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某小学教学楼全建模应用【字数:9733】
摘 要本设计针对清镇市犁倭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做 BIM 全专业建模及碰撞检测。其建设地点在贵州省清镇市犁倭乡,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通过熟悉图纸,了解工程基本情况,运用 Revit 软件完成教学楼的建模,通过 Navisworks 进行碰撞检查,针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中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将不同专业的信息模型进行协调审查和碰撞分析。通过碰撞检查发现和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即电气、暖通、给排水)中的问题和矛盾, 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错误和返工可能性。项目设计、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分工进行会存在不必要的误差,Navisworks 软件完成管线碰撞检测在避免这些漏洞的同时还进行了优化,它将会是一个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缘由 1
1.2 相关说明 1
第二章 BIM技术的概述 3
2.1 BIM技术分析 3
2.2 BIM技术标准体系 4
第三章 应用BIM技术进行全专业建模 5
3.1 软件介绍 5
3.2 建筑专业 6
3.3 结构专业 8
3.4 给排水专业 10
3.5 电气专业 12
第四章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与分析 14
4.1碰撞模型的集成 14
4.2碰撞检测 15
4.3碰撞检测结果与优化 17
4.4 模拟动画 20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业迎来了剧变。随着CAD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部分建筑师的手已经解放。然而,CAD技术作其本质只是通过简单的点,线和面进行组合,故没有体现各种建筑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在CAD图形中所获得的信息比较局限,设计师无法从中得到全面的工程信息,故帮助设计师完成整体建筑设计并不是很有帮助。可以见得,CAD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大型且复杂的建筑工程[1]。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工程建筑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迎来了第二次革命性变革。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基于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为建筑物提供数字化模拟的表达方式。同时,基于BIM的项管理可以解决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分离、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在BIM模型创建过程中,给出了建筑物的所有属性信息。因此,在施工前我们可以发现并提前解决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避免错误,泄漏,碰撞和短缺等现象。因此,运用BIM技术以某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建模并进行碰撞分析,为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1.2 相关说明
/
图11 本文主要工作
如图11所示,本设计首先建立Revit模型,然后通过Navisworks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进行碰撞检查,以实现多学科协同设计,并减少项目中的各专业碰撞问题。这些碰撞主要是暖风管道,电缆桥架,供水和排水管道以及结构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碰撞。为了便于建模与分析,在建筑物中存在大量管道,并且管道布置成复杂的布置;为了加快软件运行速度,我们减少显示的实体数量。
第二章 BIM技术的概述
2.1 BIM技术分析
2.1.1 BIM技术概念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和解释有各种版本,最初由Autodesk于2002年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在McLao Hill的2009年市场研究报告“BIM的商业价值”中,BIM的定义相对简单,即BIM是设计项目的数字模型,建设和运营过程”。相比之下,美国国家BIM标准的定义相对完整和准确。
BIM是建设项目的数字化表达形式,为建设项目全周期的决策提供服务。由于BIM模型是一种共享知识资源,在不同阶段各专业设计人员都可以在BIM中提取和修改信息,实现了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美国建筑SMART联盟主席史密斯先生在他的BIM专着中提出了对BIM的流行解释。它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放在一个链上并认为BIM本质上是一种机制: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获取知识,让我们智能地行动,理解链条,了解BIM的价值以及有效使用建筑信息的基础。在 BIM的动态开发链中,业务需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触发 BIM应用程序,业务人员(专业人员)使用 BIM工具和标准生成 BIM模型和信息,且BIM的世界以其诞生和发展而自豪。
2.1.2 BIM技术特点
BIM技术继CAD技术后对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又一次革新,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
(1)可视化:BIM迅速引入视觉理念,将简单线条中表达组件的模式转换为三维物理图像模式,便于从业者更已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同时,在项目设计,决策,施工,沟通和讨论,使项目的所有参与者能够实时掌握项目的所有信息。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筑工人的工作效率也有了质的飞跃。
(2)参数化建模:在参数化建模中,用户能够自动修改任何部分变化的其他相关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可协调性:以往的工作模式,一旦项目实施阶段出现问题,项目相关人员需要立即组织协调会议,讨论处理施工问题的方案,然后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施工现场则要进行返工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往往比较被动,从而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施工工期的耽搁。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由于各专业设计人员信息不通所造成。例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碰撞问题。只有在传统的2D CAD工作模式中存在问题时,才能解决这种情况的协调解决方案。针对这种情况,BIM的协调服务功能派上用场。该功能可以在施工开始时让各专业设计人员信息互通,避免了各专业设计方案的碰撞问题,极大的减小了返工和修复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2.2 BIM技术标准体系
早在1998年,中国就开始研究BIM研究,国内专业研究人员开始接触和研究IFC标准。2000年,IAI首先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沟通,使行业充分了解国际金融公司使用的标准,IAI的目标和组织程序。2001年至2004年,“数字社区信息表达与交换标准”被提议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其实际意义是:社区数据交换和表达标准的汇编,可由计算机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标准进行识别。所需的机制和定义允许在表达社区信息的同时交换社区信息。随着中国政府逐步重视建筑业的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BIM标准的研究和开发也在大多数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果。于2013年11月15日完成了咨询草案、经过专业研究人员,行业专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中国国家BIM标准的制定在现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
