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关系的研究

归因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关系的研究[20191211105104]
中文摘要
中学物理贯穿了整个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基础教育阶段,它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进入一个重点高中、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众所周知,近年来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将物理化学调成等级,总分只算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改革使得学习为了提高本科上线率,减少了物理化学的课堂时间,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中物理主要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高中物理在各个方面都增加了难度,这使得学生觉得高中物理学习比较头疼。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对教学没有成就感。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这已经成为广大物理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海门市高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的归因调查与分析为基础,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归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综述了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以及具体学科(中学物理)中的研究;第三部分主要是归因调查研究,自编中学生物理学业现状的归因调查问卷,对结果作出统计分析,归纳出影响学生归因的因素;第四部分总结该课题的研究,提出对中学物理成绩提高有所帮助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归因理论中学物理教与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μú?t?? 1éòòàí???°·¢?1 2
一、归因理论 2
1.什么是归因 2
2.什么是归因理论 3
?t?¢1éòòàí??·¢?1àú3ì 4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 5
1.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5
2.归因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6
μúèy?? 研究过程 6
一、中学生物理学业现状调查 6
1.调查对象 6
2.调查方法 7
3.调查过程 8
4.数据统计与分析 8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4
ò??¢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14
?t?¢?D?§éú??àí?§òμ3é?í1éòò??×′·??? 14
第五章 结束语 16
2??????× 18
???? 19
致谢 22
第一章 绪论
在中学物理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效率是根本,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效果是关键。将成熟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所改进提供了帮助,最终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归因理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以及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归因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产生很大的影响。
江苏自从2009年起实行了高考改革制度(语数外成绩+选科等级)这导致了各个中学注重语数外,减少了物理化学等选科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无疑加强了中学物理的教学的难度,对学生的物理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改革的关键点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改革的核心是:正确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这种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热爱学习,代替以前那种强迫学习的状态,让教师可以发挥其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然而中学物理教与学中,学生感觉学习“苦”教师感觉教学“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应的教师也就缺乏教学的成就感。由于基础教育内容的难度比义务教育的内容难度大大增强,物理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门学科,关于“怎样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效率、物理学业成绩”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共同关注。
本文就中学物理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归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地引导学生作出恰当的归因,进行与之相符合的归因训练,将归因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达到提高物理学业成绩的目的 。
第二章 归因理论及发展
一、归因理论
1.什么是归因
何为归因,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先会分析它的字面意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猜想:“归因就是原因的归属”。也就是将某人的某行为、发生的某件事件或者出现的某种现象的结果归属于某一种原因。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将其概括为:归因实际上就是人们寻求结果的原因。众多心理学家们基本上把归因理解成了一种过程,也就是说归因是指根据相关的蛛丝马迹,然后对人们的内心状态或外部行为表现进行推测原因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心理学家们把归因的过程看着了一个决策制定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一个结果存在着多个因素,其中到底是哪个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最终作出决策。上面提到的“结果”是指导致人们寻求其原因的行为、事件或者现象。人们所说的归因其实就是从事件或者现象的结果来推测产生这现象原因的一个过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往往直接把归因理解成一种过程,该过程就是是寻找行为、事件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归因总是和“为什么”相互联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些难以理解的行为、事件和现象,所以人们会不断的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就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事件和现象,在众多的“为什么”中不是每个“为什么”都能引起我们的归因活动,这种当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将真实的结果归咎于某个原因时的“为什么”问题才能引起归因活动。例如,当某个学生的物理成绩考砸了,教师会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有些题不会做”接下来教师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会做”因为概念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上课没好好听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课”没心情”如此等等。其中很多和结果都没太大的关系,只有当“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将结果归咎于某个原因时,这样才算归因活动。
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日常事件中,有的属于自然现象(如飞机坠毁、火车出轨、机器故障等)有的属于社会现象(如某某某成绩不好、工作不顺利等)在这两类事件中,人们对其归因也是有所差异的。对自然现象归因时,人们不会讲其和自身的情感好恶以及动机因素联系在一起,一般会遵循客观的推断路线,找出客观原因。而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会带入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因素,这使得推断不会按客观的方式进行。心理学中的归因主要针对社会现象的归因 。
2.什么是归因理论
我们所认知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们认为它就是关于归因的学说、观点和模型。换个说法,它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他人或者自己行为以及这种解释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2.1归因认知过程论
