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儿朗诵技巧的培养(附件)
摘 要朗诵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它不仅可以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还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现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和艺术创造力,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都开始学习朗诵。学习朗诵有很多问题值得注意,尤其是正处于艺术意识形成的少儿时期,本文就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少儿朗诵技巧的培养为主题进行研究,对于少儿时期表达系统的特征、少儿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让少儿自身收获规范、科学的朗诵技巧,帮助少儿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
目 录
一、 前 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少儿时期表达系统特征 2
(一) 少儿时期身心发展特征 2
(二) 少儿时期有声语言表达特征 2
(三) 少儿时期副语言表达特征 2
三、 少儿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一) 基本功底子不扎实 3
(二)“表演”痕迹过重 3
(三) 表达技巧大于情感 4
四、 少儿朗诵能力培养对策 6
(一) 选择适合少儿朗诵的作品 6
(二) 培养少儿调动情感的能力 7
(三) 少儿朗诵有声语言能力的运用 8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前言
研究背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充满了魅力,其中对于汉语魅力最好的阐释就是从古至今大批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文章 ,而对于这些经典的诗词和文章最优秀的表达方式之一就当数朗诵了。对于朗诵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朗诵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少儿朗诵技巧的培养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想通过研究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更好的学习朗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获得更多的朗诵技巧指导,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少儿朗诵技巧进行研究,分析出适合少年儿童的朗诵技巧和培养方法,能够弥补相关理论的不足,具有理论意义。而有了理论做指导,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朗诵技能,让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朗诵,所以本文的研究又有了实践意义。
少儿时期表达系统特征
少儿时期身心发展特征
少儿,是指7周岁到16周岁的少年儿童。在这一阶段,少儿正在增强认知力,而且少儿的主要记忆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以无意记忆为主的记忆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有意记忆,不难看出意义记忆趋向于主导,少儿对词的记忆由基础的形象记忆逐步被抽象记忆所取代,处于学龄阶段的少儿往往下意识地通过复述和归纳还有整理并条理化,以此来帮助记忆。在这一阶段,少儿也在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移的过程。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时期占大比,所以儿童在三年级前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时期的儿童在面对抽象概念时,不能直接理解而需要直观感受来解释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时期两种思维相互渗透。十岁以后,少儿进入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少儿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迅速发展,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实际评价的发展过程。在少儿阶段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少儿时期有声语言表达特征
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帮助,对其工作社交都大有裨益,一个人所具有的涵养和思想力都会体现在其语言的表达,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充分将自己的内在展现。因此在少儿时期,这个最能塑造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时期,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时期,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帮助少儿开发智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少儿表达情感、培养自信心,为将来少儿的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在上小学之前,幼儿园的教学多以儿歌为主,押韵的儿歌唱起来非常顺口,因为儿歌的这一特性会使幼童在唱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变得拖腔拖调。与此同时,因为孩子年纪小,父母大多百般呵护,这些孩子平常说起话来就习惯拖长音、奶声奶气,这种发音习惯也被带到了朗诵中。
少儿时期副语言表达特征
所谓的副语言也叫做辅助语言,辅助语言有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发声系统的元素。单纯的语言难辨真伪,但副语言却不会,跟语调和脸色等都是感情的一种流露,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少儿由于年纪小、活泼好动,他们的副语言十分丰富,常常说话的同时手舞足蹈,比如在形容一个东西的现状大小时,或说明东西数量时,还有在表达情感时,都会用手比划。比如思考的时候会用手点太阳穴、感到饥饿的时候会摸摸肚子,这样副语言的运用突出了少儿的纯真、可爱、活泼、亲切。
少儿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本功底子不扎实
缺少专业基本功学习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少儿的朗诵基本功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龄小,对于声音的掌控力不够,而且缺乏理解能力,对于一些情感较为复杂的作品,不能理解透彻,难以有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少儿在学校受到的朗诵培训很少,没有太多机会得到专业基本功的锻炼。他们大多是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中学习的朗诵,但由于学习任务重,只有周末的时间进行朗诵的学习和练习,所以基本功还不扎实。
技巧运用过于形式化
在许多少儿语言艺术培训机构中,少儿学习朗诵的时间较长,对于朗诵表达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训练。但是这一部分少儿的朗诵水平也没有预期中的好,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于基本功的运用太过于形式化。他们在朗诵时,并没有加以自己的思考,而且生硬的按照所学技巧进行“照搬”,只是机械的模仿,并没有加以真情实感,自然不能打动人心。
“表演”痕迹过重
舞台表现过于刻意
