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行为研究
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更多大学生选择MOOC进行学习。学习者作为MOOC课程的主体,其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交互行为是研究设计MOOC课程的重要依据。本文以中国大学MOOC网中的一门课程“心理学与生活”为个案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课程讨论区的文本内容进行观察和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社会性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课程讨论区有广泛的讨论主题,但主要以课程学习内容为主,大多学习者能熟练使用MOOC平台,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但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社会性交互质量不高的结论,基于上述内容,最终提出提出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质量的建议。关键字MOOC ;慕课;社会性交互; 课程讨论区A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Based on MOOC Discussion AreaStudent major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HAO QianTutor MAO Yi-hong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MOOC to study. A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MOOC course, the social intercourse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OOC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a course named "psychology and lif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OC network is selected for a case stud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are used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content in the discussion area, and building a c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by AHP and P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ussion area has widespread discussion topics, but many topics are about learning content, most learners are proficient in using MOOC platform, learners’ questions put on the discussion area can be solved, but the discussion atmosphere is not active enough, the social intercourse quality is not high by analyzing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nt,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quality in the MOOC course discussion area.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译作“慕课”)也成为当下热门的关键词[1]。自2008年创始以来,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近些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日益增多,广泛涉及各个领域。2012年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MOOC元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依次注册,成为MOOCs的三驾马车[2]。2013年则是中国的MOOC之年,中国大学纷纷加入国际主流平台[3]。MOOC课程的教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MOOC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是评价MOOC课程的重要指标,MOOC课程讨论区作为师生、生生交互的重要场所,则成为评价MOOC 课程社会性交互的重要方面[4]。研究现状MOOC研究现状 国际上与MOOC学习者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关于学习者参与MOOC课程的情况,例如Hill(2013)将 MOOC的学习者分成爽约者、袖手旁观者、临时进入者、被动参与者、主动参与者五类;克洛(Clow)提出“漏斗式”参与模式,意指参与深度越深,参与者越少[5]。很多研究都对学习者参与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直接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这些调查研究为MOOC合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在 MOOC学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申灵灵通过研究分析2008年至2014年关于MOOC研究的文献发现,MOOC研究以述评为主,且主题发散,深度不足[6]。随着MOOC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中国国内MOOC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研究MOOC的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得出我国目前MOOCs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对MOOC的理论研究、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学习行为方面的研究、MOOC研究现状的综述这四个方面。对MOOC的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MOOC的发展历程,MOOC的特征、形式以及MOO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陈肖庚(2013年)指出MOOC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创新性这四大特征[7]。邓宏钟(2013年)则提出了MOOC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获取MOOC证书会存在诚信问题,大规模课程对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课程的评估机制与标准问题,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等等[8]。李亮(2014年)提出我国 MOOC 发展面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费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MOOC的发展需要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力量的介入[9]。MOOC研究现状的综述。郝丹(2013年)在“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一文中提出当前国内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MOOC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的提供平台和技术环境、MOOC中的教与学、MOOC 的质量监控、课程认证和学分认可以及MOOC 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潜力。但是作者指出当前MOOC研究的总体数量较少,MOOC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所不足,欠缺大规模、综合性的研究。作者还预测了未来MOOC研究的热点,比如对MOOC教与学的模式创新的研究、对MOOC中学习的质量、完成率与评价的研究、对MOOC接受度与认证的研究等等[14]。社会性交互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的文本内容进行观察和研究。