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法的引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附件)
引用行为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而通过引用别人的思想或观点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或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活动。同时,现实产生的引用行为更为复杂。作者采用访谈法,对25位大学生的引用行为相关因素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得出了8种主要的引用动机及相关启示。研究表明期刊是各类因素中对引用影响最大的,并对期刊提出了一些建议。另外,将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本学科中,以新的角度对引文有关内容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践支持。关键字引文分析;引用动机;引用行为;访谈法Study on the Cita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Based on InterviewStudent major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IANG YuanTutor YAN Su-lanABSTRACTCiting behavior is a activity outside, which a particular object refers to peoples views or thoughts to help himself achieve a certain goal or a purpose, and the actual citation behavior will be also with more complex motivation. we got 8 types of major citation motivation and some inspiration from interviewing 25 undergraduates about their citation behavior they citing some words,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journal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and w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Besides in a new perspective, it’s put the humaniti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the interview-into the discipline. I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support and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nt of the citation.KEYWORDSCitation Analysis; Citation Motivation; Citation Behavior; Interview随着引文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可以试图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从作者角度出发,来探讨影响其引用行为的各种因素。国外基于访谈法对引用行为进行的相关研究已进行了四十余年,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由此,作者试图用访谈法对在校生的引用行为进行研究,以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研究背景引用行为相关概念引用行为是指特定对象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而引用他人的思想或观点来达到既定目的或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活动[1]。研究者们在写作文章时,由于学科不同、课题不同、学历不同,甚至在撰写同一篇文章的不同位置产生的引用需求都可能不同,这种复杂性的根源是引用动机的多样性。因此,引用动机也是研究者进行引用行为领域相关实验的基础。引用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引用动机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所以,作者的引用动机很难直接通过文献内容、文献计量等方式分析其实际内涵。1983年由美国加菲尔德[2]所著的《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中最早指出了十余种引用动机的种类。引用动机按照M.Weinstock[3]的研究结果又分为15种。1998年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崔红对我国科技人员引用动机首次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1986年Brooks的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相对规范、界限清晰的引用动机聚类结果[4]。在此后的几年,可检索到的已发表论文中,大多都是进行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概念辨析和各自分类,而对于引用动机的研究少之又少。Wouters(1999)讨论了引文分析中意义的作用,并指出,发展引文理论必须涉及到文本内容与创作过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然后再被引用。引用涉及绘制内容之间的连接以与读者通信,因此,它包含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于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研究者的重点已经不满足于根据文字推测作者的引用动机,而开始转向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么这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相关分析也就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现状为弥补仅以被引次数等计量结果进行分析的不足,研究者开始转向引用行为的深度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根据论文的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文献相关性,再由此推测作者当时的引用动机;第二种是通过访谈法等人文学科常用方法来还原作者当时的引用情景,从而获取作者复杂的引用动机[5]。国外对引用动机相关访谈法的研究已进行了四十余年,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成果比较少,仍然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引用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引文索引的存在告诉研究者们,研究人员不会仅仅因为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相似的内容就使用某一文献,这意味着使用动机是多方面的,也就表明引用动机也可能是多方面的。White[6](2001)提出作者会在四个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引用文献。由此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为作者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来引用某篇文献?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应该引用文章中的思想,理论或直接影响他们研究的部分。但是,科学家是真的引用了这一部分吗?如果引用原因只是巧合或半欺诈性质,那么引用指标就不能用于描述领域之间的关系或科学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不能用于研究评估工作。因而,对引用动机的相关研究是该学科的重要课题。我国引用动机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晚。2005年王恺荣、程晓琳[7]总结评价了前人的引用行为和引用动机相关研究,但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2009年赖方中[8]根据国内外不同类别的引用动机研究进行分析,对积极引用动机和消极引用动机进一步深入剖析,得出了一些能够引导作者规范其引用动机,以及产生积极引用动机并避免消极引用动机的原因和建议。祝清松[9](2013)指出,引文分析通常将所有的引文同等化,忽略了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实际的引用行为则具有更复杂的动机,不能仅通过被引次数的理论探索来推断。另外,作者产生的引用行为的差异对其文章的影响也不同。因此,目前引文分析方法的弊端是仅仅把被引次数作为研究指标之一。刘玉贤(2011)和卢梭(2013)认为引用的首要原因是“有趣”作者引用某一刊物,是因为对某一引用出版物有兴趣。实际上,引用的大多数原因(无论是正面引用还是负面引用)都可以用“有趣”一词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趣味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感知的相关性”(Poole,1985;White,2001)。2013年《基于引用频次和内容分析的引文分布与动机关系研究》指出[10]根据数据显示,引用动机和引文分布确实是相关的。近年的研究大多是二者关系的研究,与传统的引文分析相比,基于引用动机的方法则更真实可信。同年,朱大明在《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11]一文中表示引用动机对引用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正向或反向的效果,引用动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Hamid R. Jamali(2015)等人[12]对加菲尔德的可应用到现今的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扩展,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人员引用的原因,主要是与工作的质量或权威性有关。然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比如为证实引文的规范性和建设性而做出引用。2015年,邱均平等人在《科研人员论文引用动机及相互影响关系研究》[14]中表明科研人员的论文引用行为会受到“知识主张”、“价值感知”、“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和“引用重要性”等引用动机的影响。这四种引用动机也相互影响着各自的感知程度。研究方法Garfield[26](1962)首次提出,根据引用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内容、语境、标注方式等,通过推测总结出15种引用动机。Lipetz[27](1965)又对这些引用行为进行了分类。但他们没有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得到相应的统计数据。早期引用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上下文推测法分析,近几年在问卷及访谈法的研究上予以拓展。