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研究以银川为例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目前,西部城市的移动通信信息消费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突显出西部城市在发展移动通信方面的无限潜力,但当前仍然缺乏针对西部城市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的相关研究。针对当前形式,对西部城市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进行评价,并研究西部移动通信消费规律和信息消费习惯,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移动通信建设规划,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借鉴,有利于政府针对性制定政策,刺激消费,并为电信运营商前瞻性地创新适合本地消费习惯的产品及服务提供参考。本论文以银川市为例,通过建立西部城市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大量数据,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西部城市居民移动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城市居民的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进行评价,从而真实地反映当前西部城市移动通信信息消费的整体水平,为政府对西部城市的移动通信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也为银川市完善移动通信信息消费市场提供宝贵意见。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目标及内容 3
第2章 信息消费理论基础 4
2.1 信息消费内涵 4
2.1.1信息消费者 4
2.1.2信息消费品 4
2.1.3信息消费过程 4
2.2信息消费的结构因素 5
2.2.1信息消费主体因素 5
2.2.2信息消费客体因素 5
2.2.3信息消费环境因素 6
第3章 西部城市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 6
3.1 评价意义 6
3.2 评价原则 6
3.3评价步骤 7
3.4 总体评价方法介绍 7
3.5城市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3.5.1移动通信信息消费主体 8
3.5.2移动通信信息消费的客体 8
3.5.3移动通信信息消费环境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6 拟使用方法具体介绍 9
第4章 银川市城市居民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水平评价 10
4.1 数据采集 10
4.2 评价过程 10
4.3指标权重确定 11
4.4模糊综合评价 15
4.5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23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7
参考文献 29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涌现出一系列信息领域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在迅猛发展,当今国内的信息消费主要聚焦在6类信息产品、4类信息服务上,统称为“6+4体系”,其中6类信息产品主要指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功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IPTV终端等网络终端产品,而4类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语音通信、互联网接入、信息内容以及软件应用服务,国务院于2013年8月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关于信息消费的总体目标就是基于这10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核算及预测得出的,而在这10类产品和服务中,有一半以上的产品与服务是由移动通信行业提供的,由此可见,移动通信信息消费是信息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当今社会信息消费的新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消费的发展趋势。而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西部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之初,国家就曾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指示。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于西部城市的移动通信信息消费进行研究,并对其水平作出评价,能够为西部的信息消费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能为西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意见,从而对国家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方面,Shirk John C(1998)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基于各种消费者因素,研究了不同消费者的行为类型和不同的学习类型,为消费者理论打下基础;
Dan Ariely(2000)以信息流为研究对象,对消费者的决策和偏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销售商的主要目的是将能够使消费者做出决定的信息提供给消费者。控制信息流动的走向,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做出符合销售商利益,以及市场需求的决定的理论;
Rohini Ahluwalia(2001)认为,产品信息的强化影响会对产品信息的判断产生影响,提出了消费者态度对于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Kellerman(1999)认为,产品和消费组成了信息社会,首次从产品以及消费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社会进行了阐述;
M.J.Norton(2002)将政策以及数字世界的变化引进了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提出信息消费经济学应紧随时代变化,在数字世界中不断更新其理论;
Anne Hoag(1998)将网络消费及消费者满意度相结合,认为消费者的满意度是由多个复杂因素构成的。她的这种方法为评价网络消费产品提供了满意度研究基础;
Howard Kunreuther(2001)在他的研究中,首次强调了信息消费者报告的重要性。他认为网络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起到关键性影响。网络其开放的评价特性,对政策决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的行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提出开放性网络评论的弊端,他认为在线评论信息的质量是否有保证,信息内容是否可靠都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且强调了信息消费环境的重要性;
在国内方面,郑英隆(1991)首次提出了信息产品消费的定义,认为“信息产品消费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郑英隆(1994)年他又重新对信息消费进行了定义与修正,最终定义为“社会各种类型的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如干转换加工形成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这是我国学者对于信息消费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性定义,为之后我国的信息消费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邓胜利(2002)对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以及阻碍信息消费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具体措施;
李君君、孙建军(2006)认为信息消费不同于传统消费的特征,对消费者在信息消费中的主体表现进行了概括;
包文亚、胡素青(2012)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把握是制定信息战略的必要前提;
李曼(2004)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过程、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结构、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消费理论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8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