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三——食堂、宿舍与科研综合楼
高级中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三——食堂、宿舍与科研综合楼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建筑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而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建筑呈现趋同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争相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本质,即文化特性。实际上,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没有对校园建筑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不科学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入手,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进行探索。
如今中学校园建筑在不断地进行变革。旧时的中学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新型的中学建筑已在慢慢崛起。中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进入大发展时代,对校园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校园的规模上不断地进行扩大,功能分区上表现的更为明确合理。
关键词 城市化,中学校园建筑,文化特性,人文关怀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理念 2
4.1 规划布局现代化 2
4.2 人文关怀 2
4.3 地域特色 2
5 建筑设计说明 2
5.1 总平面布局 2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3
5.2 建筑单体设计 3
5.2.1 宿舍 3
5.2.2 食堂综合楼 3
5.2.3 风雨操场 3
5.2.4 科研综合楼 4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1 引言
近年来已建和待建的校园建筑日益增多,量大面广,都是历史上少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建筑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而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建筑呈现趋同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争相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本质,即文化特性。实际上,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没有对校园建筑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不科学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入手,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进行探索。
2 项目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的气候为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镶嵌南北,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境内有乾隆行宫、项王故里、骆马湖、洪泽湖国家级湿地等著名景点。宿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本课题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发展大道北侧,总用地面积11.33万㎡、约170亩,建筑面积约13万㎡,含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餐厅、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建筑单体。
3 设计依据
a、毕业设计任务书。
b、《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c、《建筑设计资料集》
d、《江苏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e、《江苏省公共建筑设计规范》
f、《江苏省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 设计理念
4.1 规划布局现代化
规划布局突破了传统校园建筑的单一性和机械性,充分考虑校园对各项资源的共享融洽,规划结构构思与功能的合理性相结合是营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的良好前提,流畅的交通布局增加了校园的通达性,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4.2人文关怀
本方案在强调校园建筑与审美功能双重体验的同时,更将人本精神贯穿始终,以科学、人性的尺度,合理配置各种功能性公共空间,并强调居住者对各类资源的享有度。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了校园各个角落均有良好的景观,无需额外的造价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平面设计的实用性与建筑造型的现代感与简洁大方相结合,讲究细部刻画,又一次提升了整个校园建筑的品质。
4.3 地域特色
本方案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方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对待,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更新它,具体而言,本方案更注重注重与城市肌理的和谐,希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化利用,将学校的运动场地与社区合用,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有特色的校园建筑。
