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及探究
高考恢复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及探究[20191211105107]
摘 要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的高考方案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着学生、学校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是否实现以及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对江苏高考历次改革的探究,从而了解影响江苏高考改革的方向以及它对考生、学校、社会的各方面影响。“十五”计划以来,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飞速前进,随着各方面教育改革的举措有序实施,使得江苏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提高,保持全国领先。江苏的教育大省地位始终牢牢不变,使江苏教育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力后援。虽然江苏教育普及率远高于全国教平均水平,但是江苏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仍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初,江苏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不断地调整高考方案,希望能从中找到最合适江苏教育的方案,短短十几年一共有5个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但都不尽如人意。教育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大计,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省对教育改革的迫切与决心,但是改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如果操之过急,必然有不可预见的漏洞与缺陷出现。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顺应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活力,让高考制度走向健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苏高考教育改革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1.1高考概述 1
1.2江苏高考改革概述 1
第二章 江苏高考各阶段改革分析 3
2.1“3+2模式” 3
2.2“3+小综合”模式 3
2.3 “3+大综合”模式 5
2.4 “3+1+1”模式 5
2.5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6
第三章 江苏高考改革的未来 9
结 束 语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引 言
1.1高考概述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1]。
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他们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本科教育层次)。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是具有相同本科学历和文凭的高校,这些高校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而“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并无本质差别,只是侧重不同,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理论实践应用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考院校,就不细说了。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最具权威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1.2江苏高考改革概述
1993年启动的“3+2”模式,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该模式理科分科,除了统一的语数英三门考试外,文科考政治与历史,理科考物理和化学。
2000年—2001年“3+小综合”模式,重新重视了生物与地理,文科将“政史地”整合为一张综合卷,同样的理科也有一张“物化生”综合卷。
2002年“3+大综合”模式,但这个模式仅仅使用了一年就被废止了。主要内容是将“物化生政史地”这六门放到了一张大综合卷中考核,该模式打破了文理的界限,是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但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的负担实在太重,学生难以承受。
2003年—2007年“3+1+1”模式,除了保留了必考的语、数、英三门,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任意选择两门,其中一个“1”由报考院校自己确定,另一个“1”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自选。此模式首次打破了文理分科的常规,让学生可以跨越文理的分界选科,但组合太多让学校和学生无从下手。
2008年至今“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该模式计入高考成绩的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英语,总分480分(含附加题的40分),学生会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考试(高三时有一次补考或重考机会),高考则考“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与统考的语、数、英三门,必修与选修科目的测试结果将影响考生能否填报志愿及填报志愿的范围。
第二章 江苏高考各阶段改革分析
2.1“3+2”模式
时间:1993年—1999年
1977年9月,随着中国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恢复了自1966年“文革”以来取消长达11年的高考制度[2]。会议决定用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上大学。从1978年到1992年,每年一次高考,时间在六七月份,但是由于天气炎热考生时常中暑,最终改到五六月份。
直到1993年,全国高考取消了生物与地理考试,江苏果断跨出了改革第一步,将高考模式设为“3+2”的组合,文理分科,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外加政治、历史两门,而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外加物理、化学两门。但这次改革削弱了生物与地理的地位,让生物老师和地理老师感到十分尴尬。直到1999年,新高考方案的出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2.2“3+小综合”模式
时间:2000年—2001年