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本文从讨论区主题、帖子回复数量、发帖时间等方面对MOOC讨论区讨论主题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借鉴王陆博士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对社会性交互层次的划分对该课程讨论区的交互质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该课程讨论区的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讨论区的交互质量。三、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一) MOOC 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数量分析1.讨论区主题统计分析由于标题是对帖子主要内容的总结和梗概,因此笔者将每一个标题作为一个分析单元,一共得到2873个课程讨论区的讨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本研究将“沟通心理学”课程讨论区的讨论主题分为课程学习类、教学管理类、日常交流类和 MOOC 平台使用类等四类,其中课程学习类又具体分为知识点的讨论、作业疑难问题、评价反馈及课程拓展讨论等四个主题教学管理类分为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查询、证书申请等四个主题,通过对2873个讨论区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讨论区主题数量的类目表如表1所示。表1 讨论区主题数量类目表话题类型数量数量及占该类百分比课程学习类知识点的讨论13381940/67%作业疑难问题171评价反馈148课程拓展讨论283教学管理类考试安排30281/8%成绩查询16证书申请85课程安排87MOOC 平台使用类5454/2%日常交流类661281/23%对表1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得到的关于讨论区数量类目表的统计图如图1所示。图1 讨论区主题类目表统计图对图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讨论区的主题中,关于课程学习的讨论占最大的比例(67%),远远超过其他三类所占的比例;而课程学习类和教学管理类是讨论区主题的两个主要部分,充分反映MOOC课程使用者的关注点和使用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两类进行细分,各自分为四目。在课程讨论区这一类中,关于知识点的讨论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三目(69%),而在教学管理这一类中,关于证书申请和课程安排的讨论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以下四点结论。(1)学习者讨论的主题以课程学习类为主 如图1所示,参与“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的学习者讨论的主题大多数还是关于该课程的学习,其比例占到总讨论主题数量的67%,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动机较明显,能够主动地与其他学习者开展有关课程方面的讨论交流。如图1所示,学习者发布有关“课程学习类”的帖子大多是对知识点的讨论,而对于作业疑难问题、评价反馈、课程拓展讨论的帖子总和仅占到总比例的33%,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及时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关于知识点的探讨。比如网友“李震123”于2016年10月7日发表帖子“从众心理导致不自由”,对于学习的课件“情境你并没有那么自由”里的知识点进行了讨论,该帖子收到了23条回复。关于课程拓展讨论的帖子数量为283篇,占全部课程学习类帖子的14%,说明讨论区的学习者们对于知识点的拓展有积极的讨论,例如网友“水纹鱼”于2016年10月7日发表帖子“如何利用第一印象面试成功”,对于课程“社会认知情人眼里出西施”里的知识点进行了发散性的讨论,该帖子收到了15条回复。(2)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如图1所示,有661篇帖子是关于讨论区学习者的日常交流,占总帖子数量的23%,说明也有一部分学习者在学习之余倾向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虽然这类帖子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不大,但却能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持续学习的热情,此类话题大多是关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体会,也包括了其他与MOOC课程内容无关的话题。(3)仍有部分学习者关注教育管理类主题 教育管理类主题的帖子有218篇,其比例占8%。此类帖子是关于学习者对于教学中的考试安排、成绩查询、课程安排、证书申请这些问题。其中,证书申请与课程安排的比例分别占总比例的39%与40%,说明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关心课程的安排进度,这也反映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了最终获得MOOC证书。 (4)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关于MOOC平台的使用的帖子仅占总帖子数目总比例的2%,说明大部分的学习者能够比较顺利、熟练的使用MOOC平台,仅有少部分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学习者对于MOOC平台使用有困难的大多表现为无法查看课件、提交不了单元测试、视频无法播放、网速慢和手机端操作不便等等。在使用MOOC平台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课程的情绪,不利于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和进行学习交流。分析其原因,一是MOOC学习者对于平台的操作不够熟练,二是MOOC平台的技术支持目前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善。并且笔者经分析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学习者发的帖子大多数没有能够得到回复,学习者平台使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分析本文关于MOOC课程平台讨论区发布的帖子进行收集和整理,一共得到了2873篇帖子,有些帖子得到了回复,比如在课程学习类和教学管理类发布的帖子;部分帖子没有能够得到回复,比如部分关于MOOC平台使用有困难的帖子。笔者经分析整理,得到了帖子回复数量的统计表如表2所示。表2 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回复人数帖子数量百分比50人及以上30.11%10至49人29010.22%1至9人202471.34%0人55619.60%将表2的内容整理成统计图如图2所示。图2 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图对图2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3个结论 (1)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由图2可知,80.40%的帖子能够得到其他的课程学习者的回复,没有得到回复的帖子的比例占帖子总数的19.06%。说明大部分的学习者在课程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通过对讨论区帖子的主题分析可知,其中询问考试安排、课程安排、成绩查询以及证书申请的帖子数达218篇,占总帖子数量的8%,而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在课程主页的公告、评分标准、测验与作业、考试板块中均有详细说明。因此,这说明仍有部分课程学习者不熟悉课程主页的相关功能,没有认真阅读相关帖子的说明,从而导致大量重复帖的出现。 (2)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MOOC平台讨论区的帖子总数为2873篇,而报名参与本课程学习的人数有51053人次,若假设每个学习者发一篇帖子,则也仅有5.6%的学习者主动发帖参与课程讨论,这也充分说明绝大多数的MOOC 课程学习者很少会主动参与课程讨论,只有极少数的学习者扮演活跃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主动就某一课程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对于MOOC课程的建设与反馈有较大的贡献。讨论区讨论气氛还不够活跃由图2可知,帖子回复数量在10人及以上的只占10.33%,其中回复数量在50人以上的帖子仅有3篇,大部分帖子的回复数量少于10人。这说明讨论区讨论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回复数量最多的三篇帖子“如何共情”“我们可以脱离网络吗?”“学习笔记”都是关于课程学习类的主题,其回复数量分别为70、54和53,这在51053人次的课程学习者中仅占0.3%,这充分说明学习者对于课程学习的讨论不够活跃,我们需在提高学习者课程讨论参与度上做出努力。