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咯菌腈的抗药性研究

本研究以草坪币斑病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药剂筛选,获得对异菌脲和咯菌腈这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产生稳定抗药性的田间抗性菌株。测定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对异菌脲、咯菌腈和丙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说明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咯菌腈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而其对异菌脲和丙环唑之间以及对咯菌腈和丙环唑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测定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可知田间抗性菌株的生长能力并无明显减低。筛选出的高抗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低于敏感菌株,抗性水平较低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在相同渗透压下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对与菌株抗性产生相关的基因进行扩增,发现不同位点突变可能导致抗性产生,因此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咯菌腈的抗性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3
1.1.1供试菌株3
1.1.2供试培养基3
1.1.3供试试剂3
1.1.4主要仪器与设备3
1.2方法 3
1.2.1币斑病菌的采集、分离与保存3
1.2.2币斑病菌株对异菌脲和咯菌腈的抗药性检测3
1.2.3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4
1.2.4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抗性相关基因的扩增4
2结果与分析5
2.1币斑病菌田间抗性菌株的获得5
2. 2 币斑病菌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对异菌脲、咯菌腈和丙环唑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的测定5
2.3币斑病菌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5
2.3.1菌丝生长速率测定5
2.3.2交互抗药性测定6
2.3.3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对NaCl、KCl、蔗糖和葡萄糖的渗透压敏感
性测定6
2.4币斑病菌田间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抗性相关基因的扩增9
3讨论 9
3.1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咯菌腈的田间抗性菌株的获得和敏感性检测9
3.2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咯菌腈的田间抗性菌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敏感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0
3.3币斑病菌田间抗性菌株抗性相关的Shos1基因的扩增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草坪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咯菌腈的抗药性研究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草坪建植面积不断扩大,相应的养护要求也不断提高,草坪病害防控已成为草坪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币斑病(dollar spot,DS)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布广泛的草坪真菌病害,自1932年被Monteith和Dahl首次在美国发现并报道以后,现已在澳洲、欧洲、中国、日本等全球各地都有相关的报道发现[1]。币斑病菌(Sclerotinia homoeocarpa F.T.Bennett)除了可以侵染多种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之外,还可侵染豆科、石竹科、莎草科在内的500多种植物[23],对多种草坪草造成危害,其中对于高尔夫球场的球道、果岭等低修剪草坪危害尤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球场零星出现了币斑病症状,到2007年,币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大面积发生[4]。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发现其在20多个省区多种草坪草上的危害报道。
草坪被币斑病菌侵染后的典型发病症状是在草坪上形成圆形、细小、凹陷的稻草色斑块,斑块的直径一般不超过6cm,约钱币大小,故得名币斑病。币斑病一般出现在高尔夫球场果岭等修剪较低的草坪上,其症状随草坪修建高度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单株叶片染病时,叶片先呈水浸状褪绿斑,而后逐渐扩大,形成贯穿整叶的漂白色、沙漏状大斑,在病斑边缘通常会形成一圈红褐色条带[58]。我国高尔夫球场目前常用的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L.)、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inn.) Pers.)等草种均可被其侵染,并且其侵染期几乎可横跨整个草坪的生长季[4]。
目前,防治与控制币斑病的主要手段仍是使用各类化学杀菌剂,包括二甲酰亚胺类(Dicarboximide fungicides, DCFs)、苯并咪唑类(Methyl benzimidazole carbamate, MBCs)和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14αdemethylase inhibitors, DMIs)等内吸性杀菌剂和一些非内吸性杀菌剂。其中,异菌脲(iprodione)是二甲酰亚胺类的常用杀菌剂,而咯菌腈(fludioxonil)则是一种非内吸性的苯基吡咯类杀菌剂。除此之外,常用杀菌剂丙环唑(Propiconazole)属于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菌体合成麦角甾醇,导致病菌细胞膜受损而死亡[9]。但由于币斑病菌具高度变异性,极易对各类化学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大量、频繁得使用化学杀菌剂,势必会导致其抗药性问题的出现。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了币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报道[10],90年代又出现了币斑病菌对DMIs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报道[11]。而于2004年登记用于草坪币斑病菌的防治的SDHIs类杀菌剂,现也已在某些地区的田间出现防效下降的现象[12]。由于连续、大量、多次得使用同一种杀菌剂,田间也已出现具有多药抗药性和交互抗药性的币斑病菌株[13]。
国外现已有多篇有关币斑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Detweiler等人于1983年在田间发现了首例币斑病菌对异菌脲的抗性突变菌株[14]。现有研究证明币斑病菌对异菌脲的抗性获得与币斑病菌的组氨酸激酶基因Shos1的多态性,即Shos1上1366位的氨基酸的替换有关,同时也与ATPbinding cassette(ABC)运输蛋白基因ShPDR1的过量表达有关。其中,Shos1上1366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了币斑病菌对DCFs类杀菌剂的质量抗性,而ShPDR1的过量表达导致了币斑病菌对DCFs类杀菌剂的数量抗性[15]。而对于抗咯菌腈田间抗性菌株,另有研究认为可能是BcatrB基因的过量表达使ABC运输蛋白增加导致了其抗性的出现[16]。但国内目前仍鲜有相关的抗性机制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cykx/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