1998年,中国教育部推出了“3+X”的高考方案。2000年,江苏与浙江、广东、吉林、山西四省同时实行了“3+小综合”的高考方案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为:把原先的“3+2”中的“2”(政治和历史或者物理和化学)改成“小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卷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综合卷),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的分数都为150分,小综合卷分数是300分,总分750分不变。这次的高考改革,文科增加了地理科目的考试,理科则加入了生物科目的考试,让生物与地理两门学科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大的调整了高考的目标,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学生在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方面的要求,需要学生对人文、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解释和说明清楚,并且能够较好的掌握自然科学中原理和定律的含义,对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要能定量的描述,知道一些人文以及宇宙的相关知识;第二,在理科考试中增加了设计及完成实验方面能力的测试,考生除了要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外,还要有能力设计一个满足题目要求的简单实验方案;第三,额外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理科考生要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而文科考生面对的题目往往也不是单单一门的知识,他们要想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杂糅的知识进行剖析,将束手无策;第四,深入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重点放在考生是否有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结合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学生不仅要能够解释清楚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某些现象,还要有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3+小综合”模式与21世纪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是相适应的。一方面,理科生增加了生物的考试,使他们的生物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减轻了在大学当学习生物相关专业时候的压力负担;另一方面,文科生增加了地理的考试,拓宽了考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方案可以看作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推出“3+X”高考制度的探索版。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苏的这次高考改革,打破常规,大大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学生实际方面的应用及操作等实践性知识的要求。
大的方面来说,高考改革必须遵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校获得自主权。中国教育部认为:3+X”方案是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而提出的,但江苏“3+小综合”的方案实施后却与“三个有利于”不符合,而且,由于该方案的综合卷题目涉及科目较多,需要考生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考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再者,当时的高中教学课程安排使得学生缺少对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的学习与训练,一个巨大的障碍摆在江苏教育的实际和这个高考方案要求之间。实际上,有不少专家在“3+小综合”实施后不久提出异议,认为“3+小综合”模式会加重学生中的偏科情况,学生将完全放弃高考不考的知识[3]。因此,这套高考方案在江苏省仅仅实施了两年就被放弃了,于是在2002年,江苏省马上进行了新轮高考改革。
2.3“3+大综合”模式
时间:2002年(仅仅一年)
2002年江苏省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把“3+小综合”改变为“3+大综合”语、数、英三门+物、化、生、政、历、地六门的大综合)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每门150 分,大综合卷总分300 分,合计750 分[4]。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的综合卷,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明白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依照方案设计者的看法,文理是不应该分科的,只有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教育实践也表明,一个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加强大的创造性。
3+大综合”高考方案的理念是美好的是先进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九门的学习与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前一个“3+小综合”方案还勉强是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够承受的,但是“3+大综合”这个方案不再仅仅是文科或者理科的知识单一综合,而是文理之间跨领域的综合。该方案甚至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九科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或者社会焦点问题,这种挑战估计只有极少部分的老师或学生才能胜任吧。大学虽然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并不是有什么学什么,而是深入某个专业,挖掘知识的深度。大综合只是让学生学到了各门课表层的东西,仅仅扩大了一下知识面,无法体现学生的学科特长和专业走向。面对众人的质疑反对,江苏省把“3+大综合”高考方案当作“试错版”仅使用了一年就被停用了。
2.4“3+1+1”模式
时间:2003年—2007年
面对2002年高考改革的失败,新的“3+1+1”模式高考方案在2003年出台了,该方案的目的可以用两个字简单概况:减负”原来“大综合”的内容换成物、化、生、政、史、地这六门中任意两门的“1+1”组合。这给了学生按照自己兴趣特长或专业爱好自由选取组合的机会,充分的自由性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过,在高三上学期学期末,学生需要参加一次会考,内容是文科与理科小综合卷,虽不计入高考成绩,但会入档以供院校录取时作为额外的参考。
严格来说,江苏2003年的“3+1+1”模式是根据“3+2”模式深化改革的产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基本精神进行的。该模式有三点特色:第一大特色,与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相适应,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有机结合。该方案在保留打破文理分科局限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了根据自己个人情况选择合适自己学习科目的机会,调和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第二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该方案直接减少了四门的高考科目量,减轻了课业负担,而且学生是自主选择“1+1”的内容,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最后一点,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从“1+1”的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倾向,而会考成绩则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水平,方便了院校的录取和调剂工作。