(1)问卷调查法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基于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学界对论文引用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前国外已经有关于引用行为的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却仍未发现对引用动机进行的实证调查或相关文献,而该调查弥补了这一空缺。该研究通过对每位研究人员本身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研究人员引用动机。(2)访谈法Case和Higgins[30]在2000年调查了在1995年到1997年引用这两位科学家为主要作者所作文献的55位作者,通过访谈法询问这些作者引用的原因,基于引用动机,发现低被引文章和高被引文章中的比率明显不同。Harwood[31](2009)对12位来自计算机及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了11种引用动机。Erikson和Erlandson[32](2014)通过对前人利用访谈法研究的引用动机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将结果分为了四大类。2015年,Hamid[12]运用访谈法对英国和美国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实验,揭示了引用这一行为背后的一些复杂的细微差别。研究人员非常喜欢引用核心出版物,或者是对他们知道的作者或有一定高声誉的著名出版物中的文章进行引用。淳姣(2016)的《国外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进展及对我国学术评价的启示》[33]中总结了国外过去40多年来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的相关成果,并根据研究特点,给出了完善我国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建议。虽然在针对访谈法进行引用动机相关研究中有一定的突破,但主要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未来在引用动机方面应用访谈法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却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应用于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访谈法是可以为引文相关研究提供帮助的,访谈法可以直接的了解到作者引用的意图,并且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信息等方面也可以随时改变访谈进程,以求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未来的引用动机,甚至是引文分析的研究都可以采用访谈法,与文献计量法相辅相成,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完善引文研究方法,使引文使用、引文评估等方面有更良好的发展,这将成为该领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法之一。研究设计根据前人经验,有两种主要方法来收集引用行为的数据(Bornmann和Daniel,2008),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读者对实际文本(通常是学术论文)的引文上下文等相关内容进行推测分析,通常被称为基于上下文或基于读者的方法。第二种方法,直接询问作者的原因,被称为基于作者的方法[5]。作者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访谈法)进行研究,有利于从主观角度更全面、准确地揭示作者引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访谈对象研究的访谈对象是来自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学生,主要是采取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23]的方式,共43位。其中包括预访谈18位,以及25位正式访谈对象。作者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预访谈的主要原因是访谈是一个复杂的实验过程,在对一部分学生进行预访谈之后,研究者对原本制定的访谈提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订,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更准确的得出结论。正式访谈对象包含21位硕士研究生,以及4位博士研究生。预访谈于2016年11月14日至2016年12月15日期间进行,正式访谈在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月6日进行。选择以上大学生作为受访者的主要原因是首先,通过访谈直接询问作者的引用动机是什么的方式研究引用行为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的读者,还需要找到实际作者,与其沟通了解其写作当时的引用动机,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作者还记得他们的引用动机的基础上。因此,作者选择了更易接触到的大学生们,他们有过一定的引用经验,掌握部分相关知识,一般刚完成某些论文,作者针对其近年撰写的的文章中发生的引用行为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尽量避免因遗忘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其次,访谈法需要在短时间内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便利取样联系到的大学生,或是与访谈者有着一定的沟通基础,或是对该研究项目有一定的参与兴趣,更便于研究者们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动作等获知他们的真实想法,使访谈结果更可靠。最后,由于学术论文(包括毕业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的真实性,可以根据作者的自由意志选择阅读及引用的文献,因此,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作者产生引用行为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作者正是对毕业论文及个别期刊论文的撰写者进行访谈,能够较为全面地收集引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数据,如引用动机、文献阅读能力、引用行为规范等。因此选择了以上25位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过程访谈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在研究设计之初,作者制定了初步的访谈提纲,根据该提纲对周围部分同学进行了预访谈。随后,根据预访谈对访谈提纲进行了更改和修订。在正式访谈中,根据受访者的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回答情况,完善访谈方式、调整问题顺序等。访谈资料的采集主要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访谈者在访谈开始之前,首先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保证录音仅做研究使用,在受访者同意之后,访谈正式开始,过程中辅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的重点标记和记录,并随时根据受访者的异质性对访谈细节进行调整。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形成逐字稿,并反复校对,以供后续分析研究。正式访谈中,平均访谈时间是23.64分钟,具体时间分布在17.64-30.77(min)之间,如图1所示。将正式访谈录音全部转成文本资料,共计100679字,经整理,共得6772字纯文本(不包含整理为表格数据的文本)。图 1 受访者访谈时间分布结果与讨论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受访者年级性别时间(min)F2研一(0901)农学男23.56F16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男22.34F15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男25.69F18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女23.56F25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男21.52F20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3.85F22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4.07F23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4.28F12研一(0905)动物科学男22.56F4研一(0909)草业男22.76F3研一(0951)动物科学男24.33F1研一(0951)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男21.28F17研一(0951)农业资源利用男22.48F21研一(0951)植物保护女23.93F14*研一(1205)情报学男23.82F19*研一(1205)情报学女23.29F8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男17.64F9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男28.94F10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女25.63F7研三(08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女30.77F6*研三(1205)情报学女20.59F24博一(0710)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男26.67F5*博一(1205)信息资源管理女21.07F13博二(0906)动物医学女24.28F11*博二(1205)信息资源管理女22.72引用动机分析访谈中访谈者没有向受访者提供总结出的引用动机,受访者可以不受干扰自由地提出自己曾有哪些引用行为,出于何种原因或目的。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再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对访谈对象表述的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大学生在完成论文时存在哪些引用动机,并进行了归类,如表2所示。作者将每位受访者针对其引用动机的相关表述进行提取,采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归类。例如F16提到“综述引用最多,要简述别人做过哪些内容,涉猎比较广,所以引用的也比较多。需要引用行业研究现状,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创新点,根据哪些问题提出的这个研究课题。引用研究论文的结论和观点然后进行概括”作者提取了“综述”、“别人做过的内容”、“行业研究现状”、“待解决的问题”等关键词,将该表述概括为“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这一引用动机。还有一部分访谈者会在一句话中提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引用动机,如F4提到“后来分析与讨论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有助于你推出你的结论。”