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俱乐部及其旅馆建筑设计(附件)
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与保护有限耕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城市周围的山地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土地紧缺问题,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而山地建筑必然会是我们今后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项目类型,对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设计需要我针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有关问题,在整体关联原则的前提下,试以山地建筑的整体化设计为研究视角,通过总平面规划设计、竖向设计、外部交通组织、建筑内功能空间设计与建筑形态设计等,重点关注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环境观、生态观及防灾、节地、节能、节资等方面应采取的建筑技术措施和设计策略,尝试建立一套系统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技术手段。关键词 山地,俱乐部,旅馆,多功能,生态环保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分析 1
2.1 项目概况 1
2.2 项目背景 1
2.3 基地概况 2
2.4 项目要求 2
2.5 研究方法 2
3 设计说明 3
3.1 设计理念 3
3.2 设计构思 3
3.3 总体规划 3
3.3.1交通组织 3
3.3.2绿化景观 3
4建筑单体设计 3
4.1平面设计 4
4.2立面设计 4
4.3造型设计 4
4.4功能布局 4
4.5无障碍设计 4
5 设计依据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人类进行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使人们更好的生存与生活下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在满足人类居住与使用的同时,而就其外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人类赋予了建筑更深的精神内涵。山地建筑地形复杂,建筑难度高,已经成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建筑类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人类进行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使人们更好的生存与生活下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在满足人类居住与使用的同时,而就其外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人类赋予了建筑更深的精神内涵。山地建筑地形复杂,建筑难度高,已经成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地球上的山地面积要大于平原的面积,特别是在我国,山地面积更是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现代人为了能融入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是出于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近几年对山地建筑设计的设计研究越加活跃。
山地建筑不同于平地建筑,有着地形、地貌、经济、功能等各方面的约束。作为山地建筑要尽可能的保持地形原貌,不破环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减少土方量,然而最难的一点就在于如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契合,也就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达到再造自然的目的。
2 项目分析
2.1 项目概况
在西安郊区山地拟建一座山地俱乐部和山地旅馆,设计要求这两部分可分可合,可以做一座综合性单体建筑,也可分开两座单体,但要求两者之间要有联系。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俱乐部3000平方米,旅馆5000平方米。
2.2 项目背景
西安作为国务院首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上4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临秦岭。西安市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俊俏、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
2.3 基地概况
基地处于西安市某郊区,整体地形高差较大且被一条城市道路分段。基地周边环境优美,东南边靠近海边具有良好的观景条件,在此建立一座山地俱乐部及旅馆建筑能够很好的运用周边环境资源,可以给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满足人们渴望自然环境的需求。
2.4 项目要求
2.4.1. 用地范围:地形条件及场地周围环境见地形图,用地面积为27300㎡。
2.4.2. 功能分析及流线:总平面中综合解决好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停车位、道路、绿化、日照、消防疏散等问题。
2.4.3. 建筑造型美观、现代、新颖,体现人文环境的观赏性;体现绿色环保节能;体现安全可靠和耐久性。设计考虑建筑所处环境, 符合公共建筑的特点,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2.4.4. 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形式根据使用功能确定,主体可采用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功能合理,流线清晰,注意各功能用房之间的衔接,处理好大空间的建筑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符合防火疏散安全设计的要求。
2.4.5. 应综合考虑山地俱乐部建筑的造型与山地的原有地貌的呼应,建筑应起到加强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而不是削弱。可以结合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对其进行设计。
2.4.6.合理布置建筑,绿化,道路,由其是残疾人坡道的设置与原有环境有机协调。
2.5 研究方法
2.5.1 查阅文献
搜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文献、整理相关的图纸图集,主要针对山地建筑、俱乐部建筑、旅馆建筑几方面的思想理论进行阅读与总结,具体文章涵盖社会学、经济学、环境行为学、城市建筑学等专业著作,以此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2.5.2 实地调研
在研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调研,特别针对几个重点案例进行实地的走访、调查、拍照,以了解大的背景环境、交通脉络以及案例的具体现状,力求取得直观、全面的感受,获得真实的信息。
3 设计说明
3.1设计理念
3.1.1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营造富有活力的融合空间,并努力创建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形象。
3.1.2从山地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注重建筑整体空间的塑造,与山地地形和谐统一。使建筑成为山地景观的一个组成元素,且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征。
3.2设计构思
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及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合,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高低错落巧妙的利用空间的优势。
