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板弯曲ιi模具设计(附件)

本篇文章主要撰写了此套弯曲模的设计流程,第一部分,首先根据弯曲件的特性,选择材料,其次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然后确定几种方案,对比后选择最优方案。再对弯曲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分析,算出弯曲件的最小弯曲半径,以及弯曲件的直边高度。此外,弯曲件的回弹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查表以及适当修正后,确定回弹角。还需计算毛坯的尺寸,弯曲力的计算,包括自由弯曲力、校正弯曲力、压料力,再根据压料力初选出压力机。此外,再对弯曲模工作部分的尺寸进行计算,计算凸模的圆角半径、凹模的圆角半径、凹模的工作深度、凸、凹模的间隙以及工作部分的尺寸和公差。计算完之后,进行第二部分,对模具的框架结构以及零件的尺寸设计。最后,对模具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细致的介绍关键词 弯曲模,工艺,弯曲力,结构,工作原理
目录
1 绪论 1
2 工艺分析 2
2.1 工件的结构图 3
2.2 确定最佳的工艺方案 3
2.3 弯曲件的结构工艺性 3
2.3.1 弯曲件的最小弯曲半径 3
2.3.2 弯曲件的直边高度 4
3 主要工艺参数计算 5
3.1 弯曲件的回弹值计算 5
3.2 弯曲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6
4 弯曲工艺力的计算 7
4.1 自由弯曲力的计算 7
4.2 校正弯曲力的计算 8
4.3 顶件力的计算 8
4.4 弯曲时压力机压力的确定 9
5 弯曲模工作部分的尺寸计算 9
5.1 弯曲模凸、凹模的间隙计算 9
5.2 凸模的圆角半径的确定 10
5.3 凹模的圆角半径的计算 10
5.4 凹模深度L0的计算 11
5.5 U形件弯曲凸、凹模横向尺寸及公差 12
6 冲压设备的选择 13
6.1 冲压设备类型的选择 14
6.2 压力机型号的选择 14
7 弯曲模模架及零件设计 15
7.1 凸模的设计 15
7.2 凹模的设计 16
7.3 导柱以及导套的选用 17
7.4 上模座的设计 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5 下模座的设计 17
8 非技术要素 18
9 模具的装配图及工作原理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1 绪论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模具的生产制造,模具行业的发展能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模具是属于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个行业,其制造精度较高,而且效率高能批量化生产,因此是制造领域内一个重要的装备工业,在世界各国模具被称为工业发展之母,是工业领域的重点发展的行业,其价值不可估量,模具在国民经济中比较重要,常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模具制造,面对资源匮乏的现状,模具可以大大节省了资源,有效的利用了资源并将其价值放大,因而模具行业的研究也不断的进行深入并将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中来,对冲压模具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模具的材料、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这些研究人员将模具的研究成果做成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后面的模具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模具是从生产实际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可以直接为生产进行服务,模具是一种生产技术,它以金属材质为研究对象,通过特殊的工艺将金属材料制造成型,采用的工具被称为模具,将金属进行一定的手段塑造成人们想要的产品形状被称为冲压成型。
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结合,模具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给模具的更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对机械装备的不断的研究与开发,克服塑胶制品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的模具行业已经成为工业国家的标杆,随着国内对国外外资的大量引入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模具行业发展日益强劲,国内的冲压模发展与世界模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模具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必然也进入高速期。
冲压加工在国民经济的加工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电机、仪表、家电等各方面工业领域,从精细的仪表、电子元件到重型汽车的内、外覆盖件以及飞机蒙皮等都需要冲压加工。而冲压件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上。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国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Ra≦1.5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3】。
在模具设计工具上,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拿CAD/CAM技术来说,CAD/CAM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的关键技术,是一项高科技、高效益的系统工程。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北京模具厂等于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CAD/CAM系统。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CAD/CAM系统【3】。
尽管,近年我国的冲压模具发展良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无论是加工工艺还是加工能力,差距都很显然。举个例子,汽车覆盖件模具,因为其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而且精度和质量方面要求也高,可以代表覆盖件的水平。我国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轿车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产品和成品率有所影响【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gfzcl/3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