然而“3+1+1”模式存在着极大的“硬伤”其一,1+1”的组合方案太多,子方案”足足有十五种,这让学生和学校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学校无法开全所有的“组合课程”学生为了自己的选课不得不奔走于不同的班级,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了六种课程(物化,物生,化生,史政,史地,政地)文理分科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二,由于省内与省外招生政策的不统一,造成了学生填报志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省内院校应对该模式调整好了招生计划,但是很多外省的名牌大学,如清华、浙大等,要求一门必选物理,导致了很多其他科目的优秀学生无法填报;其三,有些学生考进的专业不对口,高中选修科目与所学专业没有丝毫联系,给学生的大学学习带来了巨大压力;其四,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多数学生选择的科目并非自己的意愿。由于文理不分科,考生语数英三门的卷子难度、题目都相同,大多数偏文科考生在数学这一门摔得很惨,而统一的分数线让这部分学生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终于,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出台,使用了五年的“3+1+1”方案走到了尽头。
2.5“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时间:2008年至今
2008年,为了配合江苏高中课程新一轮的改革,第五轮高考改革开始了。新的高考方案独具一格,全国首创。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为了与新的高中课程改革配套才产生的。新方案第一部分“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其中语文和数学都是160分,而英语120分。第二部分“学业水平测试”由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及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组成,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选修设为两门,必选物理或历史其中一门,选物理的,数学会有40分的附加题,相应的选历史的,附加题则出现在语文考试中。剩下5门为必修,在高二下半学期进行测试,俗称“小高考”除了技术用合格与不合格表示成绩,其余六门采用“等级分制”选修部分每门满分120分,按成绩排名(取下限)划分等级:前5%为A+,5%20%为A,20%30%为B+,30%50%为B,50%90%为C,90%以下为D;必修部分每门满分100分:90分-100分为A,75分-89分为B,60分-74分为C,其余为D。第三部分“综合素质评价”需要评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方面,前三项若基本符合要求则给予合格评价,后三项按照学生表现划分A、B、C、D四个等级[5]。学生的语数英三门成绩总分为最终高考成绩(08年附加分仅作参考,09年开始加入总分)而选修考试的最终等级对学生填报志愿有很大影响,很多院校对选修要求不仅仅是双B,有的甚至要求双A。
摘 要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的高考方案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着学生、学校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是否实现以及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对江苏高考历次改革的探究,从而了解影响江苏高考改革的方向以及它对考生、学校、社会的各方面影响。“十五”计划以来,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飞速前进,随着各方面教育改革的举措有序实施,使得江苏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提高,保持全国领先。江苏的教育大省地位始终牢牢不变,使江苏教育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力后援。虽然江苏教育普及率远高于全国教平均水平,但是江苏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仍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初,江苏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不断地调整高考方案,希望能从中找到最合适江苏教育的方案,短短十几年一共有5个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但都不尽如人意。教育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大计,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省对教育改革的迫切与决心,但是改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如果操之过急,必然有不可预见的漏洞与缺陷出现。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顺应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活力,让高考制度走向健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苏高考教育改革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1.1高考概述 1
1.2江苏高考改革概述 1
第二章 江苏高考各阶段改革分析 3
2.1“3+2模式” 3
2.2“3+小综合”模式 3
2.3 “3+大综合”模式 5
2.4 “3+1+1”模式 5
2.5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6
第三章 江苏高考改革的未来 9
结 束 语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引 言
1.1高考概述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1]。
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他们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本科教育层次)。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是具有相同本科学历和文凭的高校,这些高校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而“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并无本质差别,只是侧重不同,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理论实践应用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考院校,就不细说了。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最具权威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1.2江苏高考改革概述
