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的拼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源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在出行繁忙时段,出租车供不应求。但在其他时段,出租车的空载现象比较严重,严重浪费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资源。如今,智能手机已成为一台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能够处理许多问题。设计并构建基于Android的拼车系统,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本课题是基于安卓的实时拼车系统,主要借助百度地图API,采用C/S架构和SSH模式来开发,分为乘客端、司机端、服务器端三部分。乘客端包括注册登录、实时定位、拼车预约、路线查看、订单确认、订单评论等功能;司机端包括订单查看、订单接取、历史订单功能;服务器端包括用户信息管理、定位、路径规划、智能匹配和费用计算等功能。系统客户端的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用户体验感好;系统总体的可扩展性好、安全性高、反应速度较快。关键词 Android,拼车APP,智能手机,百度地图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3
2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4
2.1 移动定位技术 4
2.2 百度地图API 4
2.3 百度地图API开发流程 5
2.4 地图匹配 8
2.5 Android系统简介 9
2.6 Java技术 9
2.7 系统开发工具 9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10
3.1 市场背景分析 10
3.2 可行性分析 10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11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13
3.5 系统流程分析 14
4 系统概要设计 16
4.1 系统设计原则 16
4.2 系统结构设计 16
4.3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7
4.4 数据库设计 17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19
5.1 乘客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19
5.2 司机功能模块的实现 23
5.3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25
结 论 3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 谢 32
参考文献 3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各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并出台了许多车辆管控政策,然而这远远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拼车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出行方式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节省了出行费用,有效的减轻了城市道路压力。设计并构建基于Android的拼车系统,为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等有关人员构建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效益,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拼车不再只局限于电话预定和网站服务。网络4G时代以后,手机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的数量,并且手机的功能越发强大,能够基本满足人们日常许多场合的需要。其中Android由于它的开源特性在移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Android系统手机价位大众化的优势更加贴近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使得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软件大量增多。因此,传统WEB上的应用出现在手机终端是一个大的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拼车出行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就出台了许多章程制度来对高速公路上的拼车行为进行管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鉴于拼车有益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对拼车均积极的实行推广。在英国,公共车道被允许私人合乘车辆的通行;在韩国,政府免收该国拼车者开车时的拥挤费;在美国,政府特地批准了合乘车辆在HOV车道上行驶的合法性;在德国,拼车管理机构被设立于各大城市[1]。这些改良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拼车行业的发展。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的拼车软件也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Uber,它借助O2O平台,整合冗余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在短短几年内强势崛起。2013年,Uber服务首次进入中国上海,目前Uber可以为全球大约70个城市提供服务[2]。
在国外,为了解决拼车的费用分摊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探索。1983年,R.Fagin和J.H.Williams等人首次提出公平合乘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拼车过程中,出行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3]。在2005年,Moni Naor使用博弈论算法建立了与合乘有关的数学模型,他运用一个公平份额的概念来说明只有Frank.Williams份额才能够满足拼车需求[4]。这些研究为解决拼车费用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针对拼车过程中的匹配问题,许多学者对拼车匹配数学模型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2007年,Abdel等人建造了一个面向发起者的、可移植的手持设备,用于连接拼车系统,最终解决了司机和乘客的匹配问题[1]。在同一年Tao等人对“贪婪算法”和“时空网络模型”不断的研究,在两者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启发式算法,从而节省了出行时间[11]。为了改良特定路径匹配问题中涉及的关键模块,Calvo 等人独自研发了新的拼车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拼车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5]。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拼车行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刚有出租车的时候,这种行为在当时尤其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虽然我国共乘需求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拼车出行管理并不规范,缺乏严格的管控机制,容易被黑车扰乱市场秩序。
在国内,拼车相关的服务非常地多。比如爱拼网将网站、手机、GPS定位整合起来。比如滴滴顺风车,它将老式的乘客和司机流通结构进行改造,形成了乘客与乘客、乘客与司机的多样化沟通渠道[7]。此时具有相同用车需求的乘客就能互相交互信息,同时系统能够整合同类需求来安排具体拼车计划。