帖子发布时间分析本次MOOC课程的时间跨度为2016年9月9日-2016年10月28日,为期五周;笔者对关于MOOC课程讨论区的帖子发布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的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如图3所示。图 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 对图3进行分析可知,MOOC课程学习者在讨论区发帖讨论的时间集中在9月份与10月份,即课程开展期间,这显示出大部分MOOC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参加课程讨论。在2016年11月份,该课程虽然已经结课,但是关于该课程的相关讨论仍然没有停止,并且在12月份,2017年1月份仍有帖子发布以及收到回复,这说明MOOC课程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行为在课程结束后仍在延续。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交互层次的划分经上述对图1的分析可知,在MOOC课程讨论区中的帖子绝大多数归于课程学习类,而在课程学习类中,绝大多数的帖子属于对知识点的讨论,因此本节以“课程学习类”中的“知识点讨论”为研究对象,对课程讨论区中的主题讨论的交互层级进行研究。该讨论区的帖子包含四个主要因素有发起者提问、有反应与回答、有发起者的反馈、有对问题的延伸拓展。笔者参考王陆博士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互动深度的阐述,把MOOC课程讨论区主题讨论的社会性交互分为如表3所示的四个层次,对“课程学习类”主题中的“知识点讨论”共1338个主题进行定性分析,将每个主题讨论的层次进行评级,并且统计每个级别的主题数量,所占比例。表3 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层次具体描述数量比例0级只有提问而没有任何人做出反应或回答。25218.83%1级对于某一问题的交流,只有参与讨论者的回答而没有提问者的反馈。74055.31%2级参与讨论的双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有问有答,而且还有发起者的再反馈,但讨论仅限于问题本身。23617.64%3级参与讨论的双方或多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有问有答有反馈,而且还能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讨论上。1108.22% 对表3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表3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图4 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统计结果有252个主题属于0级,这些帖子只有提问而没有任何人做出反应或回答。此类主题共有252个,占总主题数量的18.83%,说明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比分析这类主题的讨论内容后,笔者发现这类帖子的内容大多数是陈述性的,不能引起其他参与者的共鸣和反思,有的主题意思不够明确,不能让其他学习者明白其问题的含义。另外,发布这类主题的学习者基本上都是新加入该课程的,对其他成员发布的帖子几乎没有关注或是还没来得及关注,导致有重复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在之前的帖子上已得到解答。 1级交互层次是课程学习者对于某一问题的交流,只有参与讨论者的回答而没有提问者的反馈。发帖者对某个观察结果或者某个观点进行描述,其他参与者对发帖者的观点表示认同或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发帖者并没有对参与者进行回复,双方无交流。例如学习者“晴有度”在2006年9月21日发布帖子“如何解决网络社交造成的孤独感”,该帖子共有7位学习者回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发帖者并没有反馈其他回复者的回答。1级层次的主题有740个,约占总讨论主题的一半,说明近一半的课程讨论者仅仅是发布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和其它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3级交互层次要求 参与讨论的双方或多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有问有答有反馈,而且还能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讨论上。相较于第2层次社会性交互阶段,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阶段,课程讨论组之间的交互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开始注重对观点、概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学习者们对问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层次的主题仅有110个,占总主题数的8.22%。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表3的统计内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层次进行打分评价,再结合每个层次帖子所占的比重,建立该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该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质量做一个定量的分析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对诸多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变量的主要成分的一种方法,最终得到对最终结果有关键影响的主要变量[21]。现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个层次进行定量评价Step.1 原始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的指标变量有四个有发起者提问、有反应与回答、有发起者的反馈、有对问题的延伸拓展,分别为、 、和,每个指标变量应该有其相应的权重,分别为、、和。涉及到不易定性测量的因素,凭借主观感受来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可靠的,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中计算含主观因素较多的变量之间相对权重的相对尺度法,建立4个变量的正互反矩阵,再用特征根法求得矩阵的权向量,再用归一化法得到最终每个变量的权重。先要比较两个变量和之间的相对权重,建立4个变量之间相对权重的正互反矩阵。两个变量和进行对比时的相对权重可以按1-9尺度表给出,1-9尺度表将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分为9个等级,可以定量表示两个含主观因素较大的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即主观变量的相对权重定量分析和计算的一种方法,具体如表4所示。表4 1-9尺度表尺度含义1与影响相同3比的影响稍强5比的影响稍7比的影响明显强9比的影响绝对强2,4,6,8比的影响在两相邻等级之间1,1/2,,1/9比的影响为上面的互反数根据表4建立的四个变量的正互反矩阵如下矩阵的权向量为,即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对象有4个,分别为4个层次,得到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如表4所示。表5 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 评价指标评价对象0层0.840001层0.840.060.070.032层0.840.060.070.033层0.840.060.070.03第个评价对象的第个指标取值为,将其标准化如下式中;,为第个指标的样本均值;,为第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得到标准化指标变量如下Step.2 计算相关矩阵 是第个指标和第个指标的相关系数。Step.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其中。由于要对4个层次进行打分,故而需要取4个主成分,由特征向量组成4个主成分的新的指标变量,第个主成分的指标变量为Step.4 选择4个主成分,计算综合评价值计算特征值的信息贡献率和累积信息贡献率。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为到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根据上述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得到的4个评价对象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如表5所示。