1993年启动的“3+2”模式,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该模式理科分科,除了统一的语数英三门考试外,文科考政治与历史,理科考物理和化学。
2000年—2001年“3+小综合”模式,重新重视了生物与地理,文科将“政史地”整合为一张综合卷,同样的理科也有一张“物化生”综合卷。
2002年“3+大综合”模式,但这个模式仅仅使用了一年就被废止了。主要内容是将“物化生政史地”这六门放到了一张大综合卷中考核,该模式打破了文理的界限,是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但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的负担实在太重,学生难以承受。
2003年—2007年“3+1+1”模式,除了保留了必考的语、数、英三门,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任意选择两门,其中一个“1”由报考院校自己确定,另一个“1”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自选。此模式首次打破了文理分科的常规,让学生可以跨越文理的分界选科,但组合太多让学校和学生无从下手。
2008年至今“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该模式计入高考成绩的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英语,总分480分(含附加题的40分),学生会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考试(高三时有一次补考或重考机会),高考则考“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与统考的语、数、英三门,必修与选修科目的测试结果将影响考生能否填报志愿及填报志愿的范围。
第二章 江苏高考各阶段改革分析
2.1“3+2”模式
时间:1993年—1999年
1977年9月,随着中国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恢复了自1966年“文革”以来取消长达11年的高考制度[2]。会议决定用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上大学。从1978年到1992年,每年一次高考,时间在六七月份,但是由于天气炎热考生时常中暑,最终改到五六月份。
直到1993年,全国高考取消了生物与地理考试,江苏果断跨出了改革第一步,将高考模式设为“3+2”的组合,文理分科,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外加政治、历史两门,而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外加物理、化学两门。但这次改革削弱了生物与地理的地位,让生物老师和地理老师感到十分尴尬。直到1999年,新高考方案的出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2.2“3+小综合”模式
时间:2000年—2001年
1998年,中国教育部推出了“3+X”的高考方案。2000年,江苏与浙江、广东、吉林、山西四省同时实行了“3+小综合”的高考方案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为:把原先的“3+2”中的“2”(政治和历史或者物理和化学)改成“小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卷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综合卷),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的分数都为150分,小综合卷分数是300分,总分750分不变。这次的高考改革,文科增加了地理科目的考试,理科则加入了生物科目的考试,让生物与地理两门学科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大的调整了高考的目标,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学生在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方面的要求,需要学生对人文、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解释和说明清楚,并且能够较好的掌握自然科学中原理和定律的含义,对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要能定量的描述,知道一些人文以及宇宙的相关知识;第二,在理科考试中增加了设计及完成实验方面能力的测试,考生除了要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外,还要有能力设计一个满足题目要求的简单实验方案;第三,额外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理科考生要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而文科考生面对的题目往往也不是单单一门的知识,他们要想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杂糅的知识进行剖析,将束手无策;第四,深入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重点放在考生是否有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结合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学生不仅要能够解释清楚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某些现象,还要有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3+小综合”模式与21世纪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是相适应的。一方面,理科生增加了生物的考试,使他们的生物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减轻了在大学当学习生物相关专业时候的压力负担;另一方面,文科生增加了地理的考试,拓宽了考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方案可以看作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推出“3+X”高考制度的探索版。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苏的这次高考改革,打破常规,大大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学生实际方面的应用及操作等实践性知识的要求。
大的方面来说,高考改革必须遵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校获得自主权。中国教育部认为:3+X”方案是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而提出的,但江苏“3+小综合”的方案实施后却与“三个有利于”不符合,而且,由于该方案的综合卷题目涉及科目较多,需要考生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考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再者,当时的高中教学课程安排使得学生缺少对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的学习与训练,一个巨大的障碍摆在江苏教育的实际和这个高考方案要求之间。实际上,有不少专家在“3+小综合”实施后不久提出异议,认为“3+小综合”模式会加重学生中的偏科情况,学生将完全放弃高考不考的知识[3]。因此,这套高考方案在江苏省仅仅实施了两年就被放弃了,于是在2002年,江苏省马上进行了新轮高考改革。
