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方案四(附件)【字数:5779】
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为了培养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我国对于高校的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当代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期,为了与学习型社会接轨,并加强高校间的学习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它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共建筑,同时面向校园与社会。在城市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高校不断地通过改变和发展来适应社会的要求——完善自身的学科架构,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补充更多适应要求的设施和设备。其中,高校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多,使得学术交流设施的使用者需求不断扩大,重要性越来越强。关键词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综合性,绿色环保,安静舒适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3
5 建筑设计说明 4
5.1 总体规划 4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近现代以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象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杰出人才。他们为自己的国家甚至是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高校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全世界的发展。
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为了培养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我国对于高校的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当代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期,为了与学习型社会接轨,并加强高校间的学习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它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共建筑,同时面向校园与社会。在与城市、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各个高校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发展来追求进步,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的要求,各高校基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首先要完善自身各个学科的教学架构,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质量和数量,这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要补充更提高教学多适应要求的设施和设备,因为时代在进步,教育的硬件条件也应该要跟上,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其中,高校之间各种学术交流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用于学术交流设施的使用者需求不断扩大,重要性越来越强。
2 项目概况
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坐落于某理工大学临城市道路边上。
该建筑的规模约为1.3万平方米,对外营业部分是按照四星级商务酒店标准来设计的,同时建筑配置集客房、餐饮、会务于一体。此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承办校内各种集体活动与教学会议,更重要的是承办各个高校之间的国际学术会议、会务及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以举行教育展览活动。另外,该理工大学周边也有风景旅游区,因此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可以为此提供对外宾馆服务等。
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按要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术报告部分,二是星级宾馆部分。学术报告部分应有独立出入口和前厅,与校内联系密切,同时与星级宾馆应有有机的联系,彼此交通便利。而星级宾馆部分应以交通组织为入点,功能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将星级宾馆部分分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
根据地形分析四周道路情况,充分考虑顾客的来源方向,合理的布置好建筑主入口。宜在酒店入口设置停车场,员工通道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建筑应做到与周围景观协调,在满足规划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同时,营造出优美的外部环境,创造舒适宜人,富有文化内涵的外部空间。并结合主要人流、机动车流布置入口广场。
建筑整体造型紧密结合地形,摒弃了传统的方盒子,通过体块的咬合与穿插,使得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不遮挡景观面,采用了架空的方式,使位于底层的顾客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方便人流的疏散和消防车的通过。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分区和人流分开之后,还应该将空间做的更有趣味性,让人进入建筑,处处充满惊喜。
3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005
《高层建筑防火规范》GB5004595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建筑玻璃采光顶》JG/T23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20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酒店建筑设计与策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佳成编著(系图TU247.3)
4 设计原则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以及外来人员,所以建筑设计方向不仅要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应当有广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无论是功能分区还是布局都要以人为本。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人流量巨大,其主要人流是师生以及前来住宿的顾客,而工作人员和办公人员为次要人流。因此要合理安排人流,避免出现人流交叉。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为一个兼具校园和社会两个功能的公共性建筑, 建筑造型上应当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给人第一眼就有与其他建筑不同的感觉,要与校园中的其他教学楼以及附属建筑有明显的不同,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与布局上,也应该要做到足够的通透与开敞,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们身处建筑中,能够获得一种身心放松和愉快的感受。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应当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官和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所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人性化的设计,还应该要做到:秀于外而慧于中!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总的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在设计时要与现代化与工业化产生联系。当然建筑还是应当以用为主,这是最基本的,同时功能的设计上,应当要要讲究经济与高效,尽量节约成本;空间上要以人为本,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在平面布局上要做到紧凑而且合理,尽量避免多余的空间和过长的流线,这样也能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同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力求做到经济的节约和能源的节省,积极响应绿色建筑的号召;在建筑立面上,不刻意追求装饰的华丽,在造型上要简洁大方,同时也不失美感,不追求无意义的菱角曲线。
目 录
1 引言 1
2 项目概况 1
3 设计依据 2
4 设计原则 3
5 建筑设计说明 4
5.1 总体规划 4
5.2 建筑设计 5
5.3 景观设计7
5.4 结构设计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近现代以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象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杰出人才。他们为自己的国家甚至是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高校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全世界的发展。
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为了培养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我国对于高校的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当代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期,为了与学习型社会接轨,并加强高校间的学习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它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共建筑,同时面向校园与社会。在与城市、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各个高校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发展来追求进步,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的要求,各高校基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首先要完善自身各个学科的教学架构,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质量和数量,这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要补充更提高教学多适应要求的设施和设备,因为时代在进步,教育的硬件条件也应该要跟上,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其中,高校之间各种学术交流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用于学术交流设施的使用者需求不断扩大,重要性越来越强。
2 项目概况
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坐落于某理工大学临城市道路边上。
该建筑的规模约为1.3万平方米,对外营业部分是按照四星级商务酒店标准来设计的,同时建筑配置集客房、餐饮、会务于一体。此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承办校内各种集体活动与教学会议,更重要的是承办各个高校之间的国际学术会议、会务及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以举行教育展览活动。另外,该理工大学周边也有风景旅游区,因此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可以为此提供对外宾馆服务等。
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按要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术报告部分,二是星级宾馆部分。学术报告部分应有独立出入口和前厅,与校内联系密切,同时与星级宾馆应有有机的联系,彼此交通便利。而星级宾馆部分应以交通组织为入点,功能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将星级宾馆部分分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
根据地形分析四周道路情况,充分考虑顾客的来源方向,合理的布置好建筑主入口。宜在酒店入口设置停车场,员工通道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建筑应做到与周围景观协调,在满足规划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同时,营造出优美的外部环境,创造舒适宜人,富有文化内涵的外部空间。并结合主要人流、机动车流布置入口广场。
建筑整体造型紧密结合地形,摒弃了传统的方盒子,通过体块的咬合与穿插,使得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不遮挡景观面,采用了架空的方式,使位于底层的顾客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方便人流的疏散和消防车的通过。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分区和人流分开之后,还应该将空间做的更有趣味性,让人进入建筑,处处充满惊喜。
3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005
《高层建筑防火规范》GB5004595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建筑玻璃采光顶》JG/T23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2014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20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酒店建筑设计与策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佳成编著(系图TU247.3)
4 设计原则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以及外来人员,所以建筑设计方向不仅要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应当有广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无论是功能分区还是布局都要以人为本。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人流量巨大,其主要人流是师生以及前来住宿的顾客,而工作人员和办公人员为次要人流。因此要合理安排人流,避免出现人流交叉。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为一个兼具校园和社会两个功能的公共性建筑, 建筑造型上应当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给人第一眼就有与其他建筑不同的感觉,要与校园中的其他教学楼以及附属建筑有明显的不同,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与布局上,也应该要做到足够的通透与开敞,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们身处建筑中,能够获得一种身心放松和愉快的感受。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应当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官和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所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人性化的设计,还应该要做到:秀于外而慧于中!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总的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在设计时要与现代化与工业化产生联系。当然建筑还是应当以用为主,这是最基本的,同时功能的设计上,应当要要讲究经济与高效,尽量节约成本;空间上要以人为本,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在平面布局上要做到紧凑而且合理,尽量避免多余的空间和过长的流线,这样也能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同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力求做到经济的节约和能源的节省,积极响应绿色建筑的号召;在建筑立面上,不刻意追求装饰的华丽,在造型上要简洁大方,同时也不失美感,不追求无意义的菱角曲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