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里约奥运会出镜记者采访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目录
一、出镜记者概述 1
(一)出镜记者的诞生 1
(二)出镜记者的含义 2
二、 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情况 3
(一)不足之处 3
(二)可取之处 5
三、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 6
(一) 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 6
(二)了解赛事和运动员基本情况 7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各大体育赛事也在逐步增加和完善,大型赛事有代表国家形象的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小型赛事有代表单位,甚至单位内部的比赛等。记者的职能由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出镜记者。
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出镜记者经历了摸索到经验积累,到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体育赛事中,为了转播的需要,对出镜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实际赛事上出镜记者的表现不无关系。
本文从目前出镜记者采访的现状入手,以里约奥运会出镜记者崔嘉对中国女排采访的优劣为案例,对比在此次大赛上几位记者的失误,论述出镜记者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出镜记者概述
(一)出镜记者的诞生
过去的新闻报道都是在室内的演播厅内进行报道,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以新闻传达者的媒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然而,高科技的发明,使得电视节目制作在传播传输时,已经可以实现对某些重大突发新闻进行全过程的现场直播。最早采用这一方式的是CNN,成为现代电视新闻理念和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模式,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Video Journalism,更是造就了一批“出镜记者”,最终使得出镜记者成为电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出镜记者的形式开始在我国得以实现。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大家做了三分钟的现场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引入记者出镜的形式。
而出镜记者真正在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上引起大众关注,开始于 1996 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中国第一批出镜记者正式形成。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始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随着电视新闻报道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大型现场直播,又进一步促进了出镜记者队伍的形成。此后,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出现了由幕后转到镜头前的记者,他们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通过他们的观察、他们的体会向观众讲述、解答新闻事件。
如今,电视媒体与观众己经认识到,支撑新闻频道的不仅是光鲜的明星主播们,还有一位位奋战在新闻一线的出镜记者。他们不断的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从重大节日到法定假期,从田间地头到会议现场,从突发事件到灾难报道,他们用亲身经历、观察和感悟,诠释着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
(二)出镜记者的含义
1.普通出镜记者
在朱羽君和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中,出镜记者被这样界定:“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宋晓阳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有着这样的界定:“电视新闻现场的主角是出镜记者,电视记者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通常是出镜记者的诞生。在我国常态新闻节目中,由电视记者兼任出镜记者的情况居多,只有在电视台为重大新闻事件,时政活动制作播出特别报道节目时,平日只会出现在演播室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才会到新闻现场从事现场报道工作,通常把此时的主持人也称为出镜记者。”
然而,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看,这些说法都相对过于狭窄,并不能只把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在屏幕上的记者和主持人都界定为出镜记者,而是只要在新闻现场参与信息收集、评论,甚至是采访相关新闻人物的记者和主持人,都应当作为出镜记者。
2.体育类出镜记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多位记者走出了演播室,在每个赛场上对赛事进行现场报道,这也是中国体育出镜记者首次出现在国人的视线中。此后,在各大小赛事的现场都活跃着一批新闻出镜记者。
二、 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情况
我们以当前体育类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的具体表现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他们在采访时有怎样的不足和问题。
(一)不足之处
从目前的体育类出镜记者的表现来看,多数记者的行为符合基本的出镜要求,但具体的不足,都体现在细节之处:
1.缺乏出镜经验
出镜经验是随着记者从业时间长短而不断积累出来的,所以,多数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出镜记者们通常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但是这一不足并不意味着就是缺点,新进入工作岗位的记者往往有着更多新的想法和思考方式,给节目的录播也会以更加真实的建议,或者说他们在经历了对他们观察学习后才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加明确找到实质性问题,并加以改进。
3.缺乏提问技巧
4.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的最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体现就是:认真准备话题。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时,冬日娜在采访男子接力时,提出的问题让人简直只能用无语来形容了。他在赛后对第四棒的小伙子汤显强这样问道:“启动比预赛当中稳了好多,0.203起跑反应用时,是所有选手当中最迟的一个,当时就是以安全为主吗?”汤显强回答:“啊对。差不多以这个安全为主吧。我已经跑出我自己最好水平了。”试问一个人竞技运动中起跑稍慢和安全有什么关系,这种神思维也无怪乎汤显强回答得十分勉强。毕竟四位参赛选手,他的经历最少,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种近似于打击人的提问实在是让观众们喜欢不起来。她的不认真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了,之前对菲尔普斯采访,竟然问道:“你名字笔画加起来一共40画,是巧合吗?”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问人家汉字笔画,不觉得莫名其妙吗?使得大众在观看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出记者的不用心,没有认真准备话题,导致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与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的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但两者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区别。职业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个人技能技术的体现,是可以从后天学习中获得的本领。而职业道德就与个人主观行为密切相关,其表现好坏更多的是放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因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很多从业出镜记者在职业素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能力,但是部分记者的职业道德还要进一步加强的,否则不仅会影响到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更会影响到今后个人职业发展前途。
(二)可取之处
虽然当前很多出镜记者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从他们总体上的表现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
1.人文素养有显著提升
人文素养主要是与人文学科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在过去体育直播当中,有很多记者连体育知识都不具备,还有很多记者不具备双语能力,而这一次在里约奥运会中有很大的进步,很多记者已经具备了双语实时报道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些记者对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有一定了解,外语直播虽然增加了记者压力,但这一过程中,使得他们对跨文化信息的报道更为准确,照顾到国外友人的民族情结,个人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针对体育赛事的产生、历史沿革、比赛规则等,很多体育记者都如数家珍,给了观众以基本常识的普及,甚至于很多极为少见的知识,他们都能信手拈来,不得不说他们的人文素养已经达到非常深厚的程度。