朗诵有技巧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朗诵指导仅仅只是在停顿、语速、语调方面,而把朗诵与作品的理解割裂开来。在一些不专业的培训机构中,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出彩,经常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起来读。此时的朗诵似乎只是为了展示,起来朗诵的学生都能读得很到位,老师也就不再指导。有时,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吐字清晰、阅读流利,还告诉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阅读,这样的“指导”是徒劳无功的。恰恰相反,与文字蕴含的情感思想有关,有的文字是不能大声读出来的,有的则是不能读得流畅的。
目 录
一、 前 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少儿时期表达系统特征 2
(一) 少儿时期身心发展特征 2
(二) 少儿时期有声语言表达特征 2
(三) 少儿时期副语言表达特征 2
三、 少儿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一) 基本功底子不扎实 3
(二)“表演”痕迹过重 3
(三) 表达技巧大于情感 4
四、 少儿朗诵能力培养对策 6
(一) 选择适合少儿朗诵的作品 6
(二) 培养少儿调动情感的能力 7
(三) 少儿朗诵有声语言能力的运用 8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前言
研究背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充满了魅力,其中对于汉语魅力最好的阐释就是从古至今大批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文章 ,而对于这些经典的诗词和文章最优秀的表达方式之一就当数朗诵了。对于朗诵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朗诵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少儿朗诵技巧的培养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想通过研究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更好的学习朗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获得更多的朗诵技巧指导,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少儿朗诵技巧进行研究,分析出适合少年儿童的朗诵技巧和培养方法,能够弥补相关理论的不足,具有理论意义。而有了理论做指导,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朗诵技能,让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朗诵,所以本文的研究又有了实践意义。
少儿时期表达系统特征
少儿时期身心发展特征
少儿,是指7周岁到16周岁的少年儿童。在这一阶段,少儿正在增强认知力,而且少儿的主要记忆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以无意记忆为主的记忆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有意记忆,不难看出意义记忆趋向于主导,少儿对词的记忆由基础的形象记忆逐步被抽象记忆所取代,处于学龄阶段的少儿往往下意识地通过复述和归纳还有整理并条理化,以此来帮助记忆。在这一阶段,少儿也在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移的过程。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时期占大比,所以儿童在三年级前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时期的儿童在面对抽象概念时,不能直接理解而需要直观感受来解释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时期两种思维相互渗透。十岁以后,少儿进入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少儿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迅速发展,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实际评价的发展过程。在少儿阶段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少儿时期有声语言表达特征
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帮助,对其工作社交都大有裨益,一个人所具有的涵养和思想力都会体现在其语言的表达,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充分将自己的内在展现。因此在少儿时期,这个最能塑造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时期,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时期,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帮助少儿开发智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少儿表达情感、培养自信心,为将来少儿的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在上小学之前,幼儿园的教学多以儿歌为主,押韵的儿歌唱起来非常顺口,因为儿歌的这一特性会使幼童在唱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变得拖腔拖调。与此同时,因为孩子年纪小,父母大多百般呵护,这些孩子平常说起话来就习惯拖长音、奶声奶气,这种发音习惯也被带到了朗诵中。
少儿时期副语言表达特征
所谓的副语言也叫做辅助语言,辅助语言有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发声系统的元素。单纯的语言难辨真伪,但副语言却不会,跟语调和脸色等都是感情的一种流露,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为大多数都是下意识的。少儿由于年纪小、活泼好动,他们的副语言十分丰富,常常说话的同时手舞足蹈,比如在形容一个东西的现状大小时,或说明东西数量时,还有在表达情感时,都会用手比划。比如思考的时候会用手点太阳穴、感到饥饿的时候会摸摸肚子,这样副语言的运用突出了少儿的纯真、可爱、活泼、亲切。
少儿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本功底子不扎实
缺少专业基本功学习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少儿的朗诵基本功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龄小,对于声音的掌控力不够,而且缺乏理解能力,对于一些情感较为复杂的作品,不能理解透彻,难以有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少儿在学校受到的朗诵培训很少,没有太多机会得到专业基本功的锻炼。他们大多是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中学习的朗诵,但由于学习任务重,只有周末的时间进行朗诵的学习和练习,所以基本功还不扎实。
技巧运用过于形式化
在许多少儿语言艺术培训机构中,少儿学习朗诵的时间较长,对于朗诵表达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训练。但是这一部分少儿的朗诵水平也没有预期中的好,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于基本功的运用太过于形式化。他们在朗诵时,并没有加以自己的思考,而且生硬的按照所学技巧进行“照搬”,只是机械的模仿,并没有加以真情实感,自然不能打动人心。
“表演”痕迹过重
舞台表现过于刻意
朗诵有技巧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朗诵指导仅仅只是在停顿、语速、语调方面,而把朗诵与作品的理解割裂开来。在一些不专业的培训机构中,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出彩,经常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起来读。此时的朗诵似乎只是为了展示,起来朗诵的学生都能读得很到位,老师也就不再指导。有时,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吐字清晰、阅读流利,还告诉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阅读,这样的“指导”是徒劳无功的。恰恰相反,与文字蕴含的情感思想有关,有的文字是不能大声读出来的,有的则是不能读得流畅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