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食堂、宿舍与科研综合楼
高级中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食堂、宿舍与科研综合楼
近年来,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突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注重校园的空间环境、文化氛围和网络信息化的构想和创新,力求使校园设计更具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校园的规划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更是在于学校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育人理念。校园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但是,这一切给了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 中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人为本,社会价值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及设计构想1
2.1 项目概况 1
2.2 设计构想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理念 2
4.1 功能原则 2
4.2 以人为本原则 2
4.3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2
5 建筑设计说明 2
5.1 总平面布局 2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3
5.2 建筑单体设计 3
5.2.1 食堂设计 3
5.2.2 宿舍设计 3
5.2.3 科研综合楼设计 3
5.2.4 建筑立面设计 4
5.3 景观设计 4
5.4 空间设计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近年来,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突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注重校园的空间环境、文化氛围和网络信息化的构想和创新,力求使校园设计更具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校园的规划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更是在于学校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育人理念。校园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关于中学校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新校区建设的问题,更是问题诸多。长期以来,各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但是,这一切给了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的空间。
2 项目概况及设计构想
2.1 项目概况
洋河高级中学的新校区坐落于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新区位于宿迁市东南部,是宿迁中心城市发展轴上重要节点城市,距市区约18公里。洋河新区的诞生标志着宿迁中心城市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洋河的发展,闻名于世的洋河酒厂坐落于洋河新区。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0万人。洋河高级中学校园占地约17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51500平方米,新校区的选址位于经五路与经十二路的交叉处,主入口正对发展大道,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实验楼、行政办公、培训综合楼、科研综合楼、餐厅、超市、学生宿舍以及其它配套设施。
2.2 设计构思
在规划基础之上,结合绿化景观与道路进行综合分析,确立建筑的风格与基调,建筑的特性与个性。建筑造型及立面力求简洁大方,具有时代感,将中学生的活力与动感的特色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各建筑单体之间,从立面造型到空间结构相互联系,既体现校园建筑的教学场所的文化气质,也能合理的利用空间环境。
3 设计依据
a、毕业设计任务书。
b、《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江苏省建设厅
c、《中小学校设计规范》(2011年版)GB50099-20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2001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4 设计理念
4.1 功能原则
学校主要包括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功能区,设计时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区域,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设置较多的园桌、园凳,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应多设捷径,园路也适当宽些,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各种设施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
4.3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充分体现中学校园的青春活力的特色,在建筑设计上,运用具有动感与节奏的元素,强化校园的活力气息。
5 建筑设计说明
5.1 总平面布局
5.1.1 建筑布局
本地块呈长方形,北偏东35度左右,为宿迁市经五路与经十二路的交叉处。主入口正对着宿迁市发展大道,次入口对着经五路。食堂、男女宿舍位于基地的北侧,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位于基地西侧,操场位于基地东侧,科研综合楼位于基地男侧及主入口处。建筑布局分区明确,食堂、男女宿舍,联系紧密,形成生活区,其中包括超市、浴室等生活功能区,与教学区明确分开,却又联系紧密,通过主轴大道相互联系,利于学生的使用。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的要求,本地块的主入口设在发展大道上,此入口主要由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组成,在经五路设有一个次入,由人行道组成,主要供步行上学与工作的师生使用。校园内道路形态与广场及绿化有机结合,成为景观上的视线轴,步移景异。校园空间体系通过广场、庭院、连廊形成校园建筑空间“网络”结构,以满足校园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校园道路保持良好的网状形式,有助于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5.2 建筑单体设计
