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频次的学术和作者评价研究
学术论文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是对论文学术影响力和作者创新能力的判断。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科动态,及时关注学科热点问题,对推动学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学术论文评价的方法着手,介绍了对学术论文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的方法,由于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方法都有不足,采用了近期热门的基于引用频次的方法对学术论文和作者评价。本文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引文数量和引用频次进行排名和对科研作者的被引文数量和被引用频次进行排名,分析了采用引文数量和引用频次对学术论文和作者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引文分析方法,基于引用频次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对学术论文和作者进行评价。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一、综述4
二、研究方法5
(一)研究对象5
(二)研究步骤6
1.学术论文评价方法6
2.作者评价方法6
三、数据成果及分析6
(一)期刊数据的总体特征6
1.2014年《情报学报》6
2.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6
3.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6
4.三个期刊总体特征的对比分析6
学术论文评价7
1.2014年《情报学报》变化情况8
2.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变化情况8
3.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变化情况9
4.三个期刊排名变化的对比分析10
(三)作者评价11
四、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基于引用频次的学术论文和作者评价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 孙映红
引言
引言
不论是长期的被引量统计还是短期内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统计,都是对学术论文结尾处标注的参考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即对学术论文的引文数量进行统计,引文数量越多的论文,评价等级也就越高。但是一篇参考文献可能在学术论文的不同位置被多次引用【4】,即参考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体在文中的引用频次不唯一,所以在一些学术论文中,引文数量和引用频次的数量并不是相等的,多次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对施引论文的贡献,必然比仅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贡献大。因此,研究学术论文文内参考文献的具体引用频次,可以对学术论文进行更好的评价。由此来看,对科研作者的评价,也可从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着手,高被引用的论文相比于高被引文的论文更能反映出施引文献对参考文献的认可情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科研水平。
本文是从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方面着手,对学术论文进行短期内评价的研究,即对学术论文的引文数量和参考文献具体在文中的引用频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采用两种方法对学术论文评价的影响。对科研作者进行长期评价的研究,即对科研人员发表所有论文的总被引文数量和总被引用频次进行统计,对比分析采用两种情况对科研作者的评价的影响。
一、 综述
学术论文承载了作者的科研成果,论文具有的学术性和其所在领域的权威性,是从其引用的参考文献中表现出来的,也是从其被引用的频次表现出来的,这体现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继承性,后人的研究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前人的方法结论。
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引用学科范围越广泛、引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越高时,表明作者对其研究的领域了解的越多越深刻,掌握着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表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更加新颖,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平更高,影响力更大【5】。从论文的参考文献角度,可以对学术论文及科研作者进行评价,Gregory【6】等人的研究表明,引用越多参考文献的论文可以获得更多的被引量,尤其在论文发表的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被引量时,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能在一定范围内评价这篇论文的质量。在论文发表一段时间后,引文数量的波动趋于稳定,此时可采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对学术论文的被引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价论文与科研作者。但是无论是研究参考文献的数量还是研究论文的被引量,都没有考虑到参考文献在文章中的使用次数可能不唯一,施引作者可能在论文的不同地方多次引用某篇参考文献,若将每篇参考文献的引用次数记为一,则会使评价出来的论文不准确,失去量化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基于引用频次的方法,将文尾标著的参考文献数量叫做引文数量,将文章内参考文献具体的引用次数叫做引用频次,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基于引用频次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篇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具体情况,包括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引用动机以及引用位置。从量化角度讲,采用基于引用频次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科研能力等进行评价,可以准确的了解每一篇参考文献对施引文献的价值,从而更加了解作者的引用意图。
Bornmann【7】等人的研究表明:参考文献对施引文献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篇参考文献在文中被引用频次越多,施引作者对所引用的内容支持程度就越大,即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不仅是学术评价研究数量上的表现,而且是施引作者对参考文献的研究领域认可度高低的表现。2013年胡志刚【4】等人采用实证分析,从数量、分布情况上比较了传统引文分析和基于引用频次分析两种方法,比较采用两种方法产生的数据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用这两种方法分别生成高被引文章列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平均一个引用会使用1.31篇引文和一篇论文在施引文献中会引用1.50次等结论,并且表明通过引用频次方法生成的高被引用论文表可以进行科学评价与科学预测,清除掉一些发表时间较久远的论文。Ding Ying【8】等人在2013年也提出了根据参考文献在文章内具体引用频次的方法(CountX),发现每个参考文献在施引文献中平均被使用1.6次,并且使用传统引文分析和基于引用频次分析的方法产生的高被引论文表有很大差异,排名前20的学术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是不同的。
从过往研究来看,多数文献存在着多次被引用的情况,按照传统的基于引文数量的方法,严重低估了这些论文的重要性,文内引用频次比文后参考文献引文数量更能体现施引论文的侧重点。而在文章中多次被引用的文献,可生成高被引论文索引表,进而对研究学科动态发展提供帮助、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热点,也可以对多次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进行更好地评价,提升科研人员学术地位。
