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分享强化社交网之研究与评估(源码)

由于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的发展,传统的社交网络正在走向衰落,没有人为了聊天而聊天,没有内容的社交网必将走向灭亡,另一方面特色社交网络将会是今后发展趋势,将对现有的社交网模式和发展有很大改变,如短视频社交、竞技体育社交、小众爱好论坛社交、网络游戏社交以及本文研究的位置社交,这必将改变社交网的状态,使得社交网更紧密的连接人与人。基于位置的社交网,拟采用微信小程序的模式实现开发,基于微信成熟的社交网络,通过定位和带有位置的事件分享,实现加强社交网的功能。系统的开发主要内容包括前端小程序和后端的服务器,前端为用户提供交互UI和功能的接口;后台服务器包括业务服务器,会话服务器和数据库,业务服务器提供和小程序的连接和数据传输功能,实现小程序的业务逻辑,会话服务器提供用户登录鉴权等操作,数据库用于存储数据,实现前端的约束和权限功能。关键词 强化社交网络,位置分享,微信小程序,API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社交网络的发展 1
1.3 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的优势与意义 4
2.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5
2.1 市场可行性 6
2.2 技术可行性 7
2.3 操作可行性 7
3. 系统需求分析 8
3.1 功能需求 8
3.2 性能需求 8
3.3 关键技术 9
4. 微信技术简介 9
4.1 根目录 10
4.2 PAGE文件夹 10
4.3 UTILS文件夹 10
4.4 其他文件夹 10
5. 系统设计 11
5.1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11
5.2 服务器端设计 12
5.3 计算机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16
5.4 系统实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6
6. 系统测试和维护 17
6.1 系统测试 17
6.2 系统维护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绪论
现代社会,每天有大量数据在网络上传输,不能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容易地处理。另外,直到现在地理位置数据也似乎是网络中所缺乏的一个物理层面。因此,研究处理位置数据的领域将会是一项热门领域,在缺乏物理信息的网络中并入物理信息,它很有可能会被青年人接受,然后收获近年来在线社交网络所产生的成果。最终,未来似乎对这个领域寄予厚望。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能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下一个最好的事物吗?时间将会证明。
研究背景
始于1969年的互联网,时至今日,已经快50岁了,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今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昔日那个由电脑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了,得益于近些年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的成熟、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3G/4G/WIFI网络的普及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并使其快速发展。
移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让原本就炙手可热社交网络如虎添翼,新兴的社交网络摆脱了网页端对电脑要求的束缚,不再需要笨重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设备,而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转变[],这对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社交网不在受时间、地点约束,此外这种使用方式还影响了用户,使用户习惯在智能设备上进行所有社交操作,包括聊天,发动态,点赞并转发等,使用户的社交活动可以充斥于任何的碎片时间[1],此外技术的进步使移动端还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定位系统显示用户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的兴起成为现实。因此,现在研究社区开始朝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方向工作,关于这个学科也有非凡的工作成果[]。
社交网络的发展
在现实世界中,社交网络是由实体(即人员,公司等)及其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结构。虚构它“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聚合产生了他的社交网络”。近年来,这种结构已经提供给互联网,成为社交网站的核心。具体而言,网络中的现有社交网络服务重演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替代物理社交网络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个人资料,其中包含年龄,爱好或政治和宗教观点等个人信息。在用户创建配置文件后,她可以与同一社交网络服务中具有配置文件的其他实体连接[2]。
传统社交网络
追溯到社交网络的起源,最早的就是网络社交。从早期的Email到后来拥有系统化回复和留言功能的BBS论坛系统。第一次实现了点对面的交流,让所有人都可以发布话题并参与讨论[]。
后来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出现了,相比他的前辈,即使通信提高了传输速度和并行交流能力,即时通讯的代表有QQ,微信,WhatsApp,telegram等;而博客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并挖掘人们的个体意识,让用户不在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成为舆论的一部分,这点也体现了其心理学理论基础,博客的代表则有CSDN,微博,Twitter,Google+,Facebook等。
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用户在注册时可以填写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这使得其在虚拟网络中的形象也越发真实。社交网的产生,让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交友,当然这也只是社交网络的开端,通过好友列表将用户与好友用户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4]。
尽管直到今天,“互联网”听上去还是一个挺年轻的词,但其实身处其中的网民已经迭代了好几代人了。被归类为互联网世代[2]的95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孩子们,正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重塑着很多观念和概念。
就比如“社交”这个东西,其内在含义就已经在悄悄改变。对于80后或者更老一点的人群来说,“社交”这件事指的是先认识一个人,然后和他/她相熟相知,最后发生一点关系上的碰撞 (谈恋爱或变成事业的伙伴)。但对95后来说,“社交”仅仅只是原本不认识的人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而已。先发生关系,要是投缘才想要去“认识”一下你是谁。
甚至“朋友”的意义也在悄然变轻。据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会跑到KTV去点一首周华健的《朋友》然后几个人抱在一起唱哭了。现在的95后对待朋友的概念是很轻的,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他们都不会有心理负担。
这种观念就像病毒一样,会逐渐从年轻一代开始,慢慢蔓延开,直到他们占据社会主流。比如,今年过年就没人群发短信了,走亲访友也变少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的越来越“轻”。
整个中国互联网,过去火热的“陌生人社交”这个概念都快凉了。曾经一度有数百个APP试图从微信吃剩下的边角料中找点食物,但至今没见到谁有做成什么伟业。
因为在中国做纯社交的软件,绕不开约炮和相亲这两个范围,相比于互联网早起的聊天室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如今这类工具早已没有了矜持和文艺,变得简单粗暴纯粹看钱看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jsjkxyjs/11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