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堵塞机理研究及疏通方法研究(附件)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LID 2
1.1.2 海绵城市 2
1.1.3 透水混凝土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 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6
1.2.2 国内外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8
1.2.3 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堵塞与清理 9
1.3 研究内容目标、意义、内容、方法 11
1.3.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1
1.3.2 研究内容 12
1.3.3 试验研究方法及手段 12
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 14
2.1 试验原材料 14
2.1.1 水泥 14
2.1.2 集料 14
2.1.3 试验用砂 16
2.1.4 减水剂 16
2.2 透水混凝土制备的配合比设计 16
2.2.1 配合比设计原则 16
2.2.2 配合比参数的确定 17
2.2.3 配合比的确定 17
2.3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18
2.3.1 投料方式 18
2.3.2 透水混凝土成型工艺 18
2.3.3 透水混凝土养护方法 19
2.4 本章小结 21
3 透水混凝土堵塞试验装置的研发 22
3.1 透水混凝土堵塞试验装置结构设计 22
3.2 透水混凝土堵塞模拟试验装置 23
3.3 本章小结 28
4 透水混凝土堵塞试验研究 29
4.1 透水混凝土路面堵塞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29
4.1.1 试验步骤 29
4.1.2 堵塞颗粒的质量及级配 30
4.2 透水混凝土路面堵塞试验装置的试验 33
4.2.1 测定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 33
4.2.2 确定透水混凝土的渗透系数 34
4.2.3 堵塞模拟过程中侧壁渗漏问题与改进方法 35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
4.4 本章小结 45
5 试验结论 46
5.1 结论 46
5.2 展望 46
致 谢 48
参 考 文 献 4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对建筑面积的合理使用以及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化的推进,对于连接城市的主要手段,道路,有了很多的要求,其中对透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具统计,国内主要城市主要道路已经超过了20%[1]。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的忽略已经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容易使一些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或者是地下的一些设施阻碍了污染物的排出,而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下降,当下应注意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界的的弹性,然后导致市区小雨积水、大雨内溃、水体黑臭、热岛等环境问题,比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地面排水能力不足,导致严重内涝,2014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变成‘水上迪尼斯’,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事例已经严重影响百姓们得正常生活了。
影响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城市的气候与城市的建设。由于温室效应,致使全球的降水分布进行了不均匀分配,使得水循环不良,会导致局部地区的干旱或者是洪涝灾害;在城市中,由于近几年的高速建设,导致了城市进展过快,环境破环严重,化而言之,城市建设中忽视了绿化覆盖率的重要性,以及一些老旧路面的破坏遗留的建筑垃圾都对城市积涝造有一定影响,城市规划中的重建轻管,排水能力的落后对城市的积涝起主要的因素,对城市的水流积洼非常严重。
大部分城市排水主要采用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雨水管道位于行车道以外的绿化带或人行道下,然而道路路面多为不透水的水泥沥青等硬质地面,这些硬化材质混凝土路面透水性能不高,阻断了雨水全部进入地下雨水管道,还影响了地下水的循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从而对大自然的循环系统造成了影响。并且水流的堆积容易引起污染物的堆积,在疏通过后,大量的夹杂着污染物的污水,对排水设施的负担会加大,并且污染物排入江河造成二次污染,而且空气很难在没有孔隙不透气的普通混凝土道路进行热量的流通,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就形成了“热岛效应”,高温天气时其温度比地上高出了18%[2]。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透水混凝土路面渗透性能不断降低,使用寿命缩短,增大了城市洪涝和冻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1.1 LID
1990年末,美国环境资源部门针对城市中出现的洪涝灾害和坏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我国将其翻译为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3]。
LID是一种生态坏境友好的场地开发和雨水管理方式,旨在减轻开发对陆地,水源和空气造成影响。这个方法强调场地设计和技术规划的整合,注重保护自然系统和场地水文功能。LID的目的是模仿场地原地的水文,使用的技术设计有最小化,渗透,蒸发蒸腾,过滤,贮存和滞留靠近发生地的径流。水文原理如图11所示。LID的技术思路为:采用“源头控制”的生态技术代替传统的“末端处理”技术,尽可能地降低不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利用效率,顺应自然生态,减轻坏境污染,缓解暴雨积涝等灾害,以实在现场地开发前的水文健康环境[4]。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8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