IFC,IFD和IDM是基于行业的分类,国际语义框架和信息传递指南。这些标准构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的BIM技术的国际标准。对应于IDM标准的“BII合同模型交付标准”并且与IFD标准相对应的“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由标准协会准备。其中,定义了BIM流程和可交付成果,更完整的统一和标准化BIM操作是交付标准的主要作用。为了提高信息分类的效率,解决语言统一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输,实现信息的数字编码,是编码标准的重要责任。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缘由 1
1.2 相关说明 1
第二章 BIM技术的概述 3
2.1 BIM技术分析 3
2.2 BIM技术标准体系 4
第三章 应用BIM技术进行全专业建模 5
3.1 软件介绍 5
3.2 建筑专业 6
3.3 结构专业 8
3.4 给排水专业 10
3.5 电气专业 12
第四章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与分析 14
4.1碰撞模型的集成 14
4.2碰撞检测 15
4.3碰撞检测结果与优化 17
4.4 模拟动画 20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业迎来了剧变。随着CAD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部分建筑师的手已经解放。然而,CAD技术作其本质只是通过简单的点,线和面进行组合,故没有体现各种建筑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在CAD图形中所获得的信息比较局限,设计师无法从中得到全面的工程信息,故帮助设计师完成整体建筑设计并不是很有帮助。可以见得,CAD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大型且复杂的建筑工程[1]。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工程建筑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迎来了第二次革命性变革。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基于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为建筑物提供数字化模拟的表达方式。同时,基于BIM的项管理可以解决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分离、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在BIM模型创建过程中,给出了建筑物的所有属性信息。因此,在施工前我们可以发现并提前解决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避免错误,泄漏,碰撞和短缺等现象。因此,运用BIM技术以某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建模并进行碰撞分析,为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1.2 相关说明
/
图11 本文主要工作
如图11所示,本设计首先建立Revit模型,然后通过Navisworks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进行碰撞检查,以实现多学科协同设计,并减少项目中的各专业碰撞问题。这些碰撞主要是暖风管道,电缆桥架,供水和排水管道以及结构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碰撞。为了便于建模与分析,在建筑物中存在大量管道,并且管道布置成复杂的布置;为了加快软件运行速度,我们减少显示的实体数量。
第二章 BIM技术的概述
2.1 BIM技术分析
2.1.1 BIM技术概念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和解释有各种版本,最初由Autodesk于2002年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在McLao Hill的2009年市场研究报告“BIM的商业价值”中,BIM的定义相对简单,即BIM是设计项目的数字模型,建设和运营过程”。相比之下,美国国家BIM标准的定义相对完整和准确。
BIM是建设项目的数字化表达形式,为建设项目全周期的决策提供服务。由于BIM模型是一种共享知识资源,在不同阶段各专业设计人员都可以在BIM中提取和修改信息,实现了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美国建筑SMART联盟主席史密斯先生在他的BIM专着中提出了对BIM的流行解释。它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放在一个链上并认为BIM本质上是一种机制: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获取知识,让我们智能地行动,理解链条,了解BIM的价值以及有效使用建筑信息的基础。在 BIM的动态开发链中,业务需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触发 BIM应用程序,业务人员(专业人员)使用 BIM工具和标准生成 BIM模型和信息,且BIM的世界以其诞生和发展而自豪。
2.1.2 BIM技术特点
BIM技术继CAD技术后对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又一次革新,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
(1)可视化:BIM迅速引入视觉理念,将简单线条中表达组件的模式转换为三维物理图像模式,便于从业者更已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同时,在项目设计,决策,施工,沟通和讨论,使项目的所有参与者能够实时掌握项目的所有信息。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筑工人的工作效率也有了质的飞跃。
(2)参数化建模:在参数化建模中,用户能够自动修改任何部分变化的其他相关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可协调性:以往的工作模式,一旦项目实施阶段出现问题,项目相关人员需要立即组织协调会议,讨论处理施工问题的方案,然后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施工现场则要进行返工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往往比较被动,从而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施工工期的耽搁。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由于各专业设计人员信息不通所造成。例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碰撞问题。只有在传统的2D CAD工作模式中存在问题时,才能解决这种情况的协调解决方案。针对这种情况,BIM的协调服务功能派上用场。该功能可以在施工开始时让各专业设计人员信息互通,避免了各专业设计方案的碰撞问题,极大的减小了返工和修复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2.2 BIM技术标准体系
早在1998年,中国就开始研究BIM研究,国内专业研究人员开始接触和研究IFC标准。2000年,IAI首先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沟通,使行业充分了解国际金融公司使用的标准,IAI的目标和组织程序。2001年至2004年,“数字社区信息表达与交换标准”被提议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其实际意义是:社区数据交换和表达标准的汇编,可由计算机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标准进行识别。所需的机制和定义允许在表达社区信息的同时交换社区信息。随着中国政府逐步重视建筑业的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BIM标准的研究和开发也在大多数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果。于2013年11月15日完成了咨询草案、经过专业研究人员,行业专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中国国家BIM标准的制定在现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
IFC,IFD和IDM是基于行业的分类,国际语义框架和信息传递指南。这些标准构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的BIM技术的国际标准。对应于IDM标准的“BII合同模型交付标准”并且与IFD标准相对应的“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由标准协会准备。其中,定义了BIM流程和可交付成果,更完整的统一和标准化BIM操作是交付标准的主要作用。为了提高信息分类的效率,解决语言统一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输,实现信息的数字编码,是编码标准的重要责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