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

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
本次课题为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通过对苏式建筑的理解,结合本次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苏州当地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是我这次课题的任务。
本课题是建立在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著名案例的调研分析,对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布局等多方面进行理解研究,并同时对如何让博物馆的立面造型与设计背景相结合方面进行思考。
同时,怎样在保证功能合理、流线明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建筑空间进行尝试,制造出有趣味的空间也是一个疑难问题。还有如何能对自然光运用得当,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制造光影,这些都是本次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的因素。本次设计从多角度立意,力求将桃花坞年画博物馆设计出它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  博物馆,苏式建筑,空间,光线

1  引言  1
1.1  项目概况 1
1.2  设计依据 1
2  设计背景 1
2.1  城市概况  2
2.2  基地现状 2
2.3  设计理念 2
3   功能布局 2
3.1  功能分区  3
3.2  竖向设计 3
3.3  交通体系 3
4  风格造型 3
  5  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论  6
  致谢  6
参考文献7

1  引言
    此次我毕业设计的课题为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二。博物馆建筑是一种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其中主题博物馆于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课题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正属于这样一种建筑类型。而随着近年来此类建筑的发展,博物馆已不单单是教育、研究的去处,它的严肃性渐渐变成亲和力,逐渐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休憩的新去处。这也是本次课题想要做到的。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苏州古城区桃花坞地块,桃花坞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与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此次课题是为桃花坞年画设立专有博物馆,规划用地面积约8800平方米,实际选地面积约9140平方米。
1.2设计依据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6)  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规范、规定
2  设计背景
2.1 城市概况
苏州,以江南水乡著称,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天下。苏州是江苏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由于历史悠久、地域富庶,因而其人文气息浓厚,从古至今出现了一大批杰出文人、仕人。
也正是受到这种文士风格的影响,在苏州的桃花坞一带逐渐兴盛起木刻年画,其风格也与齐名的天津杨柳青等年画有着明显不同,以画稿精细、雕工卓越见长,画面质朴。桃花坞一带曾一度成为苏州市繁华生活的缩影。
2.2 基地现状
此次选址位于苏州市桃花坞地块,平四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以东。西侧紧靠唐寅故居,东侧又与苏州市名人馆、文化馆、美术馆三馆相望,北面是原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所在地。方案用地紧紧嵌入桃花坞文化中心地带,与周围形成建筑组群,建成后将吸引大批游客。
2.3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主题性很强,是以收藏保护桃花坞年画为目的,兴建一座主题性博物馆。同时兼做传播木刻年画技艺的场所,因此面向的对象除了专业学者,还包括一般游客。
桃花坞木刻年画虽在明清时期兴盛一时,但随着时代发展已渐渐式微,发展到如今正面临着绝技失传的危险。而如果能将木刻年画技艺传扬到普通大众手上,就有其再度兴盛的希望。考虑到这一点,可将普通游客流线与专业人员流线适当分离,互不影响又能相互产生联系。
同时,项目所在地也是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一。苏式建筑粉墙黛瓦,并且选址处于古城区文化中心地带,宜保留苏式建筑风格,与环境相协调,因而定下黑白主色调。又有感于江南小桥流水的印象,可适当加入园林的设计理念,引入水流、光影的手法,从而使虚实结合。室内空间也尽量追求趣味性,让游客和办公人员在行走中找寻乐趣。
3  功能布局
布局上将游客与工作人员分成两大块,避免交叉流线。开两个大庭院,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
3.1功能分布
游客与工作人员活动区域区分开,形成两大体系,互不影响。一楼主要作游客大厅,人群流动性强。二楼主要作展览用房。一二两层均有为工作人员配备的工作用房,同一楼层中动静分区明确。局部三层为专业性研究人员配备,独立工作区域。
3.2竖向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合理配备楼梯作为垂直交通主要工具,通过楼梯之间的联系使人流合理分配,安全疏散。同时也通过三架直跑楼梯为建筑空间增添一些趣味。
3.3交通体系
   道路体系迂回曲折,同时又目的地明确。借鉴了园林的设计手法,室内水景上架设步行小桥,宛如行走在园林空间。二三层采用人行天桥,巧妙引导人群走向,使游客无论从哪个方向上二层,都可以循着道路饱览博物馆的展览陈列。
4  风格造型
上述已经阐明采用苏式风格与周边保持协调一致比较可取,因此在造型上考虑尽可能采用坡屋顶。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传统性的对称坡屋顶,可采用不对称布置,或者单坡屋顶的形式。考虑到二层有大片展览用房,天窗采光也是首先想到的因素,同时天窗能对自然光进行反射折射,产生奇妙光影。
白墙、黑瓦、坡屋顶,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如果完全按照这一思想,可能反而会让建筑在周围的苏式风格中隐藏甚至消失。所以,从材质入手,学习大师对建筑形体的把握,最终决定用带纹理的黑色石材代替原来的瓦面。在墙面部分,运用偏白暖色大理石面,铺砌在建筑外表面上,利用大理石本身的纹理质感模拟出木材纹理,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主题相呼应。
5  技术经济指标
此次建筑方案设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建筑用地面积:913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847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3616平方米
容积率:0.97
建筑密度:39.6%
绿化率:32.4 %
停车位:74辆

结 论
在本次毕业设计大作业的思考过程中,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提出的研究手段开展设计。
此次我选择的毕业设计课题为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二。研究开始时着眼于“苏州”、“桃花坞”、“年画”三个地方性很强的词。为了方便研究,对苏州和桃花坞年画做了一些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求能结合当地文化衍生出建筑风格。
之后,结合国内外博物馆建筑案例开始总图设计,设计平面布局。开题报告中的设计步骤得以实现。平面布局设计中对功能分布、流线设计等基本要求都细心分析,严格按照规范深化方案设计。
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室外光线的引入,以及建筑形体的设计等等,都需要长时间的考虑。因此,方案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室内空间对游客的引导性还不够自然,对博物馆空间引导性以及光线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都有需要多次改进的地方。之后的研究方向也应该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展,在深化中完善建筑。

致  谢
毕业设计的过程使我对博物馆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从阅读设计任务书开始,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博物馆类建筑的一般设计手法,然后开始调研工作,并同时查阅相应规范,对博物馆加强印象。自己也首次开始尝试对建筑空间作更多关注,甚至是对自然光进行了思考。虽然最终的出图结果未必让人满意,但是在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中,明确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这里,我感谢各位传授过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让我对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都得到了解决。
我很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以及其他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也要对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在设计途中遇到疑难,而又一时征求不到老师的意见时,是同学们给予我最大的帮助!
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伍孝波,东艳晖.建筑设计常用规范速查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  邹瑚莹,王路,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  贝思出版有限公司.博物馆及艺术中心.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7  王路.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8  江南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吴良铺城市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
9  (美)麦克哈格 著 芮经纬 译.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0  (美)凯文·林奇等 著,方益萍等 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1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王芬,马亮.SketchUp建筑设计项目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