目录
一、出镜记者概述 1
(一)出镜记者的诞生 1
(二)出镜记者的含义 2
二、 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情况 3
(一)不足之处 3
(二)可取之处 5
三、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 6
(一) 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 6
(二)了解赛事和运动员基本情况 7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各大体育赛事也在逐步增加和完善,大型赛事有代表国家形象的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小型赛事有代表单位,甚至单位内部的比赛等。记者的职能由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出镜记者。
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出镜记者经历了摸索到经验积累,到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体育赛事中,为了转播的需要,对出镜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实际赛事上出镜记者的表现不无关系。
本文从目前出镜记者采访的现状入手,以里约奥运会出镜记者崔嘉对中国女排采访的优劣为案例,对比在此次大赛上几位记者的失误,论述出镜记者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出镜记者概述
(一)出镜记者的诞生
过去的新闻报道都是在室内的演播厅内进行报道,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以新闻传达者的媒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然而,高科技的发明,使得电视节目制作在传播传输时,已经可以实现对某些重大突发新闻进行全过程的现场直播。最早采用这一方式的是CNN,成为现代电视新闻理念和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模式,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Video Journalism,更是造就了一批“出镜记者”,最终使得出镜记者成为电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出镜记者的形式开始在我国得以实现。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大家做了三分钟的现场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引入记者出镜的形式。
而出镜记者真正在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上引起大众关注,开始于 1996 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中国第一批出镜记者正式形成。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始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随着电视新闻报道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大型现场直播,又进一步促进了出镜记者队伍的形成。此后,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出现了由幕后转到镜头前的记者,他们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通过他们的观察、他们的体会向观众讲述、解答新闻事件。
如今,电视媒体与观众己经认识到,支撑新闻频道的不仅是光鲜的明星主播们,还有一位位奋战在新闻一线的出镜记者。他们不断的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从重大节日到法定假期,从田间地头到会议现场,从突发事件到灾难报道,他们用亲身经历、观察和感悟,诠释着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
(二)出镜记者的含义
1.普通出镜记者
在朱羽君和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中,出镜记者被这样界定:“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宋晓阳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有着这样的界定:“电视新闻现场的主角是出镜记者,电视记者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通常是出镜记者的诞生。在我国常态新闻节目中,由电视记者兼任出镜记者的情况居多,只有在电视台为重大新闻事件,时政活动制作播出特别报道节目时,平日只会出现在演播室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才会到新闻现场从事现场报道工作,通常把此时的主持人也称为出镜记者。”
然而,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看,这些说法都相对过于狭窄,并不能只把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在屏幕上的记者和主持人都界定为出镜记者,而是只要在新闻现场参与信息收集、评论,甚至是采访相关新闻人物的记者和主持人,都应当作为出镜记者。
2.体育类出镜记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多位记者走出了演播室,在每个赛场上对赛事进行现场报道,这也是中国体育出镜记者首次出现在国人的视线中。此后,在各大小赛事的现场都活跃着一批新闻出镜记者。
二、 体育类出镜记者采访情况
我们以当前体育类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的具体表现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他们在采访时有怎样的不足和问题。
(一)不足之处
从目前的体育类出镜记者的表现来看,多数记者的行为符合基本的出镜要求,但具体的不足,都体现在细节之处:
1.缺乏出镜经验
出镜经验是随着记者从业时间长短而不断积累出来的,所以,多数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出镜记者们通常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但是这一不足并不意味着就是缺点,新进入工作岗位的记者往往有着更多新的想法和思考方式,给节目的录播也会以更加真实的建议,或者说他们在经历了对他们观察学习后才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加明确找到实质性问题,并加以改进。
3.缺乏提问技巧
4.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的最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体现就是:认真准备话题。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时,冬日娜在采访男子接力时,提出的问题让人简直只能用无语来形容了。他在赛后对第四棒的小伙子汤显强这样问道:“启动比预赛当中稳了好多,0.203起跑反应用时,是所有选手当中最迟的一个,当时就是以安全为主吗?”汤显强回答:“啊对。差不多以这个安全为主吧。我已经跑出我自己最好水平了。”试问一个人竞技运动中起跑稍慢和安全有什么关系,这种神思维也无怪乎汤显强回答得十分勉强。毕竟四位参赛选手,他的经历最少,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种近似于打击人的提问实在是让观众们喜欢不起来。她的不认真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了,之前对菲尔普斯采访,竟然问道:“你名字笔画加起来一共40画,是巧合吗?”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问人家汉字笔画,不觉得莫名其妙吗?使得大众在观看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出记者的不用心,没有认真准备话题,导致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与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的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但两者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区别。职业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个人技能技术的体现,是可以从后天学习中获得的本领。而职业道德就与个人主观行为密切相关,其表现好坏更多的是放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因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很多从业出镜记者在职业素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能力,但是部分记者的职业道德还要进一步加强的,否则不仅会影响到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更会影响到今后个人职业发展前途。
(二)可取之处
虽然当前很多出镜记者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从他们总体上的表现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
1.人文素养有显著提升
人文素养主要是与人文学科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在过去体育直播当中,有很多记者连体育知识都不具备,还有很多记者不具备双语能力,而这一次在里约奥运会中有很大的进步,很多记者已经具备了双语实时报道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些记者对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有一定了解,外语直播虽然增加了记者压力,但这一过程中,使得他们对跨文化信息的报道更为准确,照顾到国外友人的民族情结,个人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针对体育赛事的产生、历史沿革、比赛规则等,很多体育记者都如数家珍,给了观众以基本常识的普及,甚至于很多极为少见的知识,他们都能信手拈来,不得不说他们的人文素养已经达到非常深厚的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