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中舞台表演的运用(附件)

摘 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样,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朗诵艺术也不断向前进步,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内容上,不仅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朗诵,更有影视剧,社会新闻改编而来的朗诵作品。在形式上,灯光、音效、舞台设计均为朗诵表演增光添彩。人们对于“可视”不断追求,因此,近些年,朗诵艺术对于视觉效果的包装更加注重,更追求其“表演性”在朗诵中舞台表演的运用更加广泛丰富。让更多的朗诵爱好者意识到朗诵的表演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朗诵中舞台表演的运用,找寻一条让朗诵艺术“神形兼备”的发展之路。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二、朗诵艺术的概述 2
(一) 朗诵的定义 2
(二) “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 2
三、朗诵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 4
(一)“过度表演化”的哗众取宠 4
(二)“片面读字式”的枯燥无味 4
四、朗诵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6
(一)朗诵表演化的必然性 6
(二) 朗诵中舞台表演的作用及意义 8
五、朗诵的舞台表演如何做到“神形兼备” 9
(一)声音表达的“形似”与“神似” 9
(二)整体造型的“形似”与“神似” 9
附 录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朗诵艺术不断地发展,由早期简单的诵读逐步衍化成现如今加入舞台表演成分的表演式朗诵。并且广受大众喜爱,一场优秀的朗诵表演,给予观众听觉上的美感,又得到视觉上的冲击。观赏线上线下的朗诵活动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发现,如耿于天所著有的《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的几点异同》中对于“播音式”与“表演式”的朗诵风格有较为详实的研究理论及成果。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业内对朗诵艺术“过度表演化”有较多阐述,如《浅谈朗诵“过度表演化”的弊端和解决方法》等论文的阐述,对于现存的一些朗诵表演失当的问题进行的阐述。虽然朗诵存在着“过度表演化”的问题,但我们不容置否的是,朗诵的表演化是朗诵艺术发展必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趋势,因此我更加需要注重朗诵中舞台表演的运用。
研究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现象,一则是仅仅关注声音层面上声音的灵动和情感的表达,而忽视了舞台形体的管理,导致给以受众呆板局促的形象,缺乏观赏趣味;二则是过分的重视技巧和形式,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研究而导致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如何在朗诵艺术过程当中,恰当的使用舞台表演技巧则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朗诵艺术中的舞台表演技巧,对于朗诵艺术今后的蓬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希望通过本论文研究,让更多的朗诵爱好者意识到朗诵的表演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朗诵中舞台表演的运用,找寻一条让朗诵艺术“神形兼备”的发展之路。
二、朗诵艺术的概述
朗诵的定义
张颂先生曾指出: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技巧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人们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和朗读及表演而言大不相同。朗读是以洪亮,清楚的声音朗读文章,表达文章的内容即可。朗诵则是需要在声音清晰明朗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还要彰显文章内容主旨,传情达意。显然,朗诵对于表演者的要求要更高一层。它需要熟记作品,了解文章背景内涵并在表演时需运用身体语言如:动作、眼神、表情等配合声音共同表达来唤醒受众,表情或手势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毕竟,与表演不同的一点是,表演演员不能直接同观众交流,他仅模仿剧中角色的动作、语言,沉浸在自我的角色中,只能同其他演员进行交流,拥有一个相对自我的表演空间。而朗诵者主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展现和声音造型以及舞台表现力与观众直接交流,而且只能通过支持性的手势和姿态,帮助表达感情,不能哗众取宠。
“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
显而易见,我们所说的“播音式”朗诵,在耿于天所著的《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的几点异同》中提到了“播音式”朗诵的定义。本质上是指在艺术创作和二度创作中,所采用的朗诵方法和技巧与广播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相似,形成了相近或者相似的朗诵表达样态和风格。事实上,播音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在业内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范围太广,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内容和不同风格,都会有些许的差异(这里我们就不多加赘述,主要探讨“播音式”和“表演式”的区别)当然,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每个人对于其的不同理解的偏差,都可能会造成不严谨的混乱后果。
通过与前面的播音式朗诵相比较,本文中的所阐述的“表演式”朗诵,是指朗诵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言和肢体技巧特点,相比较而言更接近“表演”的艺术特点。众所周知,表演其实也是一个涉猎范围很广的范畴,包含多个门类和类别,因此本文仅是对二者之间共同的特性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二者之间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并且通过大量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表演,经常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位朗诵爱好者身上。只是相比较之下,哪种表演的方式出现的较多,就归纳为哪种风格。
无论是“播音式”朗诵还是“表演式”必须先从文本内容和背景出发,以文本内容为依托,表演者再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擅长的风格进行二次创作。本质上来讲,“播音式”朗诵亦或是“表演式”朗诵都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都是为文本服务的,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因为这两种表达方式都需要受到文本本身的限制,不能过分创作而脱离了内容。
经过大量的表演实践证明,“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的区别也非常明显:“播音式”的语言比较连贯流畅,停顿较少,更遵循文本本身的意蕴;而“表演式”朗诵,表演者本人的主动权更大,强调作者“我”的这一属性。
三、朗诵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
(一)“过度表演化”的哗众取宠
1. 声音上的过度表演
朗诵是属于播音、表演、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朗诵有多个学科的特点,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的规范性。近些年来,带有故事情节和表演元素的朗诵作品饱受年轻人的喜爱,使得朗诵表演更具有戏剧性。但是在之前的许多朗诵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朗诵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在展现具有表演元素的稿件时,会出现声音过度表演化,使之失去朗诵本该拥有的语言特征,缺少了分寸感,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
2. 肢体上的过度表演
朗诵内容种类丰富,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近些年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IP剧整合改编而来的朗诵作品。在这些原创改编作品中,更需要改编者和朗诵者在自己编写和表现中深入了解和揣摩原作者意图,正确传达思想情感。但是事实情况是,一些朗诵者仅仅停留在“形”的阶段,一味地模仿和表演剧情,而忽视了朗诵本身就是一种再度创作。即使文稿取材于电影电视剧,但朗诵的作品必须要符合朗诵这种语言表达艺术的特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2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