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车驱动装置结构设计

雪地车驱动装置结构设计[20200408211558]
摘 要
本文对雪地车的发展、使用及未来趋势做了基本介绍。目前,一般雪地摩托车使用单缸风冷,四冲程自动离合式的小排量发动机,最高车速应控制在100km/h以下。 未来雪地车的发展将向着低噪音、低排放、车身更加轻量便捷化的趋势发展。由于,雪橇车本身体积质量较小,动力传递路径也很短,因此,其传动系统和驱动系统十分靠近,所以对于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也较为方便。目前,技术上也日趋完善,所以,更多的是偏向于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使其除更具娱乐性外,更使其向着多功能使用途径的方向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雪地车传动系统驱动装置
Keywords: snow car; transmission system; driving device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雪地车简介 2
1.1主要用途 2
1.2装备及特点 3
1.3通过性得到提高 4
第二章 雪地车车辆系统分析 6
2.1安全系统 6
2.2动力系统 7
2.3履带和转向系统 8
2.4发展趋势 11
2.4.1环境问题的重视 11
2.4.2噪音问题的解决 11
第三章 雪地车零部件结构设计 13
3.1导轨 13
3.2后摇架前组件 13
3.3后减震器 15
第四章雪地车总成及整体装配 17
4.1总成装配 17
4.1.1导轨组装 17
4.1.2减震系统组装 18
4.1.3驱动轮及履带安装 20
4.2整体装配 22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引 言
驱动系统是汽车发动机与传动系统到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作用是将经传动系统改变了转速和扭矩的大小后的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车轮。传动系具有减速、变速、倒车、中断动力、轮间差速和轴间差速等功能,而驱动装置正起到传递该动力的作用。因此在汽车上对于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驱动系统作为传动系统与驱动轮之间动力传递的桥梁,其设计的优劣也显得甚为重要。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运行状况,还要考虑到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即使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还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最终的结果。当中环节缺一不可。下面就是本次设计的具体设计思路:1. 驱动方案设计。2. 驱动零件的设计。3. 材料选择的设计计算与校核。4. 润滑方式的选择。
随着现今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于精神层次的生活,人们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就是各种有趣的娱乐运动。对于我国偏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每年的降雪都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娱乐项目,雪橇车运动成了一种健康而时尚的运动项目。现在一般的雪橇车均通过链传动进行动力传递。之所以采用链传动,因为它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首先链传动不存在弹性打滑的现象,才能保持准确的平均传动比;传动效率较高,能达到98%;又因链条与链轮之间不用张的很紧,所以作用于轴上的压力较小;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链传动的结构更加紧凑,成本更低;适用于远距离传输,中心距更是可长达十几米;另外,链传递的工作范围较广,可在较高或较低温度环境、有油污、有腐蚀效果等的恶劣条件下工作。因此较为适合在雪橇车上推广。由于雪橇车相对质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其减震系统和驱动系统为一体设计,均组装于摇架结构上,总体成为后驱动。雪橇车运动又是一项娱乐运动,因此,其设计在保证娱乐性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兼顾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课题的设计正是针对于雪橇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问题,因此设计目标就偏重于减震系统以及后驱动支架的材料选择。由于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借助于部分前人功劳希望对于该项目的发展有所帮助。第一章 雪地车简介
与GPS接收器类似,雪地车也可以使之为起源于军事技术的机动车辆,有时也称之为全地形军用输送车,是一种带式后勤保障车辆。它可以在雪地、泥地、沼泽地、沙漠、山地等特殊地形执行各项特殊任务。
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后,越野车尤其是军用越野车使用的履带能够非常有效地抵御低温,而通过改造此设计,加拿大魁北克省的Joseph-Armand Bombardier以之生产大型多功能商务车。 随着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Bombardier 也不断对设计进行改良。1959年,终于在市场上出现了由Bombardier生产的第一部Ski-Doo。如今,Bombardier Industries已经成了雪地车行业中的领头人。因为雪地车车身的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全部为履带式,并且大多采用金属丝加强的橡胶履带也更加耐磨、履带较宽,爬坡度大等特点,使得雪地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以上各特点也成为现在装备雪地车的基本特点。
1.1主要用途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除娱乐项目,许多户外活动是在一些特殊地形展开,而对于一些汽车等不方便进入的地形,视情况而定,雪地车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例如:
在滑雪场中,当出现紧急情况是,由于积雪的原因,摩擦系数小导致摩擦阻力下降,汽车在上高速行驶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而雪地车由于其特殊的优势可以将这些隐患系数减至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一些沼泽地、山地甚至沙漠地带,因为雪地车较轻量化的车身以及宽大的履带可以尽可能的减小发生下陷等情况的发生,便于快速通过。虽然有一些越野车等可以达到同样的要求,但其使用的负担也会相应地增加,相比较而言,雪地车更有优势。
当然,对于雪地车最多的使用地形还是雪地地形。在雪场中,用的最多、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雪地车,它能够满足在雪地上快速移动、有较大爬坡度等要求,其主要用途包括查线、救护、娱乐、运输等等。
图1-1:雪地车手势使用信号
1.2装备及特点
1.2.1 装备现状
雪地车既没有装甲,也不携带武器,结构是否可靠,车身重量与转向结构是否灵活,在积雪地(或多种地形)的机动性良好与否,同时是否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等是检测其性能好坏的主要技术指标。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各国均相继研制并装备了一系列性能良好的雪地车。由苏联在60~70年代期间设计研制的履带式双栖雪地车,更是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其研制生产的该系列车型中,最大载重量更是达到了2000kg。由瑞典研发的除装备本国军队甚至出口的BV202履带式雪地车,截止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生产量已经达到大约5000辆。
1.2.2 性能特点
雪地车自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结构简单的车身十分耐用,且到目前为止全为履带式,而这些履带大多都是采用金属丝加强的橡胶履带,该类型履带带面较宽,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大车辆的爬坡度。强度较大、耐磨系数高、履带较宽是现装备雪地车的基本特点。
对于美国、苏联、日本以及德国等列强,从其装备的雪地车空车质量来看,除苏联生产的A-3车型重达8t和日本61式车刚超过5t外,其他国家所装备的雪地车质量均没有达到5t,而且,在这些雪地车中其空车质量大多数都只是在1t~2t左右。但其载重一般都能够达到1000kg左右,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对于雪地车设计在满足其自重轻、体积小的天脚下,主要指标就变成了力求提高雪地车的载重量。其次,为了使得其结构尽量简化以及车辆本身自重尽量减轻的要求,雪地车的驾驶舱内通常只设有1名驾驶员和1~2名载员以及必备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加热器和除霜器等。在制造材料上,也会选择一些质量较轻、强度较高的合金。而象瑞典研制的BV202雪地车和意大利研制的普里诺茨(Prinoth)雪地车制成铰接式结构,两节车厢之间通过万向轴连接,既保证了转向或遇障碍时能够保持最大牵引力,同时对其转向灵活性又不会有太大影响。
1.3通过性得到提高
为了达到提高车辆在雪地、沼泽地通过能力的目的,可以从增大履带与地面附着力以及尽量减小履带对地面的单位压力方面入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qcgc/19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