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陈丹青的主持美学研究以局部为例(附件)

年 月 日随着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提出,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加入新元素,使其自身不再过于单一化。尤其是近几年媒体发展迅速,许多同陈丹青一样的文化名人,纷纷尝试走下讲坛,以主持人的身份来到大众面前普及高雅文化,期望能够让更多受众了解高雅文化知识。而在这些文化名人中,陈丹青便是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他在《局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并且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本文将以文化类节目《局部》中的主持人陈丹青为例,从美学角度出发,分别从他的主持语言、主持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主持美学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接受美学视阙下的言语组织、状态转变、环境转化,进一步将主持与美学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提炼陈丹青的主持美学价值,以期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提供参考。
Key words:ChenDanqing;Part;Presided over aesthetics. 目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陈丹青及《局部》概述 3
(一)陈丹青的人生经历 3
(二)《局部》节目分析 3
三、陈丹青在《局部》中的主持美学表现 6
(一)有声语言之美 6
(二)副语言之美 7
(三)主持风格之美 8
四、接受美学视阙下陈丹青主持的调整 10
(一)言语组织 10
(二)状态转变 11
(三)环境转化 12
五、陈丹青的主持美学价值 14
(一)内容丰富,提高质量 14
(二)引起共鸣,有效传播 14
(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15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一、前言
研究背景
随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的加入新元素,使其自身变得不再过于单一化,节目里出现的主持新面孔、新内容、新形式让文化类节目逐步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处境。尤其是近几年,媒体发展非常迅速,借由它发达之便,一些文化名人走下讲坛,深入民间,试图普及高雅的文化。陈丹青便是最成功的人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一。陈丹青主持的《局部》是由土豆和出版机构理想国合作推出的《看理想》系列三档文化类节目的其中之一,主要是跟随陈丹青的眼睛,根据他讲述中西方名画的一个个细微的局部让受众跟他一起发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美,一起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陈丹青作为《局部》主持人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以画家出身,对绘画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他可以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轻松地融入到他的主持当中。所以,既是主持人又是艺术家的陈丹青在《局部》这档节目中形成了他独特的主持风格,给受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丹青,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绘画世界,让这档文化类节目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笔者查阅发现,对于陈丹青主持美学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笔者选取这一方向进行研究,一是为了让主持人可以对主持美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二是为了让大众感受到受众与主持人之间深深的牵绊,三是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提供方法。
研究现状
综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陈丹青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第一,陈丹青的绘画作品研究,例如《西藏组画》等。第二,关于陈丹青的言论进行研究,例如另一种“童心说”等。第三,文献内容中附带着陈丹青对于某个人的回忆或评价。
关于主持美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第一,播音主持创作准备阶段的美学追求。第二,播音主持人才的美学素质培养。第三,群体主持中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陈丹青主持美学方面的文献几近没有,大部分都是研究他与绘画领域的文献。本文以《局部》为研究素材,较深层次的了解陈丹青的主持美学。笔者将分别从创作准备阶段,主持语言和风格以及他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希望在现有的主持美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陈丹青的主持美学。通过对陈丹青在《局部》中的主持美学研究,让更多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看到受众与主持人之间有着深深牵绊;明白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意识到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深刻理解到受众接受程度与自身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主持理念着手,结合美学研究主持人的主持美学。本文以《局部》为研究素材,通过对陈丹青主持美学的研究,能够更加直接的体现出主持人的主持语言和风格与美学的联系,运用美学中接受美学、语言美学等方面的理论,为文化类节目发展提供更多元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有理论支持的前提下循序探索素质修养、言语组织等方面,进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组织更为受众接受的语言,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突出自身的美学价值。让主持人在原有的主持基础上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进发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吸引受众,更大范围的向受众传达文化知识,为进一步响应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号召提供实践意义。
二、陈丹青及《局部》概述
(一)陈丹青的人生经历
陈丹青出生于上海,是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长大,从小喜欢画画的他梦想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画家。在他4岁时,他的父亲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又因为他的爷爷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所以在那一年,他家里的书籍、画册被全部没收。后来他父亲捡到一张背面印有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的扑克牌,并将它送给了陈丹青,而当时年仅4岁的他把这幅《意大利姑娘》临摹的栩栩如生。在他14岁时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两年画了120多张,那时候的陈丹青白天要画像,晚上要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名画家的素描。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被“文革”流放到农村时才刚初中毕业,一直在赣南与苏北两个条件恶劣的地区来回插队落户,当时只有16岁的他已经开始了远离家人的生活。陈丹青后来回忆起那段时间也曾说那是一个很绝望的记忆。他们白天要插秧,边插秧边从手指缝中渗血,到了晚上,他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个床上,被子上几斤重的老鼠窜来窜去,几乎一整夜都是醒着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学画画。后来,20岁那年,被调到了江西出版社画连环画,从这一年开始,陈丹青就像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绘画道路,他的作品接连引发了艺坛不小的震动。
1976年陈丹青首次进入西藏,找到了一个特殊题材——少数民族的题材。1978年,陈丹青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为了毕业创作,第二次来到西藏,这次的西藏之行,陈丹青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被统称为《西藏组画》,他的这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持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2000年陈丹青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但因理念冲突提出辞职,当时也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