类似这样的表述,很难提取出特定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但是可以从该表述中分析出,受访者引用的是两篇文献,这两篇文献有共性也有差异,受访者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截止到这部分,体现出了“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这一引用动机,而后受访者表示,引用这一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推出结论,所以,还同时存在着另一引用动机,即“引出文章内容”。起初,作者将“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如可行性、普遍性、科学性等)”和“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可信性、权威性、严谨性等)”划分为同一动机,即“证实研究或文章的相关特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发现,这样的分类方式太过笼统,通过受访者的表述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引用某一段文字是为了研究服务还是为了文章服务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作者还发现,随着学历的提升,很少有研究人员的引用动机只是单纯地提高文章的权威性,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研究是否科学、是否严谨。按上述分析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将受访者引用动机分为八种,并将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展示在表2中,相类似的表述不重复罗列。表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概括引用动机概括受访者的典型表述受访者证明自己的观点“结论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加强我的说服力”;“方法也就是表达我的观点的另一种引用吧。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引用别人的文献,它的文献内容作为我的研究的另一个观点”;“结论是对自己结果的验证”F1、F2、F5、F11、F14、F16、F23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如可行性、普遍性、科学性等)“自己研究的东西别人也有涉及到,你要引用别人的结论来证实你的这个论文有意义”;“我的一个模型,我需要怎么证实我的模型就是正确的,是可行的,然后我就需要用自己得不到的就需要从别人那引用过来的一些数据来证实这个模型是可行的。”;”内容有依据“F1、F8、F9、F12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可信性、权威性、严谨性等)“这部分的引用主要是在我讲到农产品价格传递机制的时候会引用一些比较权威的理论来论证自己写的东西的合理性。”;“因为他们在我想要做的这方面的领域比较厉害,然后算是权威吧,他们的一些实验方法或者是一些结果分析值得我借鉴。”;“增加一些可信性吧,因为如果你自己瞎写也不一定有人信,引用一些别人之前做过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挺出名的,就给别人一个主观印象吧”F1、F12、F13、F22除F11、F14、F16、F19、F20、F24外的受访者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全部受访者引出文章内容“后来分析与讨论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有助于你推出你的结论。”;“结论部分主要就是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然后总结了一下目前的一个研究情况,引出对未来的一个展望,所以会引用一些别人的别人的文章”F4、F9、F20提供或完善思路“我在做我的研究的时候,要看看别人有哪些研究方法,来给我自己一个思路上的创新。”;“中间我们要具体化的话针对某一办法,针对某一模型,在他基础上我们重新新建一个模型。”;“还有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借鉴别人的,因为人家已经都弄好了,都有现成的了,你就照着人家去做就行了。”除F1、F2、F4、F6、F12、F13、F17、F20、F24外的受访者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可能就是跟我现在做的系统分类的一个比较,作为一个结论或者是讨论”;“结论是对自己结果的验证,如果不同找出原因”F2、F4、F5、F6、F13、F16、F23随后,作者用“1”表示相应受访者提到了该引用动机,“0”表示该动机未被提及,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雷达图。图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总结通过图2可知,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这一引用动机,结合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对于受访者引用都会存在在文章中的哪些位置这一问题,不难发现,由于目前的绝大多数论文开篇第一部分就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综述,所以,介绍背景和现状是作者们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引用动机。同理,这也是大多数受访者会提到介绍相关知识的主要原因。学科门类与引用动机结合表1和表2中的F5、F6、F11、F14、F19(社会科学)相关信息不难得出,社会科学学生的主要动机主要集中于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提供或完善思路以及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而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并没有学生提到。两个学科门类交叉比较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类可能由于学科属性,更需要专家的实验结论来支撑自己的研究结果,而部分社会科学类(如F5、F11、F14)的研究,相较于证实权威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相应实验提供一种思路和理论依据。学历与引用动机作者在正式访谈阶段发现,相较预访谈中部分本科生的数据和正式访谈中的数据,由于学历的不同,引用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作者对正式访谈中引用动机是否由于学历的不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提出了疑问。表1中F5、F11、F13和F24均为博士研究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博士研究生几乎不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文章具有权威性等而引用某一篇文章,但对于实验方法或分析过程也可能需要借鉴权威专家的文献,但这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增加文章的权威性而引用的,F13也提到“因为他们在我想要做的这方面的领域比较厉害,然后算是权威吧,他们的一些实验方法或者是一些结果分析值得我借鉴。”这也和预访谈阶段的结论相类似。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学历的升高,研究者们更注重自己的研究是否科学,是否严谨等问题,从而使论文质量更高,而不是为了使文章本身看起来更“优质”而去引用一些可能不需要的内容。相对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撰写论文经验较少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这种问题,正如F22(研一)所说“增加一些可信性吧,因为如果你自己瞎写也不一定有人信,引用一些别人之前做过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挺出名的,就给别人一个主观印象吧”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发现全部受访者都采用的是输入关键词来检索出合适的文章,在进一步询问之后,受访者均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引用的文章内容(关键词)与自己研究的匹配程度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无一例外。于是,访谈者继续询问了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其引用行为。被引量、期刊、作者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希望他们可以对可能会影响自己引用这一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主要因素包括(除前文提到的内容匹配度)被引量(被引用的次数)、期刊、作者。各种排序方式几乎都有被提到,F7表示“我一般都是比较看重期刊的,再就是被引量也会在检索之后注意一下,但是作者就比较少了。”F19表示“第一肯定是内容的,第二就是被引量,因为我个人觉得别人也引用,说明这个文章的可靠程度在这里。再就是期刊质量是有考虑的。作者倒是没有很很关注。”将25位受访者数据录入SPSS中,得出表3,期刊还是研究者们最注重的影响因素,之后是作者,最后是被引量。作者同时对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和受访者的学历、学科门类等进行了交叉分析,但最终发现,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注重程度与受访者的自身情况无关,交叉分析的结果与表2所示结果相似,即影响大学生引用行为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期刊、作者、被引量,且不会受到受访者学历、学科门类等因素的影响。表 3 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Q1 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百分比第一顺序位a被引量624.0%24.0%期刊1664.0%64.0%作者312.0%12.0%总计25100.0%100.0%a. 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首先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再看实验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期刊,作者一般不怎么关注,除非是行业的大牛,会特别找来看看作者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什么,被引量什么的也是可以通过影响因子看出来的,不会特别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对于期刊的选择是颇为重视的,很多受访者的表述都有一定的共性,以F9为例,他表示“如果内容跟我研究的问题相关的话,我需要花费时间去看他,所以内容最重要。第二的就是期刊的质量,因为,现在各种期刊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就要找高质量的期刊”访谈者进一步询问更希望引用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献的原因时,F9接着说标题另外,F1、F3、F4、F5、F13、F16、F17、F22都提到了标题对他们引用的影响也很大,原因几乎相同,正如F16,和F22所说,“标题中有直接有关自己论文的关键字会优先引用,否则可能后期才回去浏览”,“因为我一般都是直接看标题去判断到底跟我的方向就是不是我需要的,如果它的标题起的就是不是很好的话,我可能就错过它了”。