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文庙历史街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文庙核心区规划及建筑设计(附件)
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毕业设计说明书中文随着经济的复苏,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在现代主义规划思潮下大规模的改建,历史记忆的磨灭,城市传统肌理和历史文脉的消亡感到失望。开始对这一阶段所走的路进行反思,人们认识到大规模改建带来严重的危害之后,纷纷提出保护传统街区和传统风貌。清江文庙历史街区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反映着城市特色和传统,需强调不同时期的历史性和不同文化的共时性,以及文化发展继承性与连续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多样设计手法,从多方面体现新陈代谢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思想,对可能即将毁损消失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使之延续。关键词 清江文庙,历史街区,院落空间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简介 1
2.1 项目背景 1
2.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原则、目标与思路 2
4.1 设计原则 2
4.1.1体现地域特色 2
4.1.2 延续历史文脉 2
4.1.3 赋予活力,面向未来 2
4.2 设计目标 2
4.3 设计思路 3
5 建筑设计说明 3
5.1 总平面布局 3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4
5.1.3 停车位 4
5.2 建筑单体设计 4
5.2.1 建筑轴线上的建筑 4
5.2.2 轴线两侧的建筑 4
5.3 景观设计 4
5.4 结构设计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反映着城市特色和传统。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的目的并不在于将城市冻结和固定化,或对已消失的过去的景观予以复原,而是对可能即将毁损消失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使之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反映着城市特色和传统。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的目的并不在于将城市冻结和固定化,或对已消失的过去的景观予以复原,而是对可能即将毁损消失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使之延续。因此本次的课题将以承淮安的历史文脉作为基本出发点,对淮安市清江文庙历史街区进行整体规划及建筑设计,尝试去探索“生长着的”、“活的”城市“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发扬光大。
2 项目简介
2.1 项目背景
淮安清江文庙,始建于明代,早先为清江书院,后为县学,1860年毁于捻军战火。现存大成殿及崇圣殿等核心建筑,建筑体量大而宽敞。该组建筑为苏北地区所存不多的典型文庙建筑遗存。2003年,地方政府开发文庙地块,兴建文庙新天地,2004年初动工,2007年建成对外开放至今。但由于前期规划建筑设计的盲目性,项目没有很好的结合淮安地域文化,现状与整体风貌及不协调。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及里运河风光带建设的启动,对清江文庙历史街区的重新规划设计势在必行。
2.2 项目概况
文庙新天地位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内,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街区,地处淮安市主城,北倚里运河,南、西侧均由城市主要道路——承德南路环绕,滨河有轮埠路,区内有文庙、慈云寺和观音庵等文化遗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总体规划设计将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分为文庙核心区、东区商业街及西区商业街三大部分,本设计要求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文庙核心区进行规划及建筑设计。
3 设计依据
(1)毕业设计任务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淮安市总体规划》淮安规划局
(4)国家现行各项规划及建筑设计规范
(5)淮安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地形图
(6)淮安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
4 设计原则、目标与思路
4.1 设计原则
4.1.1 体现地域特色
清江文庙历史地区是烟台淮安市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交换的地区,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汇地。淮安在南船北马的历史背景中与各地有文化的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自由的文化——开放型文化,这是淮安作为历史名城独特的活性化的内在原因。因此在清江文庙历史区更新改造中继承与延续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是设计的重点。
4.1.2 延续历史文脉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系统,如何保持其特定的变化与生长的有机秩序、维护其文化特征的连续性至为重要。由于钟爱多样性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建立多样与复杂的统一比简单的一致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与生活要求。
淮安开放型文化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文化混杂优生,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再生,造就了其独特的活力。
因此在文庙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仅要保留历史街区、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层次的利用,保留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历史文脉。
4.1.3 赋予活力,面向未来
近代以祭祀和商业功能为主的清江文庙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街区及功能风貌遭到破坏,其城市职能及整体格调正面临转变。通过规划设计,清晰的规划整理其街区,赋予其更开放的功能,使之成为市民公共社会生活展开的舞台,从而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把清江文庙历史街区作为淮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
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将成为淮安城市的象征、历史发展的印迹。
4.2 设计目标