表6 主成分分析结果序号特征根贡献率累积贡献率3层6.848468.484968.48492层2.225022.502890.98771层0.80008.00098.98770层0.101231.0123100表6中4个评价指标各自的贡献率即为每个层次的权重,得到关于4个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将图4中4个主成分的各自占总数量的比重带入上述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关于课程讨论区交互性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为显然的数值越大,说明交互性质量越高。其他讨论区的交互性质量也可用本模型进行评价,得到关于交互性质量的定量综合评价结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课程讨论者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回复,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参与者的主题交互不够深入,MOOC平台课程讨论区的社会交互性质量有待加强。总结与建议通过对MOOC课程“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帖子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该课程讨论区有广泛的讨论主题,但主要以课程学习内容为主;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学习者之间日常情感交流也占一部分比例; 也有一部分学习者关注教学管理类主题,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大部分的学习者能顺利、熟练的使用MOOC平台;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但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讨论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习者不仅在课程开展期间进行讨论交流,在课程结束后也有社会性交互行为;大部分课程讨论参与者的社会性交互不够深入,MOOC平台课程讨论区的社会交互性质量有待加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和完善讨论区社会性交互的现状与质量(1)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提高学习者课程学习积极性由于MOOC平台是一种开放式的在线网络课程,它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参与同一MOOC课程的用户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学习者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网上论坛进行。而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习者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喜欢与同伴互动交流,不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讨论,这说明学习者对互动性差的MOOC平台认可程度较低。为了更好地进行讨论区交流,可以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学习者在MOOC课程讨论区的提问和回答都提高了课程的参与度,而用户参与度的提高对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也有积极作用。完善讨论区帖子管理机制,提高帖子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讨论区帖子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对于考试安排、证书发放等问题在课程主页或讨论区置顶帖中有详细说明,仍有部分课程学习者没有认真阅读相关帖子的说明,造成大量重复帖的出现,而重复贴导致其他学习者查看、搜索精华帖时浪费较多时间,不利于提高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的质量,也不利于课程论坛的长远发展。因此,平台建设者应该置顶讨论区发帖规则,要求发帖者严格按照发帖制度发布帖子,增加帖子审核功能,并且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于违反规则的发帖者给予一定惩罚,从而提高帖子总体质量。致谢参考文献[1] Delgado,J.O.,Grima,A.Z.. Innovation at universities: A fuzzy-set approach for MOOC-intens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4):1325-1328.[2] 刘杨,黄振中,张羽.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3] Ulrich,C., Nedelcu,A. MOOCs in Our University: Hopes and Worrie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80(5): 1541-1547.[4] 曹传东,赵华新. 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6(3):39-44.[5] 何春,王志军,吕啸.我国大学生MOOCs学习体验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49.[6] 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17-26.[7]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8]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5-7.[9] 李亮. 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5):65-72.[10] 张鸷远. “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12] 蒋卓轩,张岩,李晓明.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3):614-628.[13] 李曼丽,徐舜平,孙梦嫽.MOOC学习者课程学习行为分析——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2):63-69.[14]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15] 张政梅. 基于Blog 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社会交互环境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6] 姚芳芳.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7] 陈丽,仝艳蕊. 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和方法[J]. 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18] 戴心来,王丽红,崔春阳. 基于学习分析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性交互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9-64.[19] 张喜艳,王美月. 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人的社会性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6(7):63-68.[20] 谢莹. 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交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21] 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第八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13-21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2
一、研究现状2
(一)MOOC研究现状 2
(二)社会性交互 3
二、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方法 3
三、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 3
(一)MOOC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数量分析4
1.讨论区主题统计分析4
(1)学习者讨论的主题以课程学习类为主4
(2)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5
(3)仍有部分学习者关注教育管理类主题5
(4) 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5
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分析5
(1)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5
(2)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6