引证时间窗口自然科学普遍要求的最适引证时间窗口要小于社会科学类的要求,自然科学除F22外,都表示引用的文献最好可以在2-3年,最多不要超过5年,而社会科学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要求为近5年的文献,最多不要超过10年。希望引用近期文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做重复的研究很难做出新颖的结果,几乎没有研究意义,以F9的表述为例“年限就是,我设计的东西前人有没有用到过,用的比较久的,可能过两年有人已经做了,我就没有再做的必要了。所以说年限最好是近几年比较好一些。”但,也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引证时间窗口没有那么重要,如F3表示“不同论文类型,对于年限的限制也可能不同”像综述类论文可能就需要追溯到很久远的文章,而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引用更新的文献。F22(自然科学)表示“对年限没有特别的要求,有一些老的文献也会对这一物种进行描述,肯定也是要看的。”篇幅长短在正式访谈中,所有受访者均认为文章的质量与篇幅长短无关,他们表示期刊论文比较短,普遍精炼水准高,但实验过程不会太详细,对初涉实验的研究人员来说指导意义较小;而学位论文虽然较长,水平参差不齐,不便于阅读,但由于篇幅长,内容多,对研究人员的指导意义很强。由于同质性明显,所以仅以个别表述进行举例分析,如F17表示“你会发现学位论文都特别长,期刊论文都很简短。像我如果现在找实验方法,我都得到学位论文上面去找,因为他们讲得很详细,研究的点也比较多。就具体的质量的话,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取决于你需要的内容吧,而且说实话,我现在也很难去评价一篇文献到底质量怎么样。”而且,由于正式访谈中的受访者大多不止完成过一篇论文,他们具有一定的撰写论文的经验,即引用知识,可以很熟练地对学位论文进行信息提取,F16提到同时,他们对于文献的引用方面更加慎重,主要还是根据内容的匹配程度来决定是否引用某一篇文章,篇幅长短的影响并不大。作者将篇幅长短作为影响因素之一的原因是,相较于正式访谈中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观点,预访谈中的本科生大多不愿意参考过长的论文,比如几万字的博士论文等学位论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参考过的这类论文比较少,过长的文章不便于浏览和阅读,在看到学位论文的同时,就已经排斥引用这些内容了。结论与建议根据作者的了解,国外运用访谈法对引用行为相关问题已有一定的体系,而国内几乎没有对引用行为进行的实证研究,甚至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作者的引用行为进行研究的也非常少[5]。而作者发现,应用于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访谈法是可以为引文相关研究提供帮助的,访谈法可以直接的了解到作者引用的意图,并且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也可以随时改变访谈进程,以求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运用访谈法对引文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了解现今很多作者对引文使用的主观动机,再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引用动机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篇幅长短这一因素在正式访谈的受访者中没有被提到,而预访谈的本科生受访者的表述中却频被提及,这就说明,在本科教育期间,学校还是应当对学生引用期间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如何便捷、有效地引用篇幅较长的论文,从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自己的研究。建议与展望作者认为,通过访谈数据可以明显得出,除内容与研究的匹配程度外,期刊绝对是各类因素中对引用影响最大的,研究人员大都会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认为这类期刊中的文献质量更好,更有应用价值。这就对各领域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审稿过稿就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进行,以保证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更有效的借鉴和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运用访谈法,甚至是引文分析的研究都可以采用访谈法,与传统的文献计量法相辅相成,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完善引文研究方法,使引文使用、引文评估等方面有更良好的发展。将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结合访谈等定性方法,可以减少上下文推测带来的研究者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主观影响,以及定量研究无法获得作者的真实想法的影响,但在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访谈者已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这样的思维定式可能会对受访者的回答有误导性,应当尽量让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研究者再根据访谈结果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引用行为相关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探究。致谢再次感谢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是我能够走上更高的平台,精彩我的学习生涯!参考文献[1] 李正风,梁永霞.引用动机的生态学解释[J].科学学研究,2012(04):487-494.[2] 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226-235.[3] Weinstock M. ISI’s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 New,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C]//Weinstock 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2:23-26.[4] 崔红.我国科技人员自引现象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03):26-27+49.[5] 马凤,武夷山.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以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学界为例[J].情报杂志,2009(06):9-15.[6] Wouters P. Beyond the holy grail: from citation theory to indicator theories[J].Scientometrics, 1999,44(3):561-580.[7] 王恺荣,程晓琳.引文行为和引用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05(03):17-22.[8] 赖方中.引用动机分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06):115-119.[9] 祝清松,冷伏海.引文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3(05):39-43.[10] 魏杨烨,孙玉琦,汪琦凡.基于引用频次和引用内容的引文评价分析[J].情报探索,2016(08)116-120.[11] 朱大明.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J].科技导报,2013(22):84.[12] Thornley C, Watkinson A, Nicholas D, Volentine R, Jamali HR, Herman E, Allard S, Levine K.J, Tenopir C. The role of trust and authority in the cit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J].? Information Research,2015,20(3):677.[13] Gilbert G.N. Referencing as persuasion[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77,7(1):113-122.[14] 邱均平,马凤.微观层次的引用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三位中国图书情报学核心作者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43-47.[15] Garfield E. 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comments on theories of citation[J].Scientometrics,1998(1):69-76.[16] Lipetz BA. Improvement of the Selectivity of Citation Indexes to Science Literature Through Inclusion of Citation Relationship Indicators[J].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5, 16(2):81-90.[17] Brooks TA. Private acts and public objects: an investigation of cite motiv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5,36(4):223-229.[18] Tang R, Safer MA. Author- rated importance of cited reference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publication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8(2):246-272.[19] Case DO, Higgins GM. How can we investigate citation behavior? A study of reasons for citing literature in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7):635-645.[20] Harwood N. An interview-based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two disciplin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3):497-518.[21] Erikson MG, Erlandson P. A taxonomy of motives to cite [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4,44(4):625- 637.[22] 淳姣,姜晓,刘莹,胡靖,杨雲舒.国外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进展及对我国学术评价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6(03):103-111.[23] 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4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研究背景 3
(一) 引用行为相关概念 3
