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方案二(附件)【字数:5825】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人文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学科,其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部分与实用艺术中的建筑艺术所包含的美学和实用方面应当是对立与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其性质随着具体情况和建筑类型的不同在一定程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第三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衣食住行的成本降低,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加密切。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与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交流日趋频繁。为满足这样的需求,综合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在高校基础建筑设施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关键词 建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高校,综合性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3
5 建筑设计说明 4
5.1 总体规划 4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而当下有人提出了高校的的第五大功能即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汇聚优势人才的摇篮,通过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转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举行国际主题学术会议、组建国际学术研究基地等活动,聚焦国际前沿趋势,为科技的创新融合贡献智慧与力量。作为承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载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必不可少。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设计位于某理工高校城市道路边上,主要功能是是承办校内校外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会务及交流活动、教育展览活动及对周边风景旅游区提供对外宾馆服务等。建筑体量约为1.3万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的四星级商务酒店标准设计,提供有中央空调,有背景音乐系统,18小时提供外币兑换服务,至少有40间(套)可供出租的客房,70%客房的面积(不含卫生间)不小于20平方米,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卫生间有电话副机,吹风机、客房内设微型酒吧、餐厅餐具按中西餐习惯成套配置、无破损,3层以上建筑物有数量充足的高质量客用电梯,代购交通、影剧、参观等多项服务。
学术报告部分应设置独立出入口和大厅等功能,与高校内部联系密切,同时与酒店有机联系,且两者之前应保持交通便利。四星级酒店应当以交通流线为切入方向,以功能特点为划分依据,分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公共部分和服务管理部分。
建筑设计应解决好功能分区、学术交流流线、住宿流线、宴会厅流线、后勤服务流线等问题。并在合理的功能流线基础上,创造设计出良好的空间体量感。
项目地块在路的转角,而建筑功能氛围两大块,且两块功能均需要单独设置出入口等,可以采用在转角处设置主广场具体人流,然后分别引向各自的区域。建筑造型采用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地块靠近大学路一侧主要放置学术交流功能,酒店主楼部分放置在大学支路一侧,设计的侧重点应适当向学术交流部分倾斜,将当地建筑特色及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在一起。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当地建筑文脉有所呼应,同时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同时具备一定地标性。
3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22014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建筑玻璃采光顶》JG/T 23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4 设计原则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还比较少,就对外国研究现状的参考,结合该项目高校的实际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使用对象是一方面是校内师生,另一方面则是外来人员,包括前来参加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甚至来高校周边景点旅游观光的游客。这就要求在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学术氛围浓厚的特点,还应积极考虑结合其余人流带来的影响,做到以人为本,面面俱到。功能分区要合理,同时要处理好交叉功能在平面上的布置。在流线上,学术部分应充分考虑学术中心内部的交流人员,包括校内的师生,及外来的学术访客;酒店部分则应考虑外来的旅客和从学术交流部分的访客,以及后勤、办公部分人流复杂状况,做到流线合理、方便快捷。
设计要求提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应当地的建筑文化脉络,并具备一定的地标性。因此,在解决好功能流线的基础,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突出设计建筑造型。建筑外部造型应当有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楼特点,学术部分外部应区别一般教学楼的厚重、呆板的特点,可以采用大空间的大厅作为中心,使得内部宽敞明亮,大面积通透玻璃幕墙,辅以白色材料装饰,让整个建筑体现出轻巧、空灵、飘逸、活泼的特点。
对于酒店部分来说应符合一般酒店的特点,但底层部分设计应与学术交流部分有机统一。通过对标准层的创新设计,使得建筑部分具备一定的地标性。
