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字数:17795】
摘 要土木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危害及其防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详细介绍了灾害的定义、特性、分类;根据土木工程灾害的定义、承灾体和致灾体的二重性、可能产生的诱发性灾害、土木工程灾害的案例、土木工程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防御土木工程灾害的有效措施;根据土木工程火灾的发生原因,防火灭火的基本措施,提出了防御土木工程火灾的有效措施。希望能提高人们对于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认识,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土木工程灾害防御的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土木工程灾害 3
2.1灾害的特征 3
2.2灾害的分类 4
2.3土木工程灾害 5
2.4土木工程灾害的案例 7
案例1: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事故 7
案例2:莫办公楼整体倒塌事故 8
第三章 土木工程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的原因及防御措施 9
3.1导致土木工程防御能力不足的原因 9
3.1.1不当选址 9
3.1.2未编制设防规范 9
3.1.3设计中未考虑到未来城市规划 9
3.1.4违规施工 10
3.1.5缺乏对使用阶段的维护和监管 10
3.2土木工程灾害的防御措施 11
3.2.1合理的选址 11
3.2.2合理的防范工作 11
3.2.3选择保守的结构方案 11
3.2.4保证施工质量 11
3.2.5加强运行期间的维护工作 12
3.2.6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12
第四章 土木工程火灾及防御 13
4.1土木工程起火的原因 13
4.2土木工程防火的主要内容 14
4.2.1防火的基本措施。 14
4.2.2灭火的基本措施 14
4.2.3设计阶段土木工程防火 15
4.2.4运维阶段的土木工程防火 17
4.2.5土木工程防火的综合监督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6土木工程防火的多方联动 18
结束语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和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交通事故、违章建筑、乱接乱挂、电子垃圾等城市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不断复杂化的城市分工使复杂系统不断出现新的致灾体,如城市老旧的管网,超高层建筑,无人售货商店、过度采集地下水等。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防灾减灾工作任务艰巨,而大部分的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都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加强土木工程的防御能力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标成为本世纪重要的研究课题。
1.2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研究可以被总结为三类,限制灾害源的继续发展。例如,通过海水淡化工程减少过量的对持力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通过吸附碳技术和回收碳技术降低空气中的碳含量,通过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核聚变发电站降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减少交通事故隐患。仅仅根据简单的功能评估和财务报表,面对各种突发人为灾害,面对大部分特别严重的生存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系统性灾害,特别是由于高度耦合的复杂机械系统瘫痪造成的诱发性灾害,如火山爆发导致火山灰遮盖天空后气温下降,如火山灰阻挡了通讯信号,如失去网络连接的人群会陷入无助状态,人类还没有综合利用各种要素有效系统性防御或减轻罕遇地质灾害的能力。
改变地表上的能量流动方式和用智能物流去优化商品的交换关系。例如,用飞机在空中运输水源扑灭森林大火,利用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的方式解决云层含水率不足以使水雾凝聚成水滴后克服空气阻力下落的问题,建设沟渠和大坝改变水流方向,在雨季挖沟筑篱分散洪水的流淌范围,在干旱地方采用滴灌种植技术,利用蓄能材料吸收建筑表面环境的能量,既能提高保温能力减少建筑能耗,也能将吸收的能量转换为电力,用将洪涝地区的水通过临时救灾管道系统排入大海的方法减少灾害性流量在城市内导致积堵的概率,建立合适的智能物流厂库减少商品在流通中造成的二次搬运和交通压力。
对短期可控制的土木工程灾害中的受灾体采取经济上允许的适度保护和规避危险的措施。例如,对尚未建设的土木工程进行必要的抗震防火防洪设计,根据建筑物不同的使用功能、重要程度、建设位置等,选择个性化和本土化的结构设计方案,对重要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巡检和及时加固,根据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活生产资料损失等,编制专项经济分析报告和近期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建筑中的数据传感器只能够感知到建筑内人们的活动情况,这就需要建筑各方责任主体建立新的数据传感器系统,以实时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对土木工程造成的影响,目前人类对于各种突发性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发生形式等不能准确预测并及时通告广大群众,在未来几十年内长时间内难以研究出非常有效的根治土木工程灾害的防护措施。
第二章 土木工程灾害
2.1灾害的特征
想要了解土木工程灾害就必须先了解灾害。纵观地球的历史就会发现,灾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演化中的变异和补偿,次要原因是文明社会的主观能动导致。灾害对不同文明间文化交流互鉴和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多为负面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回顾历史中的各种灾害事件,灾害是以其不可抗的方式导致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存结构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承灾体承受阀,进而丢失局部使用功能或有机体物理化学反应的突发自然社会事件。
本文总结出灾害特性:
