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栓塞剂淀粉微球的制备
淀粉是常见的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它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聚合反应生成,是植物体内贮存的营养成分。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众多的优点受到制药的青睐。由于淀粉具有很多活性羟基的功能,因此便于进经行改性处理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用淀粉为原料制得的淀粉微球是近期医学界新发现的治疗肝癌的新方式。淀粉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癌栓塞剂,对治疗肝癌治疗的效果显著。该微球制作过程较为简单,用市售大豆油和可食性淀粉,采用乳液法制备淀粉微球。采用我们常用的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与Span60进行乳液化,通过NaOH来调节PH值进行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淀粉微球的制备,实验过程中的细节。使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光学显微镜等对实验产物进行表征。并在控制变量法选择最佳制备条件,控制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淀粉溶液浓度、原料配比、淀粉溶液浓度、乳化剂用量、交联剂用量、转速对淀粉微球制备的影响。采用乳液法制取淀粉微球,微球具有较好的药物的适控性。这对以后深入开展淀粉微球的应用研究,提高他在现在药物中的技术价值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关键词 淀粉,栓塞,微球,肝癌栓塞剂,预处理
目 录
1 绪论 2
1.1 研究的背景 2
1.2 常见肝癌栓塞剂的种类 2
1.2.1 碘油 3
1.2.2无水乙醇 3
1.3.3聚乙烯醇 3
1.2.4明胶海绵 4
1.2.5 放射性微球 4
1.3淀粉微球的优越性 5
1.4淀粉微球的制备方法 5
1.4.1物理法 5
1.4.2化学法 6
1.4.3 酶解法 6
1.4.4乳液法 6
1.5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 7
2.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7
2.2实验方法 8
2.3 实验表征 8
3实验分析与讨论 9
3.1预实验期准备 9
3.2 影响因素 10
3.3制备指定粒径微球 13
3.4后期处理 15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的背景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都有约39.2万人死于肝癌,死亡人数接近世界的半数,严峻复杂的形势给我们的社会和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走向世界。在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下,使得我国肝癌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新的机遇。当今社会常规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等;放射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对肝癌肿瘤治疗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栓塞治疗是目前医学上治疗肝癌的一种新方式,就是通过微创手术或经导管将栓塞剂注到肝癌肿瘤的病灶区,使血脉闭塞。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小、效果显著是很多患者的福音。其疗效不错得到很多肝癌患者的认可。人体的肝脏是一个双供血的器官,每天维持人体活动20%25%的血液来自肝动脉。肝癌患者通过栓塞治疗,阻断肿瘤供血血管,从而使肿瘤失去营养来源,癌肿瘤慢慢就会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肝癌栓塞治疗的主要机理。因此,栓塞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栓塞剂的药效。好的栓塞剂治疗拥有既阻断供血,又能对癌细胞产生持久杀伤。但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年老体质弱、恶液质患者,栓塞治疗时应慎重考虑。当然栓塞治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只是副作用小一点而已。总的来说,大部分肝癌患者都适合栓塞治疗。栓塞治疗使肝癌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减少了肿痛的传播、复发和转移。此外,栓塞治疗会降低人体内的白细胞,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癌细胞在人体内的增生能力就会减弱[1]。从而有效的控制了癌细胞的扩大和增殖,达到控制肝癌患者的病情。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通过科研人员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栓塞治疗肝癌的效果值得肯定。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癌栓塞剂种类繁多,淀粉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栓塞剂,与其他肝癌栓塞剂相比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淀粉微球不仅具有单纯的栓塞血管功能,其微球本身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很好的药物递送能力。
1.2 常用肝癌栓塞剂的种类
1.2.1 碘油
碘油又称碘化油,是目前治疗肝癌较为广泛的栓塞剂,它是由碘的结合物与植物油合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经过注射之后到达肝组织,可以在体内存数月之久,但在正常的肝组织内数天即可消失。碘化油在治疗肝癌肿瘤时,有较好的选择性[2]。人体的肝脏是过滤血液的重要组织,由于大块肿瘤会产生虹吸现象;当患者患有肝癌肿瘤后,他的肝脏附近的血管就会缺乏弹力,就会发生一些比较常见的扭曲,导致碘油不可以正常的通过人体新陈代谢出来。同时,肝癌组织细胞通过释放具有渗透功能的因子,这些因子具有增强的功能,使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大大增加,这样碘油就会通过人的毛细组织渗透进入人的毛细血管,随着癌细胞不断的侵蚀肝脏,肝脏的免疫系统会慢慢减弱,缺乏能够清理的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肝癌肿瘤的病灶逐渐坏死形成死腔,体内的吞噬细胞基本无法将这些死腔清除。碘化油具有很强的活性,不会轻易的降解与失去本身的活性,随着癌细胞的病变,碘化油更不会失去自身的特异性作为药物载体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碘油治疗肝癌存在明显的不足;有些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后血管会发生堵塞,导致下次操作困难。整个栓塞的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尤其是进入肝动脉。通过碘化油栓塞治疗可能会损坏正常的肝组织,少部分的患者甚至出现肝机能不全现象[3]。