5 建筑设计说明
5.1 总平面布局
5.1.1 建筑布局
江苏省宿迁洋河中学基地呈方形,根据规划部门要求将整个整个校园分为13栋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校园建筑,同时也能保证西北楼的居民住宅有足够的建筑间距和日照时间。 13栋建筑的高度均不超过6层,使得沿城市干道的城市形象得到延续,避免了高层建筑对城市交叉口的压迫感。整个校园共分为五区 教学建筑安排在主入口一侧,在建筑入口区为办公区,西侧为教学区,北侧尽头为食堂,食堂两侧分别为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通过食堂将男女宿舍分开,中间的景观长廊成为校园的主轴线,通过景观长廊将各个区合理的联系在一起,又不互相
干扰,而景观长廊的水景造就了校园的活泼感,长廊尽头的建筑使校园建筑又收有放,视野开放自如。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的要求,本地块的主入口设在南侧发展大道上,在北侧的纬五路设有一个次入口,同时在宿舍、食堂北侧上设有一个人行兼消防通道。道路形态与广场及绿化有机结合,成为景观上的视线轴,步移景异。校园的主轴线,将教学区与运动区分离开,动静结合,而视野尽头的综合实验楼将教学区与生活区分隔开,流线清晰合理。
5.2 建筑单体设计
5.2.1 宿舍
宿迁洋河中学校园的宿舍位于基地北侧,女生宿舍分为校园公寓与宿舍,宿舍的平面为回廊式设计,宿舍的设计舍弃以往单纯的利用空间而忽略学生的舒适度。回廊式的设计使宿舍拥有了一种集体感,外廊式的宿舍使每个房间都在阳面,不仅如此,本着经济、美观、坚固、实用的原则,使每个宿舍拥有一个纯粹的阳台,设计时利用两个宿舍中间夹一小间作为厕所。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卫生间,水池的吵杂,也避免了房间的潮湿,同时也使卫生间满足一定的日照,功能与美观兼顾,在宿舍方面,大面积的玻璃设计使宿舍的采光相当充沛,同时百叶窗的设计也方便学生对光线的调节,也方便了立面的设计。
5.2.2 食堂综合楼
食堂的综合楼位于北侧次入口处,夹在女生宿舍与男生宿舍之间,即方便了学生,又起到了分隔生活空间的作用,食堂综合楼包括超市、浴室、厨房餐厅等功能,首先为了保证浴室的隐蔽性,将浴室设置在了食堂综合楼一楼的东北角,方便了学生的使用,又方便了货物的运输,为了保证浴室在次入口处的美观,在其北侧墙面有一道半透的玻璃幕墙,即美化了入口处的景观,又保证了浴室的隐蔽性,而对于超市侧置于食堂一楼南侧,一方面靠近教学区,方便学生课间的购买,另一方面,又方便两侧,男女宿舍的学生购买,此外,为方便厨房的运输,所以食堂置于一楼剩下的东北角,食堂一楼与食堂二楼的就餐厅通过电梯联系,方便了食物的运输又减少了油烟对就餐区的干扰,而位于二楼的就餐区,由于其空间较大,为保证有足够的采光,在屋顶部分也设置了不规则玻璃吊顶,造就了就餐区明亮,干净,宽敞的环境。
5.2.3 风雨操场与科研综合楼设计
风雨操场位于基地南侧,主入口东侧,由于风雨操场的体量大而单一,为使外观不单一,在屋盖处的设计增添了变化,形成起翘,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也保证了风雨操场的采光,而风雨操场的附属用房的连接也增加了风雨操场外观的多变,通过附属用房与风雨操场外观材质的对比,使风雨操场立面变化丰富,对于科研综合楼的设计,由于科研综合楼与风雨操场连在一起,为了区分这两个功能用房,利用凹进的楼梯来形成立面的变化同时也区分了两功能用房,为了打破科研综合楼呆板的立面,我利用玻璃幕墙的设计形成虚实的对比,在檐角处设置的凹凸丰富了立面屋檐。立面变得活泼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建筑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而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建筑呈现趋同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争相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本质,即文化特性。实际上,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没有对校园建筑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不科学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入手,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进行探索。
如今中学校园建筑在不断地进行变革。旧时的中学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新型的中学建筑已在慢慢崛起。中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进入大发展时代,对校园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校园的规模上不断地进行扩大,功能分区上表现的更为明确合理。
关键词 城市化,中学校园建筑,文化特性,人文关怀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理念 2
4.1 规划布局现代化 2
4.2 人文关怀 2
4.3 地域特色 2
5 建筑设计说明 2
5.1 总平面布局 2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3
5.2 建筑单体设计 3
5.2.1 宿舍 3
5.2.2 食堂综合楼 3
5.2.3 风雨操场 3
5.2.4 科研综合楼 4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1 引言
近年来已建和待建的校园建筑日益增多,量大面广,都是历史上少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建筑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而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建筑呈现趋同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争相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本质,即文化特性。实际上,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没有对校园建筑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不科学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入手,对当代校园建筑设计进行探索。
