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附件)【字数:10464】
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能够在企业的内部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减少浪费,明白如何促进企业员工间的知识贡献和创新水平可以使得工业企业在行业激烈竞争之中更有竞争力。本研究采取收集调查问卷,让后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筛选并进行sspc数据分析的手段,具体研究和探讨了工作情感和知识共享以及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获得的数据表明积极情感对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存在促进作用,消极情感对知识贡献和创新行为均存在消极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企业在日常的运作中要兼顾员工实时的情感状态,减少员工消极情绪的产生并提高员工的积极情感水平。关键词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工作情感;知识贡献;知识获取;创新行为
目录
1引言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的背景 1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1.2.1 研究的内容 1
1.2.2 研究的方法 1
1.3研究的创新点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
2.1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2
2.2知识共享的基本方式以及创新的类型 3
2.3影响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因素分析 4
2.4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阻力与化解 4
2.5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4
2.6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5
2.6.1前人研究可取之处 5
2.6.2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
3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
3.1 基础理论知识与变量选取 6
3.1.1基础理论知识 6
3.1.2变量选取 7
3.1.3量表选取 7
3.2研究假设 9
3.2.1工作情感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2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3工作情感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4知识共享对于工作情感和创新行为中介作用的假设 10
4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0
4.1问卷的设计 10
4.2问卷发放与回收 10
4.3数据分析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3.1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13
4.3.2实证结果与假设检验 16
5研究结论与讨论 20
5.1研究结论 20
5.1.1工作情感对知识贡献的影响 20
5.1.2工作情感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20
5.1.3工作情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20
5.1.4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20
5.1.5知识共享对于工作情感和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21
5.2讨论与建议 21
5.3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5
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产业一直靠的是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市场。在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上一直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当前的我国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如何通过企业管理来减少企业内部由于知识不共享造成的浪费并且促进技术上的创新与提升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工业企业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1.1.2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两者在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间的关系,可以知道如何正确有效地促进和开展知识共享活动来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工程技术员工的创新能够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或者能减少原料浪费,对工业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举足轻重。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想要探讨的是我国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中的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究知识共享对于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描述的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五部分则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充分了解每个员工的差异性,根据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1.3研究的创新点
之前他人所作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组织大环境下对于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的影响,着眼于企业对员工的引导,即便有关注员工自身因素的,所考虑的因素也不够全面。通过对员工各方面自身条件差异的具体研究,能够从更细微处了解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1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相关的研究,因为研究的方向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的界定也基本上不太一样。站在知识转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有学者提出知识共享的开展过程是个人与组织之间,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之间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个人主动性及团队内的交互作用十分依赖,包括了外化、内化、组合化和社会化等共享的模式[1]。Senge(1997)持有的观点是知识共享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内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开展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知识共享,在开展过程之中,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要采取措施来推进有关的学习的持续进行,知识被认为是“有效行动的能力”[2]。在Hendrik(1999)看来,知识共享的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沟通的过程,知识是与其他资产不同的资产,传送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接受者如果想要获得他人向他共享的知识,一定会需要拥有原来的知识去学会知识。知识分享涉及到了两类成员:拥有知识的人和需求知识的人,知识共享涉及知识的拥有人员外化自己的知识及知识的需求人员内化知识两项不同的过程[3]。Eriksson以及Dickson(2000)站在知识创造的独特视角,提出认知与行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组成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共享的差异是由于过程中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在对于现存知识进行分享的同时也伴随着创造新知识的行为的产生[4]。关于知识共享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应力及钱省三(2001)认为知识交易是形成知识共享的基础[5]。在我看来,知识共享是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知识资源的行为,是知识向他人扩散的方式。
目录
1引言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的背景 1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1.2.1 研究的内容 1
1.2.2 研究的方法 1
1.3研究的创新点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
2.1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2
2.2知识共享的基本方式以及创新的类型 3
2.3影响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因素分析 4
2.4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阻力与化解 4
2.5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4
2.6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5
2.6.1前人研究可取之处 5
2.6.2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
3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
3.1 基础理论知识与变量选取 6
3.1.1基础理论知识 6
3.1.2变量选取 7
3.1.3量表选取 7
3.2研究假设 9
3.2.1工作情感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2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3工作情感对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假设 9
3.2.4知识共享对于工作情感和创新行为中介作用的假设 10
4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0
4.1问卷的设计 10
4.2问卷发放与回收 10
4.3数据分析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3.1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13
4.3.2实证结果与假设检验 16
5研究结论与讨论 20
5.1研究结论 20
5.1.1工作情感对知识贡献的影响 20
5.1.2工作情感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20
5.1.3工作情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20
5.1.4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20
5.1.5知识共享对于工作情感和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21
5.2讨论与建议 21
5.3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5
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产业一直靠的是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市场。在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上一直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当前的我国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如何通过企业管理来减少企业内部由于知识不共享造成的浪费并且促进技术上的创新与提升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工业企业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1.1.2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两者在工业企业工程技术员工间的关系,可以知道如何正确有效地促进和开展知识共享活动来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工程技术员工的创新能够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或者能减少原料浪费,对工业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举足轻重。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想要探讨的是我国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中的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究知识共享对于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描述的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五部分则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充分了解每个员工的差异性,根据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1.3研究的创新点
之前他人所作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组织大环境下对于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的影响,着眼于企业对员工的引导,即便有关注员工自身因素的,所考虑的因素也不够全面。通过对员工各方面自身条件差异的具体研究,能够从更细微处了解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1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相关的研究,因为研究的方向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的界定也基本上不太一样。站在知识转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有学者提出知识共享的开展过程是个人与组织之间,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之间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个人主动性及团队内的交互作用十分依赖,包括了外化、内化、组合化和社会化等共享的模式[1]。Senge(1997)持有的观点是知识共享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内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开展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知识共享,在开展过程之中,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要采取措施来推进有关的学习的持续进行,知识被认为是“有效行动的能力”[2]。在Hendrik(1999)看来,知识共享的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沟通的过程,知识是与其他资产不同的资产,传送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接受者如果想要获得他人向他共享的知识,一定会需要拥有原来的知识去学会知识。知识分享涉及到了两类成员:拥有知识的人和需求知识的人,知识共享涉及知识的拥有人员外化自己的知识及知识的需求人员内化知识两项不同的过程[3]。Eriksson以及Dickson(2000)站在知识创造的独特视角,提出认知与行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组成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共享的差异是由于过程中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在对于现存知识进行分享的同时也伴随着创造新知识的行为的产生[4]。关于知识共享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应力及钱省三(2001)认为知识交易是形成知识共享的基础[5]。在我看来,知识共享是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知识资源的行为,是知识向他人扩散的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gysj/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