5.2.1 食堂
食堂作为校园内生活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超市、浴室、锅炉房等功能用房。食堂一层为超市、男生浴室以及厨房后勤三部分,三者之间分区明确不干扰,入口独立设置,其中超市口为西南侧,浴室入口为东北侧,食堂后勤入口为西北侧。二层为学生就餐区,通过室外直跑楼梯通入二层。食堂靠近次入口,在校园道路环境设计中,在食堂北面设置一条后勤专用通道,日常的食材、燃料的运输,以及生活垃圾可通过后勤通道直接运出校,不穿越校区,减少了二次污染。
5.2.2 宿舍设计
学生宿舍分为男女宿舍,并分开设置,与食堂形成对称布局。宿舍为庭院式,即有利于采光,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建筑平面采用外廊式,宿舍间联系紧密,有互补影响,并有利于建筑的采光与通风。每层设有开水间与洗衣房公共区域,宿舍设计为8人间,有独立的阳台,设置蹲位与洗脸池。
5.2.3 科研综合楼设计
科研综合楼位于校园主入口的东侧,科研综合楼包括风雨操场、科研办公以及辅助用房三部分。综合楼西侧二层高的部分为风雨操场,层高10米,风雨操场南侧为辅助用房,东侧为科研办公楼。科研办公楼为5层,与风雨操场入口对立设置,功能分区明确。
5.2.4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力求简洁大方,摒弃繁复的线条,直接把建筑的自身特征展性出来,希望能给人一种明快,轻松的感觉。建筑外观设计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语言,充分表现中学校园的特色。外墙选择白色涂料,上部女儿墙使用亮黄色,使建筑群更加清新、典雅。建筑立面设计追求整体效果,运用不同材料色彩和材料质感,色彩采用暖色调,极富家园的温馨感。
5.3 景观设计
原则上,景观设计与简洁、明确、逻辑关系清晰的现代建筑风格相协调。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设置了绿化带和景观,为师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休闲场所。入口广场至中心广场是校园的景观主轴,是全校区最大的广场,也是功能最为复杂的广场。在交通上,它同时实现了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和体育馆之间便捷的步行交通联系;在功能上,它不仅拥有足够规模的人群集散面积,还包括了造型别致的喷泉和雕塑,以及种类齐全的绿化配置;在造型上,既结合了传统形态广场的稳重、严谨与讲求对称的特点,又突出现代景观广场自由、活泼、讲求生动的特色。使得广场与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关系,同时广场自身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
5.4 空间设计
共享、交流的物质环境体系包括了整个校园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供交往的建筑室内、室外公共活动场所,还涉及到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角落。设计对各层次空间进行具体的环境营造,并配以适当的服务设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场所与良好的硬件环境。另外,基于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创造了大量开放型、不拘一格的建筑空间节点,如将尽端走道延伸出室外并放大为平台等,为空间利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余地,也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共享空间体系。
近年来,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突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注重校园的空间环境、文化氛围和网络信息化的构想和创新,力求使校园设计更具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校园的规划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更是在于学校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育人理念。校园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但是,这一切给了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 中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人为本,社会价值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及设计构想1
2.1 项目概况 1
2.2 设计构想 1
3 设计依据 1
4 设计理念 2
4.1 功能原则 2
4.2 以人为本原则 2
4.3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2
5 建筑设计说明 2
5.1 总平面布局 2
5.1.1 建筑布局 3
5.1.2 出入口与交通组织 3
5.2 建筑单体设计 3
5.2.1 食堂设计 3
5.2.2 宿舍设计 3
5.2.3 科研综合楼设计 3
5.2.4 建筑立面设计 4
5.3 景观设计 4
5.4 空间设计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近年来,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突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注重校园的空间环境、文化氛围和网络信息化的构想和创新,力求使校园设计更具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校园的规划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更是在于学校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育人理念。校园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关于中学校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新校区建设的问题,更是问题诸多。长期以来,各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但是,这一切给了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的空间。
2 项目概况及设计构想
2.1 项目概况
洋河高级中学的新校区坐落于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新区位于宿迁市东南部,是宿迁中心城市发展轴上重要节点城市,距市区约18公里。洋河新区的诞生标志着宿迁中心城市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洋河的发展,闻名于世的洋河酒厂坐落于洋河新区。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0万人。洋河高级中学校园占地约17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51500平方米,新校区的选址位于经五路与经十二路的交叉处,主入口正对发展大道,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实验楼、行政办公、培训综合楼、科研综合楼、餐厅、超市、学生宿舍以及其它配套设施。