(二) 研究现状 4
1. 引用动机 4
2. 研究方法 5
(1)问卷调查法 5
(2)访谈法 5
二、 研究设计 6
(一) 访谈对象 6
(二) 研究过程 7
三、 结果与讨论 7
(一) 引用动机分析 8
1. 学科门类与引用动机 10
2. 学历与引用动机 11
(二) 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1. 被引量、期刊、作者 11
2. 标题 13
3. 引证时间窗口 12
4. 篇幅长短 13
四、 结论与建议 14
(一) 引用动机 14
(二) 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4
(三) 建议与展望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图 1 受访者访谈时间分布 7
图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总结 10
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8
表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概括 9
表 3 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 12
基于访谈法的引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引言
引言
目录
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the interview-into the discipline. I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support and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nt of the citation.KEYWORDSCitation Analysis; Citation Motivation; Citation Behavior; Interview随着引文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可以试图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从作者角度出发,来探讨影响其引用行为的各种因素。国外基于访谈法对引用行为进行的相关研究已进行了四十余年,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由此,作者试图用访谈法对在校生的引用行为进行研究,以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研究背景引用行为相关概念引用行为是指特定对象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而引用他人的思想或观点来达到既定目的或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活动[1]。研究者们在写作文章时,由于学科不同、课题不同、学历不同,甚至在撰写同一篇文章的不同位置产生的引用需求都可能不同,这种复杂性的根源是引用动机的多样性。因此,引用动机也是研究者进行引用行为领域相关实验的基础。引用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引用动机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所以,作者的引用动机很难直接通过文献内容、文献计量等方式分析其实际内涵。1983年由美国加菲尔德[2]所著的《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中最早指出了十余种引用动机的种类。引用动机按照M.Weinstock[3]的研究结果又分为15种。1998年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崔红对我国科技人员引用动机首次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1986年Brooks的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相对规范、界限清晰的引用动机聚类结果[4]。在此后的几年,可检索到的已发表论文中,大多都是进行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概念辨析和各自分类,而对于引用动机的研究少之又少。Wouters(1999)讨论了引文分析中意义的作用,并指出,发展引文理论必须涉及到文本内容与创作过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然后再被引用。引用涉及绘制内容之间的连接以与读者通信,因此,它包含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于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研究者的重点已经不满足于根据文字推测作者的引用动机,而开始转向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么这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相关分析也就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现状为弥补仅以被引次数等计量结果进行分析的不足,研究者开始转向引用行为的深度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根据论文的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文献相关性,再由此推测作者当时的引用动机;第二种是通过访谈法等人文学科常用方法来还原作者当时的引用情景,从而获取作者复杂的引用动机[5]。国外对引用动机相关访谈法的研究已进行了四十余年,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成果比较少,仍然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引用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引文索引的存在告诉研究者们,研究人员不会仅仅因为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相似的内容就使用某一文献,这意味着使用动机是多方面的,也就表明引用动机也可能是多方面的。White[6](2001)提出作者会在四个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引用文献。由此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为作者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来引用某篇文献?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应该引用文章中的思想,理论或直接影响他们研究的部分。但是,科学家是真的引用了这一部分吗?如果引用原因只是巧合或半欺诈性质,那么引用指标就不能用于描述领域之间的关系或科学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不能用于研究评估工作。因而,对引用动机的相关研究是该学科的重要课题。我国引用动机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晚。2005年王恺荣、程晓琳[7]总结评价了前人的引用行为和引用动机相关研究,但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2009年赖方中[8]根据国内外不同类别的引用动机研究进行分析,对积极引用动机和消极引用动机进一步深入剖析,得出了一些能够引导作者规范其引用动机,以及产生积极引用动机并避免消极引用动机的原因和建议。祝清松[9](2013)指出,引文分析通常将所有的引文同等化,忽略了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实际的引用行为则具有更复杂的动机,不能仅通过被引次数的理论探索来推断。另外,作者产生的引用行为的差异对其文章的影响也不同。因此,目前引文分析方法的弊端是仅仅把被引次数作为研究指标之一。刘玉贤(2011)和卢梭(2013)认为引用的首要原因是“有趣”作者引用某一刊物,是因为对某一引用出版物有兴趣。实际上,引用的大多数原因(无论是正面引用还是负面引用)都可以用“有趣”一词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趣味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感知的相关性”(Poole,1985;White,2001)。2013年《基于引用频次和内容分析的引文分布与动机关系研究》指出[10]根据数据显示,引用动机和引文分布确实是相关的。近年的研究大多是二者关系的研究,与传统的引文分析相比,基于引用动机的方法则更真实可信。同年,朱大明在《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11]一文中表示引用动机对引用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正向或反向的效果,引用动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Hamid R. Jamali(2015)等人[12]对加菲尔德的可应用到现今的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扩展,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人员引用的原因,主要是与工作的质量或权威性有关。然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比如为证实引文的规范性和建设性而做出引用。2015年,邱均平等人在《科研人员论文引用动机及相互影响关系研究》[14]中表明科研人员的论文引用行为会受到“知识主张”、“价值感知”、“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和“引用重要性”等引用动机的影响。这四种引用动机也相互影响着各自的感知程度。研究方法Garfield[26](1962)首次提出,根据引用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内容、语境、标注方式等,通过推测总结出15种引用动机。Lipetz[27](1965)又对这些引用行为进行了分类。但他们没有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得到相应的统计数据。早期引用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上下文推测法分析,近几年在问卷及访谈法的研究上予以拓展。(1)问卷调查法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基于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学界对论文引用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前国外已经有关于引用行为的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却仍未发现对引用动机进行的实证调查或相关文献,而该调查弥补了这一空缺。该研究通过对每位研究人员本身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研究人员引用动机。(2)访谈法Case和Higgins[30]在2000年调查了在1995年到1997年引用这两位科学家为主要作者所作文献的55位作者,通过访谈法询问这些作者引用的原因,基于引用动机,发现低被引文章和高被引文章中的比率明显不同。Harwood[31](2009)对12位来自计算机及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了11种引用动机。Erikson和Erlandson[32](2014)通过对前人利用访谈法研究的引用动机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将结果分为了四大类。2015年,Hamid[12]运用访谈法对英国和美国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实验,揭示了引用这一行为背后的一些复杂的细微差别。