中朋友和熟人之间的交往也急剧减少【7】?这样的研究也表明减少街道的交通量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和交往?
捕捉意识类包括主要有认知地图法等?1948年,认知地图的概念被心理学家托曼(Tolman)引入,用于说明人和动物不但对具体而连续的环境刺激产生反应,而且也能感知环境的整体氛围?此外,林奇(Lynch)在1960年研究了城市的意象,罗文森(Lowenthal )在1961年研究了环境的意象,沃尔波特(Wolpert)在1964年研究了空间选择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正是这些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 70年代前期建立了行为地理学和空间认知概念的基础【8】?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1 研究概况4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4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4
1.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5
1.1.3 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常用方法与案例5
1.2 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6
1.2.1 城市生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6
1.2.2 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对于环境行为学的应用越来越重视7
1.3 场地概况8
1.3.1 场地历史与沿革 8
1.3.2 近代沿革与现状 8
2 方案设计9
2.1 研究的策略 9
2.1.1 资料调查9
2.1.2 现场调查9
2.2 目标与意义10
3 问题的发现与原因分析 10
3.1 使用者对于某些特定设施具有大量需求 10
3.1.1 问题描述10
3.1.2 原因分析11
3.2 使用者对于场地遮阴效果不够满意14
3.2.1 问题描述 14
3.2.2 原因分析 14
3.3 对于出入口的评价存在分歧16
3.3.1 问题描述 16
3.3.2 原因分析17
3.4 对于广场的定位存在分歧17
3.4.1 问题描述17
3.4.2 原因分析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改进建议与方案18
4.1 出入口改进18
4.1.1 东西侧出入口18
4.1.2 北边入口增加无障碍设施19
4.2 中轴线遮阴19
4.2.1 中轴区域应采用冠幅更大的树种19
4.2.2 原有银杏移栽20
4.3 坐凳座椅设施改进20
4.3.1 双人座改为多人座20
4.3.2 增加阴凉处的座椅21
5 研究总结22
致谢23
参考文献24
附录A 25
城市广场空间使用者行为与期望研究——以南京市明故宫广场为例
引言
引言
1 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0世纪6070年代,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开始介入环境行为研究?【1】众多的国外学者们做出了很多把环境行为理论与人工环境设计领域相结合的努力?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建筑决定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设计者可以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得使用者按照他们的意图来使用一个环境或者场所?同时,有些研究借鉴心理学将态度区分为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的认识,着重对环境认知?环境情感以及环境行为意向等环境态度的组成部分进行测量与探讨,并将其用于预测环境行为?【23】但是事实与设计者的愿望相反:不仅环境正在日益恶化,而且使用者的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工环境在适应人的行为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在新的条件下,去更深入地研究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近代行为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近二十年努力,多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环境 (建筑)心理学?【4】
1.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198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了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如朱锡金教授?陈青慧等对于居住区环境与行为的研究? 90 年代以来,吴良镛院士等第一次正式提出应建立“人居环境科学”,构想了一个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
同时,常怀山先生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同时向国内传播环境评价理论以及系统的介绍 POE 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其著作《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1999)主要是日本的 POE 成果,较偏重客观物质环境评价?杨公侠教授《环境心理学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的探索【5】,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在“环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风景区等公共空间做了评价研究,主要探讨了环境的公共意象要素【6】? 同济大学徐磊青先生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1995)中基于国外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论,建立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其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变量(社会?空间?设施三个方面)?
1.1.3 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常用方法与案例 目前,主流的环境行为学调查方法有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
其中,访问类中包括KJ法,问卷调查法,社会群体心理测定法等等?访问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也有所应用?
观察类包括实地测量?动作观察?动线观察等方法?例如杨盖尔曾利用动线观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旧金山市3条平行街道上黑人的户外活动规律与空间的关系?他通过动线观察的方法,以线条记录黑人与朋友?熟人之间的交往频率?测量三张动线图分别表示交通量少?中?多的街道?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的频率关系密切,交通量的增加使得户外活动的频率骤减,邻居中朋友和熟人之间的交往也急剧减少【7】?这样的研究也表明减少街道的交通量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和交往?
捕捉意识类包括主要有认知地图法等?1948年,认知地图的概念被心理学家托曼(Tolman)引入,用于说明人和动物不但对具体而连续的环境刺激产生反应,而且也能感知环境的整体氛围?此外,林奇(Lynch)在1960年研究了城市的意象,罗文森(Lowenthal )在1961年研究了环境的意象,沃尔波特(Wolpert)在1964年研究了空间选择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正是这些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 70年代前期建立了行为地理学和空间认知概念的基础【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