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偏好的自然风景区用地管理研究以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本文旨在探讨景观公众偏好对自然风景区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样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总结了其用地管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公众满意度与景观偏好调查,发现对于道路、堤岸、建筑等人工修建景观,人们更倾向能够保持更多的自然要素;而对于道路两旁景观和树木植被等偏向自然的景观,人们反而没有特别倾向于保持它们的自然特点。这说明公众偏好并没有以景观的生态价值为主要参考,而是主要考虑景观的美学价值。结合景观偏好的调查结果,风景区用地管理要从加强政府宏观治理、完善政策法规、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三个方面来加强,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消费需求的平衡。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2
二、文献综述 2
(一)景观偏好与生态用地保护 2
1.景观偏好的概念及内涵 2
2.景观偏好研究与生态用地保护的关系 2
3.景观偏好常见研究方法 3
(二)景观偏好影响因素 3
1.人的因素方面 3
2.景观因素方面 3
(三)综合述评 3
三、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及相关规范 4
(一)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现状 4
1.风景名胜区土地的特点 4
2.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的基本要求 4
(二)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相关规范 5
四、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及用地管理 5
(一)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及效益分析 5
1.钟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现状 5
2.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效益分析 6
(二)钟山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现状 6
1.钟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概述 6
2.钟山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特征 6
3.钟山风景名胜区用地管理存在问题 7
五、钟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偏好及满意度调查 7
(一)问卷内容设计及调查 7
(二)受访者基本信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三)受访者满意度 8
(四)受访者偏好 9
(五)结论 12
六、钟山风景名胜区用地规划管理政策建议 13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宏观治理 13
(二)加强土地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3
(三)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基于景观偏好的自然风景区用地管理研究
——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土地资源管理学生 解梦斓
引言
一、绪论
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论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2035年生态环境将发生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目前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生态文明载体具有立足自然环境表达自然,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用地指主体功能为提供生态服务而非支撑经济生产的用地,是生态文明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我国,将能够维护安全健康的土地生态过程、保持地域景观基础结构特色,同时保障持续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生态服务的景观格局可以称作生态用地。
生态文明载体的受体是人类,生态用地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受人类偏好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影响。所以以公众偏好为基础进行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公众景观偏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证实公众对于景观的偏好能够促进当地景观保护与土地合理利用[2];了解公众景观偏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深入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因素及影响机制,对合理开展自然风景区的用地规划和管理,满足公众合理的景观消费诉求、教育和引导公众的生态保护及参与意识,进而促进区域的生态用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具有了重要的基础性政策价值,也成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风景区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和基本的载体之一。一方面由于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从短期利益角度出发,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肆意开发、改造风景区;景区的景观设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吸引游客拉动经济,或单纯只为减少建设成本而忽略了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公众的生态意识也较为薄弱,往往较多考虑自身的舒适性和愉悦感,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有限,甚至步入了一些误区。这些因素都导致自然风景区生态用地的退化和破坏,不但风景区自身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也无益于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建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旨在分析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社会、经济效益,总结其用地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公众的景观满意度、景观偏好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并在对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自然消费行为、促进自然风景区用地管理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景观偏好与生态用地保护
1.景观偏好的概念及内涵
景观偏好表示人对某一状态环境的喜欢或不喜欢程度,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受个人生理心理状况、社会环境等的差异而不同[3]。景观偏好的形成过程,首先产生初步的景观知觉,再进行心理上的感知,最后产生评价与偏好。目前研究景观偏好主要有专家模式、体验模式、心理模式等方法,这些方法多是以景观知觉理论为基础,从不同切入点研究景观、人以及景观与人相互作用关系[4]。
2.景观偏好研究与生态用地保护的关系
主要发挥生态功能或效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可称为生态用地。生态用地的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影响了其功能是否满足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是指依据土地自身的资源特性并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进行数量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分配,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达到生态经济最优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土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5]。景观偏好可以作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过程中作为参考的一个方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