研究人员非常喜欢引用核心出版物,或者是对他们知道的作者或有一定高声誉的著名出版物中的文章进行引用。淳姣(2016)的《国外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进展及对我国学术评价的启示》[33]中总结了国外过去40多年来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的相关成果,并根据研究特点,给出了完善我国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建议。虽然在针对访谈法进行引用动机相关研究中有一定的突破,但主要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未来在引用动机方面应用访谈法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却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应用于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访谈法是可以为引文相关研究提供帮助的,访谈法可以直接的了解到作者引用的意图,并且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信息等方面也可以随时改变访谈进程,以求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未来的引用动机,甚至是引文分析的研究都可以采用访谈法,与文献计量法相辅相成,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完善引文研究方法,使引文使用、引文评估等方面有更良好的发展,这将成为该领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法之一。研究设计根据前人经验,有两种主要方法来收集引用行为的数据(Bornmann和Daniel,2008),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读者对实际文本(通常是学术论文)的引文上下文等相关内容进行推测分析,通常被称为基于上下文或基于读者的方法。第二种方法,直接询问作者的原因,被称为基于作者的方法[5]。作者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访谈法)进行研究,有利于从主观角度更全面、准确地揭示作者引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访谈对象研究的访谈对象是来自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学生,主要是采取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23]的方式,共43位。其中包括预访谈18位,以及25位正式访谈对象。作者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预访谈的主要原因是访谈是一个复杂的实验过程,在对一部分学生进行预访谈之后,研究者对原本制定的访谈提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订,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更准确的得出结论。正式访谈对象包含21位硕士研究生,以及4位博士研究生。预访谈于2016年11月14日至2016年12月15日期间进行,正式访谈在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月6日进行。选择以上大学生作为受访者的主要原因是首先,通过访谈直接询问作者的引用动机是什么的方式研究引用行为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的读者,还需要找到实际作者,与其沟通了解其写作当时的引用动机,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作者还记得他们的引用动机的基础上。因此,作者选择了更易接触到的大学生们,他们有过一定的引用经验,掌握部分相关知识,一般刚完成某些论文,作者针对其近年撰写的的文章中发生的引用行为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尽量避免因遗忘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其次,访谈法需要在短时间内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便利取样联系到的大学生,或是与访谈者有着一定的沟通基础,或是对该研究项目有一定的参与兴趣,更便于研究者们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动作等获知他们的真实想法,使访谈结果更可靠。最后,由于学术论文(包括毕业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的真实性,可以根据作者的自由意志选择阅读及引用的文献,因此,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作者产生引用行为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作者正是对毕业论文及个别期刊论文的撰写者进行访谈,能够较为全面地收集引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数据,如引用动机、文献阅读能力、引用行为规范等。因此选择了以上25位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过程访谈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在研究设计之初,作者制定了初步的访谈提纲,根据该提纲对周围部分同学进行了预访谈。随后,根据预访谈对访谈提纲进行了更改和修订。在正式访谈中,根据受访者的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回答情况,完善访谈方式、调整问题顺序等。访谈资料的采集主要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访谈者在访谈开始之前,首先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保证录音仅做研究使用,在受访者同意之后,访谈正式开始,过程中辅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的重点标记和记录,并随时根据受访者的异质性对访谈细节进行调整。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形成逐字稿,并反复校对,以供后续分析研究。正式访谈中,平均访谈时间是23.64分钟,具体时间分布在17.64-30.77(min)之间,如图1所示。将正式访谈录音全部转成文本资料,共计100679字,经整理,共得6772字纯文本(不包含整理为表格数据的文本)。图 1 受访者访谈时间分布结果与讨论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受访者年级性别时间(min)F2研一(0901)农学男23.56F16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男22.34F15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男25.69F18研一(0903)植物营养学女23.56F25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男21.52F20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3.85F22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4.07F23研一(0904)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女24.28F12研一(0905)动物科学男22.56F4研一(0909)草业男22.76F3研一(0951)动物科学男24.33F1研一(0951)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男21.28F17研一(0951)农业资源利用男22.48F21研一(0951)植物保护女23.93F14*研一(1205)情报学男23.82F19*研一(1205)情报学女23.29F8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男17.64F9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男28.94F10研二(0951)农业信息化女25.63F7研三(08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女30.77F6*研三(1205)情报学女20.59F24博一(0710)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男26.67F5*博一(1205)信息资源管理女21.07F13博二(0906)动物医学女24.28F11*博二(1205)信息资源管理女22.72引用动机分析访谈中访谈者没有向受访者提供总结出的引用动机,受访者可以不受干扰自由地提出自己曾有哪些引用行为,出于何种原因或目的。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再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对访谈对象表述的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大学生在完成论文时存在哪些引用动机,并进行了归类,如表2所示。作者将每位受访者针对其引用动机的相关表述进行提取,采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归类。例如F16提到“综述引用最多,要简述别人做过哪些内容,涉猎比较广,所以引用的也比较多。需要引用行业研究现状,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创新点,根据哪些问题提出的这个研究课题。引用研究论文的结论和观点然后进行概括”作者提取了“综述”、“别人做过的内容”、“行业研究现状”、“待解决的问题”等关键词,将该表述概括为“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这一引用动机。还有一部分访谈者会在一句话中提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引用动机,如F4提到“后来分析与讨论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有助于你推出你的结论。”类似这样的表述,很难提取出特定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但是可以从该表述中分析出,受访者引用的是两篇文献,这两篇文献有共性也有差异,受访者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截止到这部分,体现出了“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这一引用动机,而后受访者表示,引用这一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推出结论,所以,还同时存在着另一引用动机,即“引出文章内容”。起初,作者将“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如可行性、普遍性、科学性等)”和“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可信性、权威性、严谨性等)”划分为同一动机,即“证实研究或文章的相关特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发现,这样的分类方式太过笼统,通过受访者的表述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引用某一段文字是为了研究服务还是为了文章服务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作者还发现,随着学历的提升,很少有研究人员的引用动机只是单纯地提高文章的权威性,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研究是否科学、是否严谨。