(3)讨论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6
3.帖子发布时间分析6
(二)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 6
1. 交互层次的划分 7
2. 课程讨论区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9
四、总结与建议12
(1)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提高学习者课程学习积极性 12
(3)完善讨论区帖子管理机制,提高帖子质量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图1讨论区主题类目表统计图5
图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图6
图3 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7
图4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统计结果8
表1讨论区主题数量类目表4
表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6
表3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8
表4 19尺度表10
表5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 10
表6 主成分分析结果 12
基于 MOOC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行为研究
引言
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by AHP and P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ussion area has widespread discussion topics, but many topics are about learning content, most learners are proficient in using MOOC platform, learners’ questions put on the discussion area can be solved, but the discussion atmosphere is not active enough, the social intercourse quality is not high by analyzing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nt,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quality in the MOOC course discussion area.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译作“慕课”)也成为当下热门的关键词[1]。自2008年创始以来,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近些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日益增多,广泛涉及各个领域。2012年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MOOC元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依次注册,成为MOOCs的三驾马车[2]。2013年则是中国的MOOC之年,中国大学纷纷加入国际主流平台[3]。MOOC课程的教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MOOC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是评价MOOC课程的重要指标,MOOC课程讨论区作为师生、生生交互的重要场所,则成为评价MOOC 课程社会性交互的重要方面[4]。研究现状MOOC研究现状 国际上与MOOC学习者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关于学习者参与MOOC课程的情况,例如Hill(2013)将 MOOC的学习者分成爽约者、袖手旁观者、临时进入者、被动参与者、主动参与者五类;克洛(Clow)提出“漏斗式”参与模式,意指参与深度越深,参与者越少[5]。很多研究都对学习者参与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直接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这些调查研究为MOOC合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在 MOOC学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申灵灵通过研究分析2008年至2014年关于MOOC研究的文献发现,MOOC研究以述评为主,且主题发散,深度不足[6]。随着MOOC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中国国内MOOC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研究MOOC的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得出我国目前MOOCs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对MOOC的理论研究、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学习行为方面的研究、MOOC研究现状的综述这四个方面。对MOOC的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MOOC的发展历程,MOOC的特征、形式以及MOO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陈肖庚(2013年)指出MOOC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创新性这四大特征[7]。邓宏钟(2013年)则提出了MOOC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获取MOOC证书会存在诚信问题,大规模课程对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课程的评估机制与标准问题,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等等[8]。李亮(2014年)提出我国 MOOC 发展面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费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MOOC的发展需要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力量的介入[9]。MOOC研究现状的综述。郝丹(2013年)在“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一文中提出当前国内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MOOC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的提供平台和技术环境、MOOC中的教与学、MOOC 的质量监控、课程认证和学分认可以及MOOC 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潜力。但是作者指出当前MOOC研究的总体数量较少,MOOC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所不足,欠缺大规模、综合性的研究。作者还预测了未来MOOC研究的热点,比如对MOOC教与学的模式创新的研究、对MOOC中学习的质量、完成率与评价的研究、对MOOC接受度与认证的研究等等[14]。社会性交互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的文本内容进行观察和研究。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本文从讨论区主题、帖子回复数量、发帖时间等方面对MOOC讨论区讨论主题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借鉴王陆博士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对社会性交互层次的划分对该课程讨论区的交互质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该课程讨论区的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讨论区的交互质量。三、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一) MOOC 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数量分析1.讨论区主题统计分析由于标题是对帖子主要内容的总结和梗概,因此笔者将每一个标题作为一个分析单元,一共得到2873个课程讨论区的讨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本研究将“沟通心理学”课程讨论区的讨论主题分为课程学习类、教学管理类、日常交流类和 MOOC 平台使用类等四类,其中课程学习类又具体分为知识点的讨论、作业疑难问题、评价反馈及课程拓展讨论等四个主题教学管理类分为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查询、证书申请等四个主题,通过对2873个讨论区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讨论区主题数量的类目表如表1所示。