规划改造后的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将成为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并形成集祭祀、文化,商业、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街区。整体建筑强调“对比与融合”,做到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同时又能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整个街区将融合淮安的“运河文化”,充分尊重淮安清江文庙的建筑文化背景及场地精神;重点分析文庙建筑的专业性,与附属建筑的通用性有机结合。满足文庙核心建筑现有要求,考虑未来发展,体现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体现淮安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
4.3 设计思路
4.3.1 以现状地块尺度为基础,整合出良好的空间形态。特别是注意建筑组团、院落空间,环境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
1 引言 1
2 项目简介 1
2.1 项目背景 1
2.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原则、目标与思路 2
4.1 设计原则 2
4.1.1体现地域特色 2
4.1.2 延续历史文脉 2
4.1.3 赋予活力,面向未来 2
4.2 设计目标 2
4.3 设计思路 3
5 建筑设计说明 3
5.1 总平面布局 3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4
5.1.3 停车位 4
5.2 建筑单体设计 4
5.2.1 建筑轴线上的建筑 4
5.2.2 轴线两侧的建筑 4
5.3 景观设计 4
5.4 结构设计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反映着城市特色和传统。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的目的并不在于将城市冻结和固定化,或对已消失的过去的景观予以复原,而是对可能即将毁损消失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使之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反映着城市特色和传统。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的目的并不在于将城市冻结和固定化,或对已消失的过去的景观予以复原,而是对可能即将毁损消失的历史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使之延续。因此本次的课题将以承淮安的历史文脉作为基本出发点,对淮安市清江文庙历史街区进行整体规划及建筑设计,尝试去探索“生长着的”、“活的”城市“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发扬光大。
2 项目简介
2.1 项目背景
淮安清江文庙,始建于明代,早先为清江书院,后为县学,1860年毁于捻军战火。现存大成殿及崇圣殿等核心建筑,建筑体量大而宽敞。该组建筑为苏北地区所存不多的典型文庙建筑遗存。2003年,地方政府开发文庙地块,兴建文庙新天地,2004年初动工,2007年建成对外开放至今。但由于前期规划建筑设计的盲目性,项目没有很好的结合淮安地域文化,现状与整体风貌及不协调。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及里运河风光带建设的启动,对清江文庙历史街区的重新规划设计势在必行。
2.2 项目概况
文庙新天地位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内,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街区,地处淮安市主城,北倚里运河,南、西侧均由城市主要道路——承德南路环绕,滨河有轮埠路,区内有文庙、慈云寺和观音庵等文化遗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总体规划设计将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分为文庙核心区、东区商业街及西区商业街三大部分,本设计要求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文庙核心区进行规划及建筑设计。
3 设计依据
(1)毕业设计任务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淮安市总体规划》淮安规划局
(4)国家现行各项规划及建筑设计规范
(5)淮安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地形图
(6)淮安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
4 设计原则、目标与思路
4.1 设计原则
4.1.1 体现地域特色
清江文庙历史地区是烟台淮安市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交换的地区,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汇地。淮安在南船北马的历史背景中与各地有文化的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自由的文化——开放型文化,这是淮安作为历史名城独特的活性化的内在原因。因此在清江文庙历史区更新改造中继承与延续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是设计的重点。
4.1.2 延续历史文脉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系统,如何保持其特定的变化与生长的有机秩序、维护其文化特征的连续性至为重要。由于钟爱多样性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建立多样与复杂的统一比简单的一致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与生活要求。
淮安开放型文化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文化混杂优生,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再生,造就了其独特的活力。
因此在文庙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仅要保留历史街区、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层次的利用,保留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历史文脉。
4.1.3 赋予活力,面向未来
近代以祭祀和商业功能为主的清江文庙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街区及功能风貌遭到破坏,其城市职能及整体格调正面临转变。通过规划设计,清晰的规划整理其街区,赋予其更开放的功能,使之成为市民公共社会生活展开的舞台,从而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把清江文庙历史街区作为淮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
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将成为淮安城市的象征、历史发展的印迹。
4.2 设计目标
规划改造后的清江文庙历史街区将成为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并形成集祭祀、文化,商业、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街区。整体建筑强调“对比与融合”,做到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同时又能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整个街区将融合淮安的“运河文化”,充分尊重淮安清江文庙的建筑文化背景及场地精神;重点分析文庙建筑的专业性,与附属建筑的通用性有机结合。满足文庙核心建筑现有要求,考虑未来发展,体现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体现淮安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
4.3 设计思路
4.3.1 以现状地块尺度为基础,整合出良好的空间形态。特别是注意建筑组团、院落空间,环境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