归因过程的研究是关于归因过程的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实中归因过程就是人们对行为、事件或者现象的结果就行分析研究,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去探求造成这种结果原因的一个过程。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发生的事情或者出现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人们对这些行为、事件或者现象的解释过程也变得复杂起来。归因过程论就是要回答“人们是如何确定他们行为的原因?他们又是根据什么信息作出这种决定?他们的解释过程和他人的解释过程相同吗?这些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学说和模型,但是这些理论体系还不能够很好地说明人类所有的归因现象。
2.2归因效果论
归因效果论,它其实就是人们在归因的时候是怎么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心理理论。主要探讨归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的,它是如何作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归因效果论作为一种情绪和动机理论,它能很好的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使得归因理论走上应用的道路。这在心理治疗、医护、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边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归因认知过程论和归因效果论它们两个是同出一源的,不能够随便取舍。如果不弄明白人们是如何归因的,就不能知道其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意义;相对的,如果不对归因效果进行研究,人类就不可能把归因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归因理论发展历程
1958年的时候,作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海德(F·Heider)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然后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人际关系心理学》。这本书就是海德总结了关于人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行为、事件或者现象原因活动的研究成果,它揭引导人们归因研究的开始。该书的标志着归因理论的阐述,同时也让海德成为公认的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海德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了下面几个结论,这些结论对归因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①为人们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归因活动是普遍存在的,接着向人们讲述归因对人们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②这里把个人行为的原因分成两个类别:一个是个内因(个人归因),例如人的喜好、性情、能力等;另外一个是外因(环境归因),例如周围的环境、天气状况等等。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常用个人归因,对于自身则倾向于环境归因。
③提出了归因时人们常用的原则—“协变原则”,就是当某个因素与要解释的行为协同变化的时候,它就会被确定为该行为的原因。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总是在考试前焦虑,而在其他时候很轻松,我们就会把焦虑和考试联系在一起,把焦虑归结于考试而非人格。
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推动了归因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归因问题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最终使得归因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海德之后归因理论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60年末到1970年初,属于归因理论的探索和成型期。归因过程的研究是这时期的研究焦点,心理学家都致力于研究人们是如何归因以及归因时遵守的原则。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以及1967年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是这时期的代表。而凯利的“方差分析模型”成为了当时研究争论的中心。
第二个时期是1970后期到1980年初期。这时候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由归因过程转向了归因效果。这是因为韦纳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们研究不同的归因会带来人们什么样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变化。此时,归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发展壮大,新的归因研究成果在其他领域已经用来解释一些实际行为、事件和现象。比如,在医护实践中,研究者们关心人们通常对疾病会作出何种解释,这些可能会影响到病人的康复。
第三个时期是从1980年中后期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是归因理论朝着各个方向综合发展的一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材料,这个趋势就使得归因认知过程问题的研究又重新焕发生机。还有就是因为韦纳归因理论的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从中又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关于归因情绪和动机的理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有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习得无助理论。归因理论的研究在这时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已经渗透了管理、医护、教育、法制等应用领域。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是偏重于归因过程研究的时期,80年代是偏重于归因效果研究的时期,那么90年代则是归因理论的综合大发展时期 。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
1.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刘永芳在他的研究中写出了教师行为会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很大影响,指出了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在实际的课堂上会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通过一些归因研究成果去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归因,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孟勇在他的相关研究下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应该通过观察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归因训练和指导 。这个做法对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有着很大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运用合适的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韩仁生在他的研究中为我们详细分析了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且将韦纳归因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过程也讲述了出来 。如果教师想要对学生自我归因的倾向产生的影响,那么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②根除男女差别③针对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训练。
2.归因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家荣在他的归因研究中指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理论,他认为教师可以用归因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对成功产生渴望。他的研究从中专物理的实际出发,提出当成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个人能力等稳定、可控的因素进行归因,当遭遇失败时,多引导学生从努力程度等内部、不稳的因素进行归因。
了解以上研究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归因理论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从各大知名网站上搜索“归因理论在物理教学中中的应用”结果就那么几篇。这就表明了归因理论虽然在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应用,但在针对具体学科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显不足。本文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第三章 研究过程
一、中学生物理学业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以江苏省通州市二甲高级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从高一、高二年级中各选取3个班的学生,一共313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13份,回收有效地问卷234份。其中高一102人,高二132人;男生有103人,女生有131人。具体情况见如下两张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uli/1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