表1 讨论区主题数量类目表话题类型数量数量及占该类百分比课程学习类知识点的讨论13381940/67%作业疑难问题171评价反馈148课程拓展讨论283教学管理类考试安排30281/8%成绩查询16证书申请85课程安排87MOOC 平台使用类5454/2%日常交流类661281/23%对表1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得到的关于讨论区数量类目表的统计图如图1所示。图1 讨论区主题类目表统计图对图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讨论区的主题中,关于课程学习的讨论占最大的比例(67%),远远超过其他三类所占的比例;而课程学习类和教学管理类是讨论区主题的两个主要部分,充分反映MOOC课程使用者的关注点和使用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两类进行细分,各自分为四目。在课程讨论区这一类中,关于知识点的讨论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三目(69%),而在教学管理这一类中,关于证书申请和课程安排的讨论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以下四点结论。(1)学习者讨论的主题以课程学习类为主 如图1所示,参与“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的学习者讨论的主题大多数还是关于该课程的学习,其比例占到总讨论主题数量的67%,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动机较明显,能够主动地与其他学习者开展有关课程方面的讨论交流。如图1所示,学习者发布有关“课程学习类”的帖子大多是对知识点的讨论,而对于作业疑难问题、评价反馈、课程拓展讨论的帖子总和仅占到总比例的33%,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及时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关于知识点的探讨。比如网友“李震123”于2016年10月7日发表帖子“从众心理导致不自由”,对于学习的课件“情境你并没有那么自由”里的知识点进行了讨论,该帖子收到了23条回复。关于课程拓展讨论的帖子数量为283篇,占全部课程学习类帖子的14%,说明讨论区的学习者们对于知识点的拓展有积极的讨论,例如网友“水纹鱼”于2016年10月7日发表帖子“如何利用第一印象面试成功”,对于课程“社会认知情人眼里出西施”里的知识点进行了发散性的讨论,该帖子收到了15条回复。(2)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如图1所示,有661篇帖子是关于讨论区学习者的日常交流,占总帖子数量的23%,说明也有一部分学习者在学习之余倾向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虽然这类帖子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不大,但却能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持续学习的热情,此类话题大多是关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体会,也包括了其他与MOOC课程内容无关的话题。(3)仍有部分学习者关注教育管理类主题 教育管理类主题的帖子有218篇,其比例占8%。此类帖子是关于学习者对于教学中的考试安排、成绩查询、课程安排、证书申请这些问题。其中,证书申请与课程安排的比例分别占总比例的39%与40%,说明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关心课程的安排进度,这也反映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了最终获得MOOC证书。 (4)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关于MOOC平台的使用的帖子仅占总帖子数目总比例的2%,说明大部分的学习者能够比较顺利、熟练的使用MOOC平台,仅有少部分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学习者对于MOOC平台使用有困难的大多表现为无法查看课件、提交不了单元测试、视频无法播放、网速慢和手机端操作不便等等。在使用MOOC平台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课程的情绪,不利于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和进行学习交流。分析其原因,一是MOOC学习者对于平台的操作不够熟练,二是MOOC平台的技术支持目前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善。并且笔者经分析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学习者发的帖子大多数没有能够得到回复,学习者平台使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分析本文关于MOOC课程平台讨论区发布的帖子进行收集和整理,一共得到了2873篇帖子,有些帖子得到了回复,比如在课程学习类和教学管理类发布的帖子;部分帖子没有能够得到回复,比如部分关于MOOC平台使用有困难的帖子。笔者经分析整理,得到了帖子回复数量的统计表如表2所示。表2 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回复人数帖子数量百分比50人及以上30.11%10至49人29010.22%1至9人202471.34%0人55619.60%将表2的内容整理成统计图如图2所示。图2 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图对图2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3个结论 (1)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由图2可知,80.40%的帖子能够得到其他的课程学习者的回复,没有得到回复的帖子的比例占帖子总数的19.06%。说明大部分的学习者在课程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通过对讨论区帖子的主题分析可知,其中询问考试安排、课程安排、成绩查询以及证书申请的帖子数达218篇,占总帖子数量的8%,而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在课程主页的公告、评分标准、测验与作业、考试板块中均有详细说明。因此,这说明仍有部分课程学习者不熟悉课程主页的相关功能,没有认真阅读相关帖子的说明,从而导致大量重复帖的出现。 (2)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MOOC平台讨论区的帖子总数为2873篇,而报名参与本课程学习的人数有51053人次,若假设每个学习者发一篇帖子,则也仅有5.6%的学习者主动发帖参与课程讨论,这也充分说明绝大多数的MOOC 课程学习者很少会主动参与课程讨论,只有极少数的学习者扮演活跃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主动就某一课程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对于MOOC课程的建设与反馈有较大的贡献。讨论区讨论气氛还不够活跃由图2可知,帖子回复数量在10人及以上的只占10.33%,其中回复数量在50人以上的帖子仅有3篇,大部分帖子的回复数量少于10人。这说明讨论区讨论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回复数量最多的三篇帖子“如何共情”“我们可以脱离网络吗?”“学习笔记”都是关于课程学习类的主题,其回复数量分别为70、54和53,这在51053人次的课程学习者中仅占0.3%,这充分说明学习者对于课程学习的讨论不够活跃,我们需在提高学习者课程讨论参与度上做出努力。帖子发布时间分析本次MOOC课程的时间跨度为2016年9月9日-2016年10月28日,为期五周;笔者对关于MOOC课程讨论区的帖子发布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的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如图3所示。图 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 对图3进行分析可知,MOOC课程学习者在讨论区发帖讨论的时间集中在9月份与10月份,即课程开展期间,这显示出大部分MOOC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参加课程讨论。在2016年11月份,该课程虽然已经结课,但是关于该课程的相关讨论仍然没有停止,并且在12月份,2017年1月份仍有帖子发布以及收到回复,这说明MOOC课程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行为在课程结束后仍在延续。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交互层次的划分经上述对图1的分析可知,在MOOC课程讨论区中的帖子绝大多数归于课程学习类,而在课程学习类中,绝大多数的帖子属于对知识点的讨论,因此本节以“课程学习类”中的“知识点讨论”为研究对象,对课程讨论区中的主题讨论的交互层级进行研究。