然而很多手机APP在更新信息时都是采用定时刷新或是用户手动更新方式,造成了信息的时效性比较差;同时社会上近期发生的滴滴司机事件也暴露了拼车行业严重缺乏安全性,所以在拼车时急需解决信息交流效率低下以及合法性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对于拼车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针对带约束条件的车辆合乘匹配问题,孙新秋采用二索引法来对它的模型进行描述,并对该问题的求解算法进行了详细设计;为了实现最优乘坐路线的目标,他还采用三索引法建造了适合多车辆合乘匹配的数学模型[8]。针对拼车用户所需要的实际功能,丁晓安提出了拼车系统应该由客户端、服务器端、网络通信三大部分组成[7]。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3
2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4
2.1 移动定位技术 4
2.2 百度地图API 4
2.3 百度地图API开发流程 5
2.4 地图匹配 8
2.5 Android系统简介 9
2.6 Java技术 9
2.7 系统开发工具 9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10
3.1 市场背景分析 10
3.2 可行性分析 10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11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13
3.5 系统流程分析 14
4 系统概要设计 16
4.1 系统设计原则 16
4.2 系统结构设计 16
4.3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7
4.4 数据库设计 17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19
5.1 乘客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19
5.2 司机功能模块的实现 23
5.3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25
结 论 3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 谢 32
参考文献 3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各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并出台了许多车辆管控政策,然而这远远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拼车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出行方式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节省了出行费用,有效的减轻了城市道路压力。设计并构建基于Android的拼车系统,为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等有关人员构建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效益,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拼车不再只局限于电话预定和网站服务。网络4G时代以后,手机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的数量,并且手机的功能越发强大,能够基本满足人们日常许多场合的需要。其中Android由于它的开源特性在移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Android系统手机价位大众化的优势更加贴近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使得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软件大量增多。因此,传统WEB上的应用出现在手机终端是一个大的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拼车出行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就出台了许多章程制度来对高速公路上的拼车行为进行管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鉴于拼车有益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对拼车均积极的实行推广。在英国,公共车道被允许私人合乘车辆的通行;在韩国,政府免收该国拼车者开车时的拥挤费;在美国,政府特地批准了合乘车辆在HOV车道上行驶的合法性;在德国,拼车管理机构被设立于各大城市[1]。这些改良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拼车行业的发展。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的拼车软件也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Uber,它借助O2O平台,整合冗余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在短短几年内强势崛起。2013年,Uber服务首次进入中国上海,目前Uber可以为全球大约70个城市提供服务[2]。
在国外,为了解决拼车的费用分摊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探索。1983年,R.Fagin和J.H.Williams等人首次提出公平合乘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拼车过程中,出行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3]。在2005年,Moni Naor使用博弈论算法建立了与合乘有关的数学模型,他运用一个公平份额的概念来说明只有Frank.Williams份额才能够满足拼车需求[4]。这些研究为解决拼车费用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针对拼车过程中的匹配问题,许多学者对拼车匹配数学模型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2007年,Abdel等人建造了一个面向发起者的、可移植的手持设备,用于连接拼车系统,最终解决了司机和乘客的匹配问题[1]。在同一年Tao等人对“贪婪算法”和“时空网络模型”不断的研究,在两者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启发式算法,从而节省了出行时间[11]。为了改良特定路径匹配问题中涉及的关键模块,Calvo 等人独自研发了新的拼车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拼车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5]。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拼车行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刚有出租车的时候,这种行为在当时尤其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虽然我国共乘需求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拼车出行管理并不规范,缺乏严格的管控机制,容易被黑车扰乱市场秩序。
在国内,拼车相关的服务非常地多。比如爱拼网将网站、手机、GPS定位整合起来。比如滴滴顺风车,它将老式的乘客和司机流通结构进行改造,形成了乘客与乘客、乘客与司机的多样化沟通渠道[7]。此时具有相同用车需求的乘客就能互相交互信息,同时系统能够整合同类需求来安排具体拼车计划。
然而很多手机APP在更新信息时都是采用定时刷新或是用户手动更新方式,造成了信息的时效性比较差;同时社会上近期发生的滴滴司机事件也暴露了拼车行业严重缺乏安全性,所以在拼车时急需解决信息交流效率低下以及合法性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对于拼车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针对带约束条件的车辆合乘匹配问题,孙新秋采用二索引法来对它的模型进行描述,并对该问题的求解算法进行了详细设计;为了实现最优乘坐路线的目标,他还采用三索引法建造了适合多车辆合乘匹配的数学模型[8]。针对拼车用户所需要的实际功能,丁晓安提出了拼车系统应该由客户端、服务器端、网络通信三大部分组成[7]。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