目前国内外对作者评价研究依然停留在统计作者所有文献的被引文数量,没有考虑作者的某篇论文在施引文献中多次被引用的情况。2014年张学梅通过对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小于被引用的“成功论文”的分析,得出“成功论文”有助于提高在自己的论文中较少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的名次,更加适用于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评价【9】。2015年郑壮丽通过普莱斯定律选出《河南科学》2007到2012年的核心作者213位,通过对作者发文量和引文数量等四个指标的统计,对作者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72位核心作者【10】。虽然目前的研究都是基于引文数量对作者进行评价,但是基于引用频次的研究方法与基于引文数量评价是一样的,而且能更准确地表现作者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更能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地位。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一、综述4
二、研究方法5
(一)研究对象5
(二)研究步骤6
1.学术论文评价方法6
2.作者评价方法6
三、数据成果及分析6
(一)期刊数据的总体特征6
1.2014年《情报学报》6
2.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6
3.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6
4.三个期刊总体特征的对比分析6
学术论文评价7
1.2014年《情报学报》变化情况8
2.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变化情况8
3.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变化情况9
4.三个期刊排名变化的对比分析10
(三)作者评价11
四、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基于引用频次的学术论文和作者评价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 孙映红
引言
引言
不论是长期的被引量统计还是短期内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统计,都是对学术论文结尾处标注的参考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即对学术论文的引文数量进行统计,引文数量越多的论文,评价等级也就越高。但是一篇参考文献可能在学术论文的不同位置被多次引用【4】,即参考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体在文中的引用频次不唯一,所以在一些学术论文中,引文数量和引用频次的数量并不是相等的,多次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对施引论文的贡献,必然比仅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贡献大。因此,研究学术论文文内参考文献的具体引用频次,可以对学术论文进行更好的评价。由此来看,对科研作者的评价,也可从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着手,高被引用的论文相比于高被引文的论文更能反映出施引文献对参考文献的认可情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科研水平。
本文是从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方面着手,对学术论文进行短期内评价的研究,即对学术论文的引文数量和参考文献具体在文中的引用频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采用两种方法对学术论文评价的影响。对科研作者进行长期评价的研究,即对科研人员发表所有论文的总被引文数量和总被引用频次进行统计,对比分析采用两种情况对科研作者的评价的影响。
一、 综述
学术论文承载了作者的科研成果,论文具有的学术性和其所在领域的权威性,是从其引用的参考文献中表现出来的,也是从其被引用的频次表现出来的,这体现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继承性,后人的研究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前人的方法结论。
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引用学科范围越广泛、引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越高时,表明作者对其研究的领域了解的越多越深刻,掌握着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表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更加新颖,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平更高,影响力更大【5】。从论文的参考文献角度,可以对学术论文及科研作者进行评价,Gregory【6】等人的研究表明,引用越多参考文献的论文可以获得更多的被引量,尤其在论文发表的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被引量时,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能在一定范围内评价这篇论文的质量。在论文发表一段时间后,引文数量的波动趋于稳定,此时可采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对学术论文的被引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价论文与科研作者。但是无论是研究参考文献的数量还是研究论文的被引量,都没有考虑到参考文献在文章中的使用次数可能不唯一,施引作者可能在论文的不同地方多次引用某篇参考文献,若将每篇参考文献的引用次数记为一,则会使评价出来的论文不准确,失去量化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基于引用频次的方法,将文尾标著的参考文献数量叫做引文数量,将文章内参考文献具体的引用次数叫做引用频次,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基于引用频次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篇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具体情况,包括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引用动机以及引用位置。从量化角度讲,采用基于引用频次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科研能力等进行评价,可以准确的了解每一篇参考文献对施引文献的价值,从而更加了解作者的引用意图。
Bornmann【7】等人的研究表明:参考文献对施引文献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篇参考文献在文中被引用频次越多,施引作者对所引用的内容支持程度就越大,即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不仅是学术评价研究数量上的表现,而且是施引作者对参考文献的研究领域认可度高低的表现。2013年胡志刚【4】等人采用实证分析,从数量、分布情况上比较了传统引文分析和基于引用频次分析两种方法,比较采用两种方法产生的数据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用这两种方法分别生成高被引文章列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平均一个引用会使用1.31篇引文和一篇论文在施引文献中会引用1.50次等结论,并且表明通过引用频次方法生成的高被引用论文表可以进行科学评价与科学预测,清除掉一些发表时间较久远的论文。Ding Ying【8】等人在2013年也提出了根据参考文献在文章内具体引用频次的方法(CountX),发现每个参考文献在施引文献中平均被使用1.6次,并且使用传统引文分析和基于引用频次分析的方法产生的高被引论文表有很大差异,排名前20的学术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是不同的。
从过往研究来看,多数文献存在着多次被引用的情况,按照传统的基于引文数量的方法,严重低估了这些论文的重要性,文内引用频次比文后参考文献引文数量更能体现施引论文的侧重点。而在文章中多次被引用的文献,可生成高被引论文索引表,进而对研究学科动态发展提供帮助、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热点,也可以对多次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进行更好地评价,提升科研人员学术地位。
目前国内外对作者评价研究依然停留在统计作者所有文献的被引文数量,没有考虑作者的某篇论文在施引文献中多次被引用的情况。2014年张学梅通过对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小于被引用的“成功论文”的分析,得出“成功论文”有助于提高在自己的论文中较少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的名次,更加适用于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评价【9】。2015年郑壮丽通过普莱斯定律选出《河南科学》2007到2012年的核心作者213位,通过对作者发文量和引文数量等四个指标的统计,对作者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72位核心作者【10】。虽然目前的研究都是基于引文数量对作者进行评价,但是基于引用频次的研究方法与基于引文数量评价是一样的,而且能更准确地表现作者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更能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地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