2.2 设计构思
在规划基础之上,结合绿化景观与道路进行综合分析,确立建筑的风格与基调,建筑的特性与个性。建筑造型及立面力求简洁大方,具有时代感,将中学生的活力与动感的特色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各建筑单体之间,从立面造型到空间结构相互联系,既体现校园建筑的教学场所的文化气质,也能合理的利用空间环境。
3 设计依据
a、毕业设计任务书。
b、《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江苏省建设厅
c、《中小学校设计规范》(2011年版)GB50099-20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2001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4 设计理念
4.1 功能原则
学校主要包括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功能区,设计时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区域,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设置较多的园桌、园凳,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应多设捷径,园路也适当宽些,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各种设施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
4.3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充分体现中学校园的青春活力的特色,在建筑设计上,运用具有动感与节奏的元素,强化校园的活力气息。
5 建筑设计说明
5.1 总平面布局
5.1.1 建筑布局
本地块呈长方形,北偏东35度左右,为宿迁市经五路与经十二路的交叉处。主入口正对着宿迁市发展大道,次入口对着经五路。食堂、男女宿舍位于基地的北侧,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位于基地西侧,操场位于基地东侧,科研综合楼位于基地男侧及主入口处。建筑布局分区明确,食堂、男女宿舍,联系紧密,形成生活区,其中包括超市、浴室等生活功能区,与教学区明确分开,却又联系紧密,通过主轴大道相互联系,利于学生的使用。
5.1.2 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的要求,本地块的主入口设在发展大道上,此入口主要由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组成,在经五路设有一个次入,由人行道组成,主要供步行上学与工作的师生使用。校园内道路形态与广场及绿化有机结合,成为景观上的视线轴,步移景异。校园空间体系通过广场、庭院、连廊形成校园建筑空间“网络”结构,以满足校园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校园道路保持良好的网状形式,有助于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5.2 建筑单体设计
5.2.1 食堂
食堂作为校园内生活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超市、浴室、锅炉房等功能用房。食堂一层为超市、男生浴室以及厨房后勤三部分,三者之间分区明确不干扰,入口独立设置,其中超市口为西南侧,浴室入口为东北侧,食堂后勤入口为西北侧。二层为学生就餐区,通过室外直跑楼梯通入二层。食堂靠近次入口,在校园道路环境设计中,在食堂北面设置一条后勤专用通道,日常的食材、燃料的运输,以及生活垃圾可通过后勤通道直接运出校,不穿越校区,减少了二次污染。
5.2.2 宿舍设计
学生宿舍分为男女宿舍,并分开设置,与食堂形成对称布局。宿舍为庭院式,即有利于采光,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建筑平面采用外廊式,宿舍间联系紧密,有互补影响,并有利于建筑的采光与通风。每层设有开水间与洗衣房公共区域,宿舍设计为8人间,有独立的阳台,设置蹲位与洗脸池。
5.2.3 科研综合楼设计
科研综合楼位于校园主入口的东侧,科研综合楼包括风雨操场、科研办公以及辅助用房三部分。综合楼西侧二层高的部分为风雨操场,层高10米,风雨操场南侧为辅助用房,东侧为科研办公楼。科研办公楼为5层,与风雨操场入口对立设置,功能分区明确。
5.2.4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力求简洁大方,摒弃繁复的线条,直接把建筑的自身特征展性出来,希望能给人一种明快,轻松的感觉。建筑外观设计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语言,充分表现中学校园的特色。外墙选择白色涂料,上部女儿墙使用亮黄色,使建筑群更加清新、典雅。建筑立面设计追求整体效果,运用不同材料色彩和材料质感,色彩采用暖色调,极富家园的温馨感。
5.3 景观设计
原则上,景观设计与简洁、明确、逻辑关系清晰的现代建筑风格相协调。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设置了绿化带和景观,为师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休闲场所。入口广场至中心广场是校园的景观主轴,是全校区最大的广场,也是功能最为复杂的广场。在交通上,它同时实现了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和体育馆之间便捷的步行交通联系;在功能上,它不仅拥有足够规模的人群集散面积,还包括了造型别致的喷泉和雕塑,以及种类齐全的绿化配置;在造型上,既结合了传统形态广场的稳重、严谨与讲求对称的特点,又突出现代景观广场自由、活泼、讲求生动的特色。使得广场与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关系,同时广场自身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
5.4 空间设计
共享、交流的物质环境体系包括了整个校园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供交往的建筑室内、室外公共活动场所,还涉及到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角落。设计对各层次空间进行具体的环境营造,并配以适当的服务设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场所与良好的硬件环境。另外,基于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创造了大量开放型、不拘一格的建筑空间节点,如将尽端走道延伸出室外并放大为平台等,为空间利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余地,也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共享空间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