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文化创意餐具设计

目 录
引言 1
1设计环境分析1
1.1背景现状1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2资料调研 2
2.1市场现状2
2.2现有产品市场调研2
2.3 现有产品分析3
3设计构思4
3.1 设计定位4
3.2 设计构思4
3.3 设计草图5
3.4 选定方案效果图6
3.5最终方案概述 8
3.6三维效果图和细化说明 8
3.7模型制作 13
3.8最终版面展示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引言
1 设计环境分析
1.1 背景现状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餐具是人类饮食文化中必备的工具之一。餐具的发展不仅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还体现着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餐具的期望已不仅仅止步于其使用方式和使用功能,对于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餐具是人类手的延伸,不仅要让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外,还要为精神上带来更多的享受。
“以人为本”是现在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一个产品的设计,不应该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应该考虑它的深层次的内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成为及功能与外表各具特色并且能满足各年龄阶层需要的高级实用艺术品。在现今市场上,餐具都是千篇一律的风格,满足最为基本的功能,缺乏创新性。餐饮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一次性餐具,让传统餐具的销量急剧下滑,同时也让传统餐具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设计上只注重其功能需求,忽视了物质丰裕的现今社会,消费者对于个性化追求的可能。让餐具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特定的情景已释放情感,彰显使用者的情趣。
针对这种现状,本次课题提出赋予传统餐具以新的设计元素,并且加入新的功能和形式。将传统文化与餐具设计的融合,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现代设计思维与方法进行设计,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以及现代人们的消费与生活理念。
我将徽派建筑文化作为新的元素加入到设计中。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最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费者对于个性化追求的可能。让餐具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特定的情景已释放情感,彰显使用者的情趣。
针对这种现状,本次课题提出赋予传统餐具以新的设计元素,并且加入新的功能和形式。将传统文化与餐具设计的融合,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现代设计思维与方法进行设计,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以及现代人们的消费与生活理念。
我将徽派建筑文化作为新的元素加入到设计中。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最为直接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反映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并蕴含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传统的徽派餐具辨识度低,且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通过对徽派建筑文化的研究及设计能更好的传承与展现徽州地域文化,展现徽州地域文化的魅力和个性。
这次课题我将对徽州地域文化进行抽象归纳总结,提取文化元素进行设计。
1.2 设计目的和意义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不仅只是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对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人们现在都将目光转向更加细微的方向,例如餐具。餐具已不仅仅是日常饮食用具,还经常被用于乔迁新居,旅游纪念和文化交流的馈赠礼品。这就让餐具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大众审美,对文化人性方面更应该提高关注度。
将情趣化设计运用到餐具中,将用餐当成一种享受。
徽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用餐具的形式来表现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市场调研
2.1市场现状
现如今的餐具以不再像早期餐具那样只具有盛装食物的意义,越来越多餐具设计在其造型方面越来越有创意,款式也非常的新颖,材料的运用也让餐具更加具有吸引力。市面上的大多餐具基本上只考虑到它的使用功能,在外观方面并没有做为重点进行创新,使用传统的形式作为进行设计,没有创新。没有将传统的中国文化融入到餐具中,同时忽略了人们情感化得需求,无法与日益追求的个性化与情趣时尚趋势相接轨。全球化思想给我们带来现金世界上的设计趋势,然而我们并没有加以运用,从而造成市场上餐具千篇一律的风格。设计上多处于模仿的阶段,对于文化人性的关注尚且不足,情趣化设计也很少见。
2.2现有产品市场调研
 
图2.2.1 图2.2.2

图2.2.3
表2-1餐具在具体用途上的分类
盛具
食品盛放用具:
碗、餐盘、果盘、碟、调味瓶、壶

食具
狭隘的餐具包括中、西式餐具,直接和食物接触:
筷子、刀、叉、勺、咖啡棒

饮具
跟液体饮品相关的器具:
开瓶器、酒杯、开木塞器、茶杯、咖啡杯、吸管、

环境器具
渲染气氛:
烛台、花器、餐垫、隔热垫、装饰盘 、


表2-2餐具在用餐时间上的分类
表2-3 餐具按照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竹木
取材方便,无毒性;易污染、发霉

纸制
一次性,不会传染疾病;丢弃后污染环境

塑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gysj/2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