按上述分析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将受访者引用动机分为八种,并将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展示在表2中,相类似的表述不重复罗列。表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概括引用动机概括受访者的典型表述受访者证明自己的观点“结论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加强我的说服力”;“方法也就是表达我的观点的另一种引用吧。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引用别人的文献,它的文献内容作为我的研究的另一个观点”;“结论是对自己结果的验证”F1、F2、F5、F11、F14、F16、F23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如可行性、普遍性、科学性等)“自己研究的东西别人也有涉及到,你要引用别人的结论来证实你的这个论文有意义”;“我的一个模型,我需要怎么证实我的模型就是正确的,是可行的,然后我就需要用自己得不到的就需要从别人那引用过来的一些数据来证实这个模型是可行的。”;”内容有依据“F1、F8、F9、F12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可信性、权威性、严谨性等)“这部分的引用主要是在我讲到农产品价格传递机制的时候会引用一些比较权威的理论来论证自己写的东西的合理性。”;“因为他们在我想要做的这方面的领域比较厉害,然后算是权威吧,他们的一些实验方法或者是一些结果分析值得我借鉴。”;“增加一些可信性吧,因为如果你自己瞎写也不一定有人信,引用一些别人之前做过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挺出名的,就给别人一个主观印象吧”F1、F12、F13、F22除F11、F14、F16、F19、F20、F24外的受访者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全部受访者引出文章内容“后来分析与讨论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有助于你推出你的结论。”;“结论部分主要就是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然后总结了一下目前的一个研究情况,引出对未来的一个展望,所以会引用一些别人的别人的文章”F4、F9、F20提供或完善思路“我在做我的研究的时候,要看看别人有哪些研究方法,来给我自己一个思路上的创新。”;“中间我们要具体化的话针对某一办法,针对某一模型,在他基础上我们重新新建一个模型。”;“还有他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借鉴别人的,因为人家已经都弄好了,都有现成的了,你就照着人家去做就行了。”除F1、F2、F4、F6、F12、F13、F17、F20、F24外的受访者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比如说这个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是研究那样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综合,它是什么原因,你分析一下”;“可能就是跟我现在做的系统分类的一个比较,作为一个结论或者是讨论”;“结论是对自己结果的验证,如果不同找出原因”F2、F4、F5、F6、F13、F16、F23随后,作者用“1”表示相应受访者提到了该引用动机,“0”表示该动机未被提及,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雷达图。图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总结通过图2可知,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这一引用动机,结合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对于受访者引用都会存在在文章中的哪些位置这一问题,不难发现,由于目前的绝大多数论文开篇第一部分就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综述,所以,介绍背景和现状是作者们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引用动机。同理,这也是大多数受访者会提到介绍相关知识的主要原因。学科门类与引用动机结合表1和表2中的F5、F6、F11、F14、F19(社会科学)相关信息不难得出,社会科学学生的主要动机主要集中于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解研究背景或现状、提供或完善思路以及对他人观点或结论的讨论,而证实研究的相关特性、证实文章的相关特性并没有学生提到。两个学科门类交叉比较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类可能由于学科属性,更需要专家的实验结论来支撑自己的研究结果,而部分社会科学类(如F5、F11、F14)的研究,相较于证实权威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相应实验提供一种思路和理论依据。学历与引用动机作者在正式访谈阶段发现,相较预访谈中部分本科生的数据和正式访谈中的数据,由于学历的不同,引用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作者对正式访谈中引用动机是否由于学历的不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提出了疑问。表1中F5、F11、F13和F24均为博士研究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博士研究生几乎不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文章具有权威性等而引用某一篇文章,但对于实验方法或分析过程也可能需要借鉴权威专家的文献,但这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增加文章的权威性而引用的,F13也提到“因为他们在我想要做的这方面的领域比较厉害,然后算是权威吧,他们的一些实验方法或者是一些结果分析值得我借鉴。”这也和预访谈阶段的结论相类似。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学历的升高,研究者们更注重自己的研究是否科学,是否严谨等问题,从而使论文质量更高,而不是为了使文章本身看起来更“优质”而去引用一些可能不需要的内容。相对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撰写论文经验较少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这种问题,正如F22(研一)所说“增加一些可信性吧,因为如果你自己瞎写也不一定有人信,引用一些别人之前做过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挺出名的,就给别人一个主观印象吧”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发现全部受访者都采用的是输入关键词来检索出合适的文章,在进一步询问之后,受访者均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引用的文章内容(关键词)与自己研究的匹配程度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无一例外。于是,访谈者继续询问了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其引用行为。被引量、期刊、作者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希望他们可以对可能会影响自己引用这一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主要因素包括(除前文提到的内容匹配度)被引量(被引用的次数)、期刊、作者。各种排序方式几乎都有被提到,F7表示“我一般都是比较看重期刊的,再就是被引量也会在检索之后注意一下,但是作者就比较少了。”F19表示“第一肯定是内容的,第二就是被引量,因为我个人觉得别人也引用,说明这个文章的可靠程度在这里。再就是期刊质量是有考虑的。作者倒是没有很很关注。”将25位受访者数据录入SPSS中,得出表3,期刊还是研究者们最注重的影响因素,之后是作者,最后是被引量。作者同时对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和受访者的学历、学科门类等进行了交叉分析,但最终发现,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注重程度与受访者的自身情况无关,交叉分析的结果与表2所示结果相似,即影响大学生引用行为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期刊、作者、被引量,且不会受到受访者学历、学科门类等因素的影响。表 3 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Q1 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百分比第一顺序位a被引量624.0%24.0%期刊1664.0%64.0%作者312.0%12.0%总计25100.0%100.0%a. 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首先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再看实验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期刊,作者一般不怎么关注,除非是行业的大牛,会特别找来看看作者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什么,被引量什么的也是可以通过影响因子看出来的,不会特别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对于期刊的选择是颇为重视的,很多受访者的表述都有一定的共性,以F9为例,他表示“如果内容跟我研究的问题相关的话,我需要花费时间去看他,所以内容最重要。第二的就是期刊的质量,因为,现在各种期刊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就要找高质量的期刊”访谈者进一步询问更希望引用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献的原因时,F9接着说标题另外,F1、F3、F4、F5、F13、F16、F17、F22都提到了标题对他们引用的影响也很大,原因几乎相同,正如F16,和F22所说,“标题中有直接有关自己论文的关键字会优先引用,否则可能后期才回去浏览”,“因为我一般都是直接看标题去判断到底跟我的方向就是不是我需要的,如果它的标题起的就是不是很好的话,我可能就错过它了”。引证时间窗口自然科学普遍要求的最适引证时间窗口要小于社会科学类的要求,自然科学除F22外,都表示引用的文献最好可以在2-3年,最多不要超过5年,而社会科学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要求为近5年的文献,最多不要超过10年。希望引用近期文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做重复的研究很难做出新颖的结果,几乎没有研究意义,以F9的表述为例“年限就是,我设计的东西前人有没有用到过,用的比较久的,可能过两年有人已经做了,我就没有再做的必要了。所以说年限最好是近几年比较好一些。”但,也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引证时间窗口没有那么重要,如F3表示“不同论文类型,对于年限的限制也可能不同”像综述类论文可能就需要追溯到很久远的文章,而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引用更新的文献。F22(自然科学)表示“对年限没有特别的要求,有一些老的文献也会对这一物种进行描述,肯定也是要看的。”篇幅长短在正式访谈中,所有受访者均认为文章的质量与篇幅长短无关,他们表示期刊论文比较短,普遍精炼水准高,但实验过程不会太详细,对初涉实验的研究人员来说指导意义较小;而学位论文虽然较长,水平参差不齐,不便于阅读,但由于篇幅长,内容多,对研究人员的指导意义很强。由于同质性明显,所以仅以个别表述进行举例分析,如F17表示“你会发现学位论文都特别长,期刊论文都很简短。