(1)灾害具备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属性耦合的三面一体性。灾害是由宇宙的物理化学系统、地球的生态圈系统、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系统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意义利益网络系统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土木工程灾害防御的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土木工程灾害 3
2.1灾害的特征 3
2.2灾害的分类 4
2.3土木工程灾害 5
2.4土木工程灾害的案例 7
案例1: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事故 7
案例2:莫办公楼整体倒塌事故 8
第三章 土木工程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的原因及防御措施 9
3.1导致土木工程防御能力不足的原因 9
3.1.1不当选址 9
3.1.2未编制设防规范 9
3.1.3设计中未考虑到未来城市规划 9
3.1.4违规施工 10
3.1.5缺乏对使用阶段的维护和监管 10
3.2土木工程灾害的防御措施 11
3.2.1合理的选址 11
3.2.2合理的防范工作 11
3.2.3选择保守的结构方案 11
3.2.4保证施工质量 11
3.2.5加强运行期间的维护工作 12
3.2.6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12
第四章 土木工程火灾及防御 13
4.1土木工程起火的原因 13
4.2土木工程防火的主要内容 14
4.2.1防火的基本措施。 14
4.2.2灭火的基本措施 14
4.2.3设计阶段土木工程防火 15
4.2.4运维阶段的土木工程防火 17
4.2.5土木工程防火的综合监督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6土木工程防火的多方联动 18
结束语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和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交通事故、违章建筑、乱接乱挂、电子垃圾等城市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不断复杂化的城市分工使复杂系统不断出现新的致灾体,如城市老旧的管网,超高层建筑,无人售货商店、过度采集地下水等。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防灾减灾工作任务艰巨,而大部分的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都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加强土木工程的防御能力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标成为本世纪重要的研究课题。
1.2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研究可以被总结为三类,限制灾害源的继续发展。例如,通过海水淡化工程减少过量的对持力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通过吸附碳技术和回收碳技术降低空气中的碳含量,通过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核聚变发电站降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减少交通事故隐患。仅仅根据简单的功能评估和财务报表,面对各种突发人为灾害,面对大部分特别严重的生存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系统性灾害,特别是由于高度耦合的复杂机械系统瘫痪造成的诱发性灾害,如火山爆发导致火山灰遮盖天空后气温下降,如火山灰阻挡了通讯信号,如失去网络连接的人群会陷入无助状态,人类还没有综合利用各种要素有效系统性防御或减轻罕遇地质灾害的能力。
改变地表上的能量流动方式和用智能物流去优化商品的交换关系。例如,用飞机在空中运输水源扑灭森林大火,利用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的方式解决云层含水率不足以使水雾凝聚成水滴后克服空气阻力下落的问题,建设沟渠和大坝改变水流方向,在雨季挖沟筑篱分散洪水的流淌范围,在干旱地方采用滴灌种植技术,利用蓄能材料吸收建筑表面环境的能量,既能提高保温能力减少建筑能耗,也能将吸收的能量转换为电力,用将洪涝地区的水通过临时救灾管道系统排入大海的方法减少灾害性流量在城市内导致积堵的概率,建立合适的智能物流厂库减少商品在流通中造成的二次搬运和交通压力。
对短期可控制的土木工程灾害中的受灾体采取经济上允许的适度保护和规避危险的措施。例如,对尚未建设的土木工程进行必要的抗震防火防洪设计,根据建筑物不同的使用功能、重要程度、建设位置等,选择个性化和本土化的结构设计方案,对重要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巡检和及时加固,根据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活生产资料损失等,编制专项经济分析报告和近期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建筑中的数据传感器只能够感知到建筑内人们的活动情况,这就需要建筑各方责任主体建立新的数据传感器系统,以实时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对土木工程造成的影响,目前人类对于各种突发性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发生形式等不能准确预测并及时通告广大群众,在未来几十年内长时间内难以研究出非常有效的根治土木工程灾害的防护措施。
第二章 土木工程灾害
2.1灾害的特征
想要了解土木工程灾害就必须先了解灾害。纵观地球的历史就会发现,灾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演化中的变异和补偿,次要原因是文明社会的主观能动导致。灾害对不同文明间文化交流互鉴和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多为负面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回顾历史中的各种灾害事件,灾害是以其不可抗的方式导致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存结构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承灾体承受阀,进而丢失局部使用功能或有机体物理化学反应的突发自然社会事件。
本文总结出灾害特性:
(1)灾害具备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属性耦合的三面一体性。灾害是由宇宙的物理化学系统、地球的生态圈系统、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系统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意义利益网络系统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