3.3总体规划
3.3.1交通组织:俱乐部的主要人流由西侧大道进出,建筑北侧及东侧均设有疏散出入口,不靠城市道路,既安全又合理。商业人流,商业物流,办公人流,车流等流线各行自道,俱乐部人流方向和旅馆人流方向通过大厅向不同方向分流,避免人流交叉,合理组织了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3.3.2绿化景观:基地环境优美,地貌秀丽,视野开阔,以其特殊的区位,仔细地分析了本案所处的区位特征及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充分挖掘环境所赋予的外部条件,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沿海设置绿化带游客休闲,同时也大大的
1 引言 1
2 项目分析 1
2.1 项目概况 1
2.2 项目背景 1
2.3 基地概况 2
2.4 项目要求 2
2.5 研究方法 2
3 设计说明 3
3.1 设计理念 3
3.2 设计构思 3
3.3 总体规划 3
3.3.1交通组织 3
3.3.2绿化景观 3
4建筑单体设计 3
4.1平面设计 4
4.2立面设计 4
4.3造型设计 4
4.4功能布局 4
4.5无障碍设计 4
5 设计依据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人类进行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使人们更好的生存与生活下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在满足人类居住与使用的同时,而就其外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人类赋予了建筑更深的精神内涵。山地建筑地形复杂,建筑难度高,已经成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建筑类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人类进行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使人们更好的生存与生活下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在满足人类居住与使用的同时,而就其外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人类赋予了建筑更深的精神内涵。山地建筑地形复杂,建筑难度高,已经成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地球上的山地面积要大于平原的面积,特别是在我国,山地面积更是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现代人为了能融入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是出于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近几年对山地建筑设计的设计研究越加活跃。
山地建筑不同于平地建筑,有着地形、地貌、经济、功能等各方面的约束。作为山地建筑要尽可能的保持地形原貌,不破环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减少土方量,然而最难的一点就在于如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契合,也就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达到再造自然的目的。
2 项目分析
2.1 项目概况
在西安郊区山地拟建一座山地俱乐部和山地旅馆,设计要求这两部分可分可合,可以做一座综合性单体建筑,也可分开两座单体,但要求两者之间要有联系。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俱乐部3000平方米,旅馆5000平方米。
2.2 项目背景
西安作为国务院首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上4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临秦岭。西安市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俊俏、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
2.3 基地概况
基地处于西安市某郊区,整体地形高差较大且被一条城市道路分段。基地周边环境优美,东南边靠近海边具有良好的观景条件,在此建立一座山地俱乐部及旅馆建筑能够很好的运用周边环境资源,可以给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满足人们渴望自然环境的需求。
2.4 项目要求
2.4.1. 用地范围:地形条件及场地周围环境见地形图,用地面积为27300㎡。
2.4.2. 功能分析及流线:总平面中综合解决好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停车位、道路、绿化、日照、消防疏散等问题。
2.4.3. 建筑造型美观、现代、新颖,体现人文环境的观赏性;体现绿色环保节能;体现安全可靠和耐久性。设计考虑建筑所处环境, 符合公共建筑的特点,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2.4.4. 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形式根据使用功能确定,主体可采用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功能合理,流线清晰,注意各功能用房之间的衔接,处理好大空间的建筑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符合防火疏散安全设计的要求。
2.4.5. 应综合考虑山地俱乐部建筑的造型与山地的原有地貌的呼应,建筑应起到加强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而不是削弱。可以结合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对其进行设计。
2.4.6.合理布置建筑,绿化,道路,由其是残疾人坡道的设置与原有环境有机协调。
2.5 研究方法
2.5.1 查阅文献
搜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文献、整理相关的图纸图集,主要针对山地建筑、俱乐部建筑、旅馆建筑几方面的思想理论进行阅读与总结,具体文章涵盖社会学、经济学、环境行为学、城市建筑学等专业著作,以此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2.5.2 实地调研
在研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调研,特别针对几个重点案例进行实地的走访、调查、拍照,以了解大的背景环境、交通脉络以及案例的具体现状,力求取得直观、全面的感受,获得真实的信息。
3 设计说明
3.1设计理念
3.1.1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营造富有活力的融合空间,并努力创建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形象。
3.1.2从山地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注重建筑整体空间的塑造,与山地地形和谐统一。使建筑成为山地景观的一个组成元素,且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征。
3.2设计构思
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及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合,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高低错落巧妙的利用空间的优势。
3.3总体规划
3.3.1交通组织:俱乐部的主要人流由西侧大道进出,建筑北侧及东侧均设有疏散出入口,不靠城市道路,既安全又合理。商业人流,商业物流,办公人流,车流等流线各行自道,俱乐部人流方向和旅馆人流方向通过大厅向不同方向分流,避免人流交叉,合理组织了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3.3.2绿化景观:基地环境优美,地貌秀丽,视野开阔,以其特殊的区位,仔细地分析了本案所处的区位特征及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充分挖掘环境所赋予的外部条件,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沿海设置绿化带游客休闲,同时也大大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