像我如果现在找实验方法,我都得到学位论文上面去找,因为他们讲得很详细,研究的点也比较多。就具体的质量的话,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取决于你需要的内容吧,而且说实话,我现在也很难去评价一篇文献到底质量怎么样。”而且,由于正式访谈中的受访者大多不止完成过一篇论文,他们具有一定的撰写论文的经验,即引用知识,可以很熟练地对学位论文进行信息提取,F16提到同时,他们对于文献的引用方面更加慎重,主要还是根据内容的匹配程度来决定是否引用某一篇文章,篇幅长短的影响并不大。作者将篇幅长短作为影响因素之一的原因是,相较于正式访谈中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观点,预访谈中的本科生大多不愿意参考过长的论文,比如几万字的博士论文等学位论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参考过的这类论文比较少,过长的文章不便于浏览和阅读,在看到学位论文的同时,就已经排斥引用这些内容了。结论与建议根据作者的了解,国外运用访谈法对引用行为相关问题已有一定的体系,而国内几乎没有对引用行为进行的实证研究,甚至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作者的引用行为进行研究的也非常少[5]。而作者发现,应用于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访谈法是可以为引文相关研究提供帮助的,访谈法可以直接的了解到作者引用的意图,并且通过受访者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也可以随时改变访谈进程,以求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运用访谈法对引文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了解现今很多作者对引文使用的主观动机,再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引用动机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篇幅长短这一因素在正式访谈的受访者中没有被提到,而预访谈的本科生受访者的表述中却频被提及,这就说明,在本科教育期间,学校还是应当对学生引用期间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如何便捷、有效地引用篇幅较长的论文,从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自己的研究。建议与展望作者认为,通过访谈数据可以明显得出,除内容与研究的匹配程度外,期刊绝对是各类因素中对引用影响最大的,研究人员大都会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认为这类期刊中的文献质量更好,更有应用价值。这就对各领域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审稿过稿就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进行,以保证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更有效的借鉴和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运用访谈法,甚至是引文分析的研究都可以采用访谈法,与传统的文献计量法相辅相成,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完善引文研究方法,使引文使用、引文评估等方面有更良好的发展。将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结合访谈等定性方法,可以减少上下文推测带来的研究者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主观影响,以及定量研究无法获得作者的真实想法的影响,但在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访谈者已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这样的思维定式可能会对受访者的回答有误导性,应当尽量让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研究者再根据访谈结果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引用行为相关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探究。致谢再次感谢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是我能够走上更高的平台,精彩我的学习生涯!参考文献[1] 李正风,梁永霞.引用动机的生态学解释[J].科学学研究,2012(04):487-494.[2] 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226-235.[3] Weinstock M. ISI’s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 New,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C]//Weinstock 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2:23-26.[4] 崔红.我国科技人员自引现象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03):26-27+49.[5] 马凤,武夷山.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以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学界为例[J].情报杂志,2009(06):9-15.[6] Wouters P. Beyond the holy grail: from citation theory to indicator theories[J].Scientometrics, 1999,44(3):561-580.[7] 王恺荣,程晓琳.引文行为和引用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05(03):17-22.[8] 赖方中.引用动机分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06):115-119.[9] 祝清松,冷伏海.引文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3(05):39-43.[10] 魏杨烨,孙玉琦,汪琦凡.基于引用频次和引用内容的引文评价分析[J].情报探索,2016(08)116-120.[11] 朱大明.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J].科技导报,2013(22):84.[12] Thornley C, Watkinson A, Nicholas D, Volentine R, Jamali HR, Herman E, Allard S, Levine K.J, Tenopir C. The role of trust and authority in the cit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J].? Information Research,2015,20(3):677.[13] Gilbert G.N. Referencing as persuasion[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77,7(1):113-122.[14] 邱均平,马凤.微观层次的引用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三位中国图书情报学核心作者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43-47.[15] Garfield E. 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comments on theories of citation[J].Scientometrics,1998(1):69-76.[16] Lipetz BA. Improvement of the Selectivity of Citation Indexes to Science Literature Through Inclusion of Citation Relationship Indicators[J].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5, 16(2):81-90.[17] Brooks TA. Private acts and public objects: an investigation of cite motiv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5,36(4):223-229.[18] Tang R, Safer MA. Author- rated importance of cited reference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publication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8(2):246-272.[19] Case DO, Higgins GM. How can we investigate citation behavior? A study of reasons for citing literature in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7):635-645.[20] Harwood N. An interview-based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two disciplin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3):497-518.[21] Erikson MG, Erlandson P. A taxonomy of motives to cite [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4,44(4):625- 637.[22] 淳姣,姜晓,刘莹,胡靖,杨雲舒.国外应用访谈法研究引用动机进展及对我国学术评价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6(03):103-111.[23] 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4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研究背景 3
(一) 引用行为相关概念 3
(二) 研究现状 4
1. 引用动机 4
2. 研究方法 5
(1)问卷调查法 5
(2)访谈法 5
二、 研究设计 6
(一) 访谈对象 6
(二) 研究过程 7
三、 结果与讨论 7
(一) 引用动机分析 8
1. 学科门类与引用动机 10
2. 学历与引用动机 11
(二) 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1. 被引量、期刊、作者 11
2. 标题 13
3. 引证时间窗口 12
4. 篇幅长短 13
四、 结论与建议 14
(一) 引用动机 14
(二) 引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4
(三) 建议与展望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图 1 受访者访谈时间分布 7
图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总结 10
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8
表 2 受访者引用动机概括 9
表 3 引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 12
基于访谈法的引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引言
引言
目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