2 项目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的气候为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镶嵌南北,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境内有乾隆行宫、项王故里、骆马湖、洪泽湖国家级湿地等著名景点。宿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本课题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发展大道北侧,总用地面积11.33万㎡、约170亩,建筑面积约13万㎡,含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餐厅、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建筑单体。
3 设计依据
a、毕业设计任务书。
b、《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c、《建筑设计资料集》
d、《江苏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e、《江苏省公共建筑设计规范》
f、《江苏省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 设计理念
4.1 规划布局现代化
规划布局突破了传统校园建筑的单一性和机械性,充分考虑校园对各项资源的共享融洽,规划结构构思与功能的合理性相结合是营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的良好前提,流畅的交通布局增加了校园的通达性,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4.2人文关怀
本方案在强调校园建筑与审美功能双重体验的同时,更将人本精神贯穿始终,以科学、人性的尺度,合理配置各种功能性公共空间,并强调居住者对各类资源的享有度。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了校园各个角落均有良好的景观,无需额外的造价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平面设计的实用性与建筑造型的现代感与简洁大方相结合,讲究细部刻画,又一次提升了整个校园建筑的品质。
4.3 地域特色
本方案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方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对待,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更新它,具体而言,本方案更注重注重与城市肌理的和谐,希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化利用,将学校的运动场地与社区合用,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有特色的校园建筑。
5 建筑设计说明
5.1 总平面布局
5.1.1 建筑布局
江苏省宿迁洋河中学基地呈方形,根据规划部门要求将整个整个校园分为13栋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校园建筑,同时也能保证西北楼的居民住宅有足够的建筑间距和日照时间。 13栋建筑的高度均不超过6层,使得沿城市干道的城市形象得到延续,避免了高层建筑对城市交叉口的压迫感。整个校园共分为五区 教学建筑安排在主入口一侧,在建筑入口区为办公区,西侧为教学区,北侧尽头为食堂,食堂两侧分别为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通过食堂将男女宿舍分开,中间的景观长廊成为校园的主轴线,通过景观长廊将各个区合理的联系在一起,又不互相
干扰,而景观长廊的水景造就了校园的活泼感,长廊尽头的建筑使校园建筑又收有放,视野开放自如。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的要求,本地块的主入口设在南侧发展大道上,在北侧的纬五路设有一个次入口,同时在宿舍、食堂北侧上设有一个人行兼消防通道。道路形态与广场及绿化有机结合,成为景观上的视线轴,步移景异。校园的主轴线,将教学区与运动区分离开,动静结合,而视野尽头的综合实验楼将教学区与生活区分隔开,流线清晰合理。
5.2 建筑单体设计
5.2.1 宿舍
宿迁洋河中学校园的宿舍位于基地北侧,女生宿舍分为校园公寓与宿舍,宿舍的平面为回廊式设计,宿舍的设计舍弃以往单纯的利用空间而忽略学生的舒适度。回廊式的设计使宿舍拥有了一种集体感,外廊式的宿舍使每个房间都在阳面,不仅如此,本着经济、美观、坚固、实用的原则,使每个宿舍拥有一个纯粹的阳台,设计时利用两个宿舍中间夹一小间作为厕所。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卫生间,水池的吵杂,也避免了房间的潮湿,同时也使卫生间满足一定的日照,功能与美观兼顾,在宿舍方面,大面积的玻璃设计使宿舍的采光相当充沛,同时百叶窗的设计也方便学生对光线的调节,也方便了立面的设计。
5.2.2 食堂综合楼
食堂的综合楼位于北侧次入口处,夹在女生宿舍与男生宿舍之间,即方便了学生,又起到了分隔生活空间的作用,食堂综合楼包括超市、浴室、厨房餐厅等功能,首先为了保证浴室的隐蔽性,将浴室设置在了食堂综合楼一楼的东北角,方便了学生的使用,又方便了货物的运输,为了保证浴室在次入口处的美观,在其北侧墙面有一道半透的玻璃幕墙,即美化了入口处的景观,又保证了浴室的隐蔽性,而对于超市侧置于食堂一楼南侧,一方面靠近教学区,方便学生课间的购买,另一方面,又方便两侧,男女宿舍的学生购买,此外,为方便厨房的运输,所以食堂置于一楼剩下的东北角,食堂一楼与食堂二楼的就餐厅通过电梯联系,方便了食物的运输又减少了油烟对就餐区的干扰,而位于二楼的就餐区,由于其空间较大,为保证有足够的采光,在屋顶部分也设置了不规则玻璃吊顶,造就了就餐区明亮,干净,宽敞的环境。
5.2.3 风雨操场与科研综合楼设计
风雨操场位于基地南侧,主入口东侧,由于风雨操场的体量大而单一,为使外观不单一,在屋盖处的设计增添了变化,形成起翘,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也保证了风雨操场的采光,而风雨操场的附属用房的连接也增加了风雨操场外观的多变,通过附属用房与风雨操场外观材质的对比,使风雨操场立面变化丰富,对于科研综合楼的设计,由于科研综合楼与风雨操场连在一起,为了区分这两个功能用房,利用凹进的楼梯来形成立面的变化同时也区分了两功能用房,为了打破科研综合楼呆板的立面,我利用玻璃幕墙的设计形成虚实的对比,在檐角处设置的凹凸丰富了立面屋檐。立面变得活泼现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