该讨论区的帖子包含四个主要因素有发起者提问、有反应与回答、有发起者的反馈、有对问题的延伸拓展。笔者参考王陆博士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互动深度的阐述,把MOOC课程讨论区主题讨论的社会性交互分为如表3所示的四个层次,对“课程学习类”主题中的“知识点讨论”共1338个主题进行定性分析,将每个主题讨论的层次进行评级,并且统计每个级别的主题数量,所占比例。表3 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层次具体描述数量比例0级只有提问而没有任何人做出反应或回答。25218.83%1级对于某一问题的交流,只有参与讨论者的回答而没有提问者的反馈。74055.31%2级参与讨论的双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有问有答,而且还有发起者的再反馈,但讨论仅限于问题本身。23617.64%3级参与讨论的双方或多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有问有答有反馈,而且还能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讨论上。1108.22% 对表3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表3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图4 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统计结果有252个主题属于0级,这些帖子只有提问而没有任何人做出反应或回答。此类主题共有252个,占总主题数量的18.83%,说明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比分析这类主题的讨论内容后,笔者发现这类帖子的内容大多数是陈述性的,不能引起其他参与者的共鸣和反思,有的主题意思不够明确,不能让其他学习者明白其问题的含义。另外,发布这类主题的学习者基本上都是新加入该课程的,对其他成员发布的帖子几乎没有关注或是还没来得及关注,导致有重复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在之前的帖子上已得到解答。 1级交互层次是课程学习者对于某一问题的交流,只有参与讨论者的回答而没有提问者的反馈。发帖者对某个观察结果或者某个观点进行描述,其他参与者对发帖者的观点表示认同或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发帖者并没有对参与者进行回复,双方无交流。例如学习者“晴有度”在2006年9月21日发布帖子“如何解决网络社交造成的孤独感”,该帖子共有7位学习者回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发帖者并没有反馈其他回复者的回答。1级层次的主题有740个,约占总讨论主题的一半,说明近一半的课程讨论者仅仅是发布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和其它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3级交互层次要求 参与讨论的双方或多方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交流不仅有问有答有反馈,而且还能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讨论上。相较于第2层次社会性交互阶段,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阶段,课程讨论组之间的交互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开始注重对观点、概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学习者们对问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层次的主题仅有110个,占总主题数的8.22%。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表3的统计内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层次进行打分评价,再结合每个层次帖子所占的比重,建立该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该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质量做一个定量的分析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对诸多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变量的主要成分的一种方法,最终得到对最终结果有关键影响的主要变量[21]。现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个层次进行定量评价Step.1 原始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的指标变量有四个有发起者提问、有反应与回答、有发起者的反馈、有对问题的延伸拓展,分别为、 、和,每个指标变量应该有其相应的权重,分别为、、和。涉及到不易定性测量的因素,凭借主观感受来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可靠的,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中计算含主观因素较多的变量之间相对权重的相对尺度法,建立4个变量的正互反矩阵,再用特征根法求得矩阵的权向量,再用归一化法得到最终每个变量的权重。先要比较两个变量和之间的相对权重,建立4个变量之间相对权重的正互反矩阵。两个变量和进行对比时的相对权重可以按1-9尺度表给出,1-9尺度表将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分为9个等级,可以定量表示两个含主观因素较大的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即主观变量的相对权重定量分析和计算的一种方法,具体如表4所示。表4 1-9尺度表尺度含义1与影响相同3比的影响稍强5比的影响稍7比的影响明显强9比的影响绝对强2,4,6,8比的影响在两相邻等级之间1,1/2,,1/9比的影响为上面的互反数根据表4建立的四个变量的正互反矩阵如下矩阵的权向量为,即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对象有4个,分别为4个层次,得到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如表4所示。表5 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 评价指标评价对象0层0.840001层0.840.060.070.032层0.840.060.070.033层0.840.060.070.03第个评价对象的第个指标取值为,将其标准化如下式中;,为第个指标的样本均值;,为第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得到标准化指标变量如下Step.2 计算相关矩阵 是第个指标和第个指标的相关系数。Step.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其中。由于要对4个层次进行打分,故而需要取4个主成分,由特征向量组成4个主成分的新的指标变量,第个主成分的指标变量为Step.4 选择4个主成分,计算综合评价值计算特征值的信息贡献率和累积信息贡献率。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为到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根据上述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得到的4个评价对象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如表5所示。表6 主成分分析结果序号特征根贡献率累积贡献率3层6.848468.484968.48492层2.225022.502890.98771层0.80008.00098.98770层0.101231.0123100表6中4个评价指标各自的贡献率即为每个层次的权重,得到关于4个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将图4中4个主成分的各自占总数量的比重带入上述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关于课程讨论区交互性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为显然的数值越大,说明交互性质量越高。其他讨论区的交互性质量也可用本模型进行评价,得到关于交互性质量的定量综合评价结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课程讨论者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回复,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参与者的主题交互不够深入,MOOC平台课程讨论区的社会交互性质量有待加强。