4.1 活泼的功能分区
室内采用以室内大厅为核心,在满足公共经营区、学术交流区、客房区、行政后勤区、辅助设备区五大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让人无论在室内室外,都能有轻松舒适空间体验。学术交流部分和酒店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两大功能区,两者应当有机联系,而不是互相对立,建筑内部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动静分隔,一面造成噪声污染,影响内部人流的体验。酒店的客房部分应确保有效使用部分的面积,增加阳台和采光面积,在满足内部客人基础的住宿体验的基础上,增加客人的精神享受。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3
5 建筑设计说明 4
5.1 总体规划 4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而当下有人提出了高校的的第五大功能即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汇聚优势人才的摇篮,通过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转化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举行国际主题学术会议、组建国际学术研究基地等活动,聚焦国际前沿趋势,为科技的创新融合贡献智慧与力量。作为承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载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必不可少。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设计位于某理工高校城市道路边上,主要功能是是承办校内校外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会务及交流活动、教育展览活动及对周边风景旅游区提供对外宾馆服务等。建筑体量约为1.3万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的四星级商务酒店标准设计,提供有中央空调,有背景音乐系统,18小时提供外币兑换服务,至少有40间(套)可供出租的客房,70%客房的面积(不含卫生间)不小于20平方米,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卫生间有电话副机,吹风机、客房内设微型酒吧、餐厅餐具按中西餐习惯成套配置、无破损,3层以上建筑物有数量充足的高质量客用电梯,代购交通、影剧、参观等多项服务。
学术报告部分应设置独立出入口和大厅等功能,与高校内部联系密切,同时与酒店有机联系,且两者之前应保持交通便利。四星级酒店应当以交通流线为切入方向,以功能特点为划分依据,分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公共部分和服务管理部分。
建筑设计应解决好功能分区、学术交流流线、住宿流线、宴会厅流线、后勤服务流线等问题。并在合理的功能流线基础上,创造设计出良好的空间体量感。
项目地块在路的转角,而建筑功能氛围两大块,且两块功能均需要单独设置出入口等,可以采用在转角处设置主广场具体人流,然后分别引向各自的区域。建筑造型采用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地块靠近大学路一侧主要放置学术交流功能,酒店主楼部分放置在大学支路一侧,设计的侧重点应适当向学术交流部分倾斜,将当地建筑特色及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在一起。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当地建筑文脉有所呼应,同时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同时具备一定地标性。
3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22014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建筑玻璃采光顶》JG/T 23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4 设计原则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还比较少,就对外国研究现状的参考,结合该项目高校的实际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使用对象是一方面是校内师生,另一方面则是外来人员,包括前来参加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甚至来高校周边景点旅游观光的游客。这就要求在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学术氛围浓厚的特点,还应积极考虑结合其余人流带来的影响,做到以人为本,面面俱到。功能分区要合理,同时要处理好交叉功能在平面上的布置。在流线上,学术部分应充分考虑学术中心内部的交流人员,包括校内的师生,及外来的学术访客;酒店部分则应考虑外来的旅客和从学术交流部分的访客,以及后勤、办公部分人流复杂状况,做到流线合理、方便快捷。
设计要求提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应当地的建筑文化脉络,并具备一定的地标性。因此,在解决好功能流线的基础,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突出设计建筑造型。建筑外部造型应当有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楼特点,学术部分外部应区别一般教学楼的厚重、呆板的特点,可以采用大空间的大厅作为中心,使得内部宽敞明亮,大面积通透玻璃幕墙,辅以白色材料装饰,让整个建筑体现出轻巧、空灵、飘逸、活泼的特点。
对于酒店部分来说应符合一般酒店的特点,但底层部分设计应与学术交流部分有机统一。通过对标准层的创新设计,使得建筑部分具备一定的地标性。
4.1 活泼的功能分区
室内采用以室内大厅为核心,在满足公共经营区、学术交流区、客房区、行政后勤区、辅助设备区五大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让人无论在室内室外,都能有轻松舒适空间体验。学术交流部分和酒店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两大功能区,两者应当有机联系,而不是互相对立,建筑内部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动静分隔,一面造成噪声污染,影响内部人流的体验。酒店的客房部分应确保有效使用部分的面积,增加阳台和采光面积,在满足内部客人基础的住宿体验的基础上,增加客人的精神享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