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馆设计方案一

文化博物馆设计方案一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湾附近地区,人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名俗文化。民族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活动,大多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大地湾所在的这一地区就有着优良的传承,许多民俗文化都和民居建筑的建造、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民居文化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很好的保护民居、民俗和民风,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良好保护。
乡土文化博物馆在民间艺术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这种由农民自发建设、自娱自乐,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占领了农村文化主阵地,引导农民们的精神生活健康向上。同时还给当地带来参观的游客,让游客们更好的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
关键词  乡土文化,博物馆,功能分区,展馆,庭院,空间设计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理念   2
4.1  乡土性原则   2
4.2  可持续性原则   2
4.3  生态性原则   2
5  建筑设计说明   3
5.1  总平面布局   3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3
5.1.3  功能分区 3
5.1.4  交通组织  3
5.1.5  竖向设计  3
5.1.6  消防疏散  4
5.1.7  景观组织  4
5.2  建筑单体设计   4
5.2.1  建筑空间设计   4
5.2.2  建筑立面设计 4
5.2.3  建筑平面布局   4
5.3  消防设计  5
5.4  景观设计  5
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
结论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1  引言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深扎在人类古老悠远的精神地层中,真正蕴藏着传统文化的骨血,真正是文化之根。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大地湾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方案一,目的是通过一个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建筑方案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强化建筑设计及表达能力,满足博物馆类建筑在流线设置、展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事业实体,其本质在于不断地解释、保存藏品自身价值和最大可能滴实现并展示其藏品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和精神领域里,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都急切需要延续和创新自身的灵魂以适应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个灵魂给予了不同的界定。这个灵魂不是随意或刻意创造的,它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变迁的体现和修正。他的基础就是这个城市或国家的过去,而博物馆正是作为保存和传播这一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2  项目概况
我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大地湾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方案一,本项目地块位于位于甘肃天水北部秦安县,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大地湾博物馆的东南方向,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8960平方米,博物馆占地面积为3192平方米。场地高差起伏不大,除农田、水沟外,还有数幢土家村落,局部建筑为二至三层。
3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4)《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建规[1991]583号;
(5)《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1999/03/02;
(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7)《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1—93;
(8)《防洪标准》GB50201—94。
(9)《大地湾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4  设计理念
4.1  乡土性原则
在乡土性方面,本设计充分提炼了当地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既有浓郁的建筑特色,又形式新颖,充分尊重了周边的建筑,反映出整个大地湾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
保护乡土建筑“真实性”原则分三个方面:首先保护古村镇文化基因的完整与个性形态;其次,通过“修旧如故”呈现古村镇的“真实”;第三,处理传统建筑形态的完整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的关系。
4.2  可持续性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节能型建筑普遍推行,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将直接降低能耗,具有推动中国能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更新它,具体而言,本方案注重与大地湾文化的和谐,希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化利用,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博物馆。
4.3  生态性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环保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景观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设计的许多景观都是没有基座的,与地面直接接触,好像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接“生长”出来的。这些生态景观设计布鲁诺·赛维所描述的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将替代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带给人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

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本设计以生态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为指
导思想,在生态性方面,本设计充分尊重原有环境,充分考虑环境景观,尽量利用地形布置建筑,形成具有一定文化特色,又与原有环境相协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
5  建筑设计说明
5.1  总平面布局
5.1.1  建筑布局
建筑主要布置在中部地块,沿主轴展开,建筑相对集中,体型简洁,与山地相对应,有嵌入基地之感,并在462县道方向退出较大的广场,与周边建筑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文化特征的公共场所。
建筑北面顺应山势,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山和观景平台,并且在平台上设有室外展
场,既是观景的良好场所,又是游客休息的好去处,同时促进了内外部空间的交流和融合。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建筑的西部在次入口处布置戏台,既满足了游客观戏的需要,又可为附近居民提供表演的舞台,为大地湾文化增添了亮点。
5.1.3  功能分区
建筑在场地中平面布置遵循总体规划路网布局,建筑布局各体量将沿着地形地貌趋势以一种规则、稳定到发散的态势展开,建筑沿坡地错落。
用地中部为博物馆,南向462省道设前广场,外来车辆在此停放。西向设戏台和室外展场,游客观看完后可以直接出入。总平面布局引入“总体设计”概念,即建筑与室内外环境及展示内容综合考虑,充分融合。
5.1.4  交通组织
(1)参观流线:博物馆的南侧为展馆,通过连廊将参观人流形成环状流线以保证参观路线便捷顺畅。
(2)工作人员流线、展品货运流线:后勤办公及服务设施入口设在建筑物北侧,交通流线在展厅外侧,不与参观人群混流。
(3)车流:设门前停车场、广场区及馆区不考虑普通车流通行。停车位为30个。
5.1.5  竖向设计

(1)根据现存地形,合理规划,减少工程土方量。
(2)设置无障碍设施,室外设有残疾人坡道及,室内设有残疾人卫生间。
5.1.6  消防疏散
博物馆西侧为消防扑救面,设有6.0米宽消防通道,转弯半径一般为R=6—9米,内部疏散楼梯间距满足疏散要求。
5.1.7  景观组织
建筑与坡地相互对峙又能紧密联系,坡地成为建筑内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人工地景。建筑中的户外空间,一方面可以安排适合户外进行的展览进行展示,也可是休闲消费等内容的外延。
5.2  建筑单体设计
5.2.1  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简洁并有逻辑性,利用地形特征营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内部空间,各展厅之间形成光影丰富,并有街道形式的空间。
外部空间利用山势,设计出不同的休息平台与环境有机结合,不同的休息平台连接不同的山体位置,丰富了建筑的外部空间。
5.2.2  建筑立面设计
本项目立面设计力求简洁大方,摒弃繁复的线条,直接把建筑的自身特征展性出来,希望能给人一种明快,轻松的感觉。
建筑外观设计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语言,又不失地方特色,其顺应山势,嵌入山体,体形舒展,虚实对比较为强烈,同时注意光影的变化,这也是现代建筑的特征。
5.2.3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立足于流线组织和空间氛围表现。一个好的平面布局即使配上白色的墙面,都是有可能是一种创意的表现。
一层:设置有门厅、接待、艺术商品部、售票、餐厅、展厅、主展厅、后勤办公。层高4.5米。设计中考虑了一个约720㎡的大型展厅,可根据展示内容进行灵活分隔调整。几个展厅展示内容可通过连廊自由分隔,方便布展。
二层:设置展厅、艺术家工作室等。层高4.5米。
三层:主要为库房、报告厅、教室、图书馆、多媒体中心。展示部分考虑方便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