总结与建议通过对MOOC课程“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讨论区帖子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该课程讨论区有广泛的讨论主题,但主要以课程学习内容为主;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学习者之间日常情感交流也占一部分比例; 也有一部分学习者关注教学管理类主题,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大部分的学习者能顺利、熟练的使用MOOC平台;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但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讨论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习者不仅在课程开展期间进行讨论交流,在课程结束后也有社会性交互行为;大部分课程讨论参与者的社会性交互不够深入,MOOC平台课程讨论区的社会交互性质量有待加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和完善讨论区社会性交互的现状与质量(1)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提高学习者课程学习积极性由于MOOC平台是一种开放式的在线网络课程,它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参与同一MOOC课程的用户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学习者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网上论坛进行。而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习者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喜欢与同伴互动交流,不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讨论,这说明学习者对互动性差的MOOC平台认可程度较低。为了更好地进行讨论区交流,可以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学习者在MOOC课程讨论区的提问和回答都提高了课程的参与度,而用户参与度的提高对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也有积极作用。完善讨论区帖子管理机制,提高帖子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讨论区帖子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对于考试安排、证书发放等问题在课程主页或讨论区置顶帖中有详细说明,仍有部分课程学习者没有认真阅读相关帖子的说明,造成大量重复帖的出现,而重复贴导致其他学习者查看、搜索精华帖时浪费较多时间,不利于提高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的质量,也不利于课程论坛的长远发展。因此,平台建设者应该置顶讨论区发帖规则,要求发帖者严格按照发帖制度发布帖子,增加帖子审核功能,并且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于违反规则的发帖者给予一定惩罚,从而提高帖子总体质量。致谢参考文献[1] Delgado,J.O.,Grima,A.Z.. Innovation at universities: A fuzzy-set approach for MOOC-intens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4):1325-1328.[2] 刘杨,黄振中,张羽.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3] Ulrich,C., Nedelcu,A. MOOCs in Our University: Hopes and Worrie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80(5): 1541-1547.[4] 曹传东,赵华新. 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6(3):39-44.[5] 何春,王志军,吕啸.我国大学生MOOCs学习体验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49.[6] 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17-26.[7]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8]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5-7.[9] 李亮. 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5):65-72.[10] 张鸷远. “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12] 蒋卓轩,张岩,李晓明.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3):614-628.[13] 李曼丽,徐舜平,孙梦嫽.MOOC学习者课程学习行为分析——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2):63-69.[14]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15] 张政梅. 基于Blog 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社会交互环境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6] 姚芳芳.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7] 陈丽,仝艳蕊. 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和方法[J]. 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18] 戴心来,王丽红,崔春阳. 基于学习分析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性交互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9-64.[19] 张喜艳,王美月. MOOC社会性交互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人的社会性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6(7):63-68.[20] 谢莹. 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交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21] 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第八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13-21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2
一、研究现状2
(一)MOOC研究现状 2
(二)社会性交互 3
二、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方法 3
三、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 3
(一)MOOC课程讨论区社会性交互数量分析4
1.讨论区主题统计分析4
(1)学习者讨论的主题以课程学习类为主4
(2)日常交流类主题也受到学习者的关注5
(3)仍有部分学习者关注教育管理类主题5
(4) MOOC平台的使用有困难的学习者较少5
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分析5
(1)学习者在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5
(2)主动发帖的学习者人数较少6
(3)讨论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6
3.帖子发布时间分析6
(二)课程讨论区中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 6
1. 交互层次的划分 7
2. 课程讨论区主题讨论的交互层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9
四、总结与建议12
(1)增加讨论区问答活动,提高学习者课程学习积极性 12
(3)完善讨论区帖子管理机制,提高帖子质量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图1讨论区主题类目表统计图5
图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图6
图3 帖子发布时间统计图7
图4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统计结果8
表1讨论区主题数量类目表4
表2帖子回复数量统计6
表3课程讨论区交互层次8
表4 19尺度表10
表5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 10
表6 主成分分析结果 12
基于 MOOC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行为研究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