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硝化抑制剂堆肥的促效机制研究

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但由于氮肥在土壤中容易通过硝化作用而损失,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与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具有生物硝化抑制效果的高粱秸杆与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并用于大田试验测定了这种堆肥对玉米生长、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有机替代、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种植高粱,收获高粱秸杆,与鸡粪进行堆制,然后用于田间实验,设5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N0);2)100%有机氮肥处理(100%N);3)100%有机氮肥含生物硝化抑制剂处理(100%N+NP);4)减

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的吸附特性(附件)

本文以350℃和650℃下水稻、玉米和小麦三种典型经济作物的秸秆生物质炭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它们的基本理化性质、制作吸附解吸、动力学吸附曲线和计算拟合参数等比较秸秆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的吸附特性,进而寻求解决秸秆过剩问题的途径,为土壤重金属Cd的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三种秸秆生物质炭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小麦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玉米秸秆炭,其中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Cd2+的吸附容量在350℃和650℃下分别为53.19mg/l和5

生物质炭添加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附件)

采用一次性向设施农田土壤中添加0,5,10,20,30,40 t/hm2的生物质炭的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探讨了生物质炭施用对连作黄瓜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上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改善连作黄瓜的土壤环境,提高连作黄瓜的产量。高施用量条件下(40 t/hm2)对黄瓜连作土壤的物理性状提升效果最好,C5处理的土壤容重较对照显著降低了9.65%,孔隙度显著提高了5.83%,土壤水力学性质提升效果明显。土壤中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在生物质炭施用量

矿区周边污染稻田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水稻重金属吸收特点(附件)

以广东省大宝山矿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周边污染水稻土中Cd、Pb、Cu、Zn的形态变化及水稻重金属吸收特点。该土壤中除了Pb含量以外,Cd、Cu、Zn的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浸提法和氯化钙提取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土壤中Cd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为主,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Zn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Cu在水稻根际以可还原态为主;根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增强;水稻根际中Cd、Zn的有效态含量增加,活化能力增强,而Pb、Cu有效态含

硫酸根自由基降解水溶液中的典型磺胺类抗生素

研究了磺胺类抗生素在热活化过硫酸盐(PS)高级氧化体系中降解的动力学规律,评估利用热活化PS氧化磺胺类抗生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同时探究磺胺类抗生素在热活化PS高级氧化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和反应途径。结果表明四种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SMX)、磺胺二甲异噁唑(SIX)、磺胺噻唑(STZ)、磺胺噻二唑(SMT)的降解效率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热活化PS降解磺胺类药物遵循表观一级反应,表观一级速率常数kobs随温度的变化符合阿伦尼乌斯公式,反应活化能Ea分别为109.8、133.9、130.8 和106.2 kJ

硫酸根自由基高级氧化工艺中硝基副产物的生成研究(附件)

本研究探究在亚硝酸盐存在时,热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水杨酸(SA)过程中生成有害硝基副产物的可能性、动力学规律及反应机理。探讨了过硫酸盐(PS)浓度、亚硝酸盐(NO2-)浓度对SA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固相萃取-液质联用(SPE-LC/MS)对热活化PS/ NO2-体系中生成的SA硝基副产物进行鉴定,推测硝基副产物的生成机制和反应途径。同时考察了腐殖酸(HA)对SA降解以及硝基副产物生成的影响。最后评估各种硝基副产物在热活化PS体系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热活化PS体系下,SA才会发生降解;增加PS浓

紫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新型污染物2,4二硝基苯甲醚

本文研究了紫外活化过硫酸钠对新型污染物2,4-二硝基苯甲醚的降解。系统探讨了pH、S2O82-浓度、富里酸(SRFA)及硝酸根(NO3-)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过硫酸盐能够有效提高目标污染物DNAN的降解率。pH=7的中性环境最适宜过硫酸盐降解DNAN。DNAN的降解率随氧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过多的S2O82-会清除部分硫酸根自由基(SO4-·)。SRFA投入量为4 mM时,对提高DNAN降解率的效果最明显。加入NO3-对紫外活化Na2S2O8降解DNAN起促进作用,且随着加入NO3-浓

细胞膜质子泵提高水稻耐铵的研究

膳食补充有机硒对大米中镉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附件)

我国耕地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镉,从土壤到稻米再到人体整个过程中,以往研究多关注前半部分土壤-水稻体系中镉的迁移转化和吸收转运机制,以此降低镉在稻米中的积累和健康危害。然而,仍有部分镉能突破土壤和农作物的屏障进入稻米籽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此时,在后半部分稻米-人体体系中,稻米中镉的人体生物有效性成为准确评价稻米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关键因子,而硒与镉的拮抗作用可能能够降低稻米中镉的人体生物有效性,从而为降低镉暴露提供另外可行的调控措施。本实验从湖南郴州的铅锌矿区采集稻米样品,开展小鼠活体实验测定大米中镉的人体生物

连作条件下有机肥和化肥施用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附件)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高强度利用,连作障碍已经成为限制土壤生态过程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连作条件下的不当施肥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本试验研究了番茄连作下有机肥和化肥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主要测定了不同肥料施用下的土壤pH、DOC、铵硝含量、微生物量碳氮、线虫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番茄连作四年的条件下,单施化肥的土壤pH值较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下降0.06,EC值上升69%;适当施用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本研究预期能为设施农业通过施用有机肥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今后采

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采集苏南地区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的水稻土,利用室内矿化培养试验中土壤CO2排放的动态变化来研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为期60d的室内矿化培养实验中,前7d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并且这一阶段重金属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大。外源生物质炭由于含有部分可溶性有机碳,分解较快,在培养前期就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因而提高了土壤CO2释放速率,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此外,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大量积累可减弱有机物质的矿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