2.3“3+大综合”模式
时间:2002年(仅仅一年)
2002年江苏省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把“3+小综合”改变为“3+大综合”语、数、英三门+物、化、生、政、历、地六门的大综合)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每门150 分,大综合卷总分300 分,合计750 分[4]。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的综合卷,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明白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依照方案设计者的看法,文理是不应该分科的,只有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教育实践也表明,一个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加强大的创造性。
3+大综合”高考方案的理念是美好的是先进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九门的学习与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前一个“3+小综合”方案还勉强是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够承受的,但是“3+大综合”这个方案不再仅仅是文科或者理科的知识单一综合,而是文理之间跨领域的综合。该方案甚至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九科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或者社会焦点问题,这种挑战估计只有极少部分的老师或学生才能胜任吧。大学虽然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并不是有什么学什么,而是深入某个专业,挖掘知识的深度。大综合只是让学生学到了各门课表层的东西,仅仅扩大了一下知识面,无法体现学生的学科特长和专业走向。面对众人的质疑反对,江苏省把“3+大综合”高考方案当作“试错版”仅使用了一年就被停用了。
2.4“3+1+1”模式
时间:2003年—2007年
面对2002年高考改革的失败,新的“3+1+1”模式高考方案在2003年出台了,该方案的目的可以用两个字简单概况:减负”原来“大综合”的内容换成物、化、生、政、史、地这六门中任意两门的“1+1”组合。这给了学生按照自己兴趣特长或专业爱好自由选取组合的机会,充分的自由性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过,在高三上学期学期末,学生需要参加一次会考,内容是文科与理科小综合卷,虽不计入高考成绩,但会入档以供院校录取时作为额外的参考。
严格来说,江苏2003年的“3+1+1”模式是根据“3+2”模式深化改革的产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基本精神进行的。该模式有三点特色:第一大特色,与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相适应,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有机结合。该方案在保留打破文理分科局限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了根据自己个人情况选择合适自己学习科目的机会,调和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第二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该方案直接减少了四门的高考科目量,减轻了课业负担,而且学生是自主选择“1+1”的内容,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最后一点,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从“1+1”的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倾向,而会考成绩则反映了学生的综合水平,方便了院校的录取和调剂工作。
然而“3+1+1”模式存在着极大的“硬伤”其一,1+1”的组合方案太多,子方案”足足有十五种,这让学生和学校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学校无法开全所有的“组合课程”学生为了自己的选课不得不奔走于不同的班级,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了六种课程(物化,物生,化生,史政,史地,政地)文理分科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二,由于省内与省外招生政策的不统一,造成了学生填报志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省内院校应对该模式调整好了招生计划,但是很多外省的名牌大学,如清华、浙大等,要求一门必选物理,导致了很多其他科目的优秀学生无法填报;其三,有些学生考进的专业不对口,高中选修科目与所学专业没有丝毫联系,给学生的大学学习带来了巨大压力;其四,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多数学生选择的科目并非自己的意愿。由于文理不分科,考生语数英三门的卷子难度、题目都相同,大多数偏文科考生在数学这一门摔得很惨,而统一的分数线让这部分学生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终于,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出台,使用了五年的“3+1+1”方案走到了尽头。
2.5“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时间:2008年至今
2008年,为了配合江苏高中课程新一轮的改革,第五轮高考改革开始了。新的高考方案独具一格,全国首创。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为了与新的高中课程改革配套才产生的。新方案第一部分“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其中语文和数学都是160分,而英语120分。第二部分“学业水平测试”由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及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组成,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选修设为两门,必选物理或历史其中一门,选物理的,数学会有40分的附加题,相应的选历史的,附加题则出现在语文考试中。剩下5门为必修,在高二下半学期进行测试,俗称“小高考”除了技术用合格与不合格表示成绩,其余六门采用“等级分制”选修部分每门满分120分,按成绩排名(取下限)划分等级:前5%为A+,5%20%为A,20%30%为B+,30%50%为B,50%90%为C,90%以下为D;必修部分每门满分100分:90分-100分为A,75分-89分为B,60分-74分为C,其余为D。第三部分“综合素质评价”需要评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方面,前三项若基本符合要求则给予合格评价,后三项按照学生表现划分A、B、C、D四个等级[5]。学生的语数英三门成绩总分为最终高考成绩(08年附加分仅作参考,09年开始加入总分)而选修考试的最终等级对学生填报志愿有很大影响,很多院校对选修要求不仅仅是双B,有的甚至要求双A。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uli/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