1.2.2 无水乙醇
无水乙醇又称无水酒精,是医疗上经常使用的血管栓塞剂和硬化剂。无水乙醇到达人体后,由于人体内含有大量蛋白质,遇到乙醇会产生沉淀,导致血管内白细胞受损,血液就会凝集;血管表面遇到无水乙醇后,细胞就会收缩,使血管表面粗糙;由于血液是流动的,无水乙醇进入后,会改变其流体性质,使血管内的血浆和水分离;无水乙醇能够进入组织间隙,穿过细胞,从而使人体的组织细胞变性。由于酒精可以使肝癌组织细胞脱水死亡,将血管栓塞起来,具有无水和灭菌的特点。从而引起肝癌组织蛋白凝固起来,使得血管内形成血栓,产生闭塞作用。由于效果显著,已经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其疗效完全不逊色于手术切除。但用无水乙醇进行栓塞治疗并不是适合所有患者。由于部分患者对酒精过敏,这类特殊体质应尽量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在选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剂进行治疗时,应对酒精注射的量进行控制。对于癌块太大的肿瘤患者疗效欠满意,治疗时尽管使用超选择进入,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4]。
1.2.3 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自1971年应用于血管的栓塞,在肝癌栓塞方面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产品的适用范围为永久性血管栓塞剂,治疗机理与传统栓塞治疗相似。治疗时一般使用碘化油对肝癌病灶区的血管进行栓塞,再使用聚乙烯醇超选择性栓塞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癌肿块会逐渐减小,治疗疗效显著。但聚乙烯醇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因其栓塞作用主要是通过颗粒在血管间隙内形成栓塞,因此聚乙烯醇在临床应用时不能够完全闭塞血管;其次,聚乙烯醇引起血管复通可因被冲刷至血管远端、颗粒破碎、突破血管内膜而嵌入血管壁内等[5]。在医疗中,使用时较小颗粒或碎片可致异位栓塞,原因是PVA颗粒呈现出形状不规则。聚乙烯醇在使用时可在导管内形成团聚,阻塞导管而引起对栓塞终点的误判。
目 录
1 绪论 2
1.1 研究的背景 2
1.2 常见肝癌栓塞剂的种类 2
1.2.1 碘油 3
1.2.2无水乙醇 3
1.3.3聚乙烯醇 3
1.2.4明胶海绵 4
1.2.5 放射性微球 4
1.3淀粉微球的优越性 5
1.4淀粉微球的制备方法 5
1.4.1物理法 5
1.4.2化学法 6
1.4.3 酶解法 6
1.4.4乳液法 6
1.5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 7
2.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7
2.2实验方法 8
2.3 实验表征 8
3实验分析与讨论 9
3.1预实验期准备 9
3.2 影响因素 10
3.3制备指定粒径微球 13
3.4后期处理 15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的背景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都有约39.2万人死于肝癌,死亡人数接近世界的半数,严峻复杂的形势给我们的社会和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走向世界。在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下,使得我国肝癌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新的机遇。当今社会常规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等;放射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对肝癌肿瘤治疗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栓塞治疗是目前医学上治疗肝癌的一种新方式,就是通过微创手术或经导管将栓塞剂注到肝癌肿瘤的病灶区,使血脉闭塞。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小、效果显著是很多患者的福音。其疗效不错得到很多肝癌患者的认可。人体的肝脏是一个双供血的器官,每天维持人体活动20%25%的血液来自肝动脉。肝癌患者通过栓塞治疗,阻断肿瘤供血血管,从而使肿瘤失去营养来源,癌肿瘤慢慢就会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肝癌栓塞治疗的主要机理。因此,栓塞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栓塞剂的药效。好的栓塞剂治疗拥有既阻断供血,又能对癌细胞产生持久杀伤。但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年老体质弱、恶液质患者,栓塞治疗时应慎重考虑。当然栓塞治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只是副作用小一点而已。总的来说,大部分肝癌患者都适合栓塞治疗。栓塞治疗使肝癌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减少了肿痛的传播、复发和转移。此外,栓塞治疗会降低人体内的白细胞,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癌细胞在人体内的增生能力就会减弱[1]。从而有效的控制了癌细胞的扩大和增殖,达到控制肝癌患者的病情。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通过科研人员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栓塞治疗肝癌的效果值得肯定。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癌栓塞剂种类繁多,淀粉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栓塞剂,与其他肝癌栓塞剂相比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淀粉微球不仅具有单纯的栓塞血管功能,其微球本身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很好的药物递送能力。
1.2 常用肝癌栓塞剂的种类
1.2.1 碘油
碘油又称碘化油,是目前治疗肝癌较为广泛的栓塞剂,它是由碘的结合物与植物油合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经过注射之后到达肝组织,可以在体内存数月之久,但在正常的肝组织内数天即可消失。碘化油在治疗肝癌肿瘤时,有较好的选择性[2]。人体的肝脏是过滤血液的重要组织,由于大块肿瘤会产生虹吸现象;当患者患有肝癌肿瘤后,他的肝脏附近的血管就会缺乏弹力,就会发生一些比较常见的扭曲,导致碘油不可以正常的通过人体新陈代谢出来。同时,肝癌组织细胞通过释放具有渗透功能的因子,这些因子具有增强的功能,使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大大增加,这样碘油就会通过人的毛细组织渗透进入人的毛细血管,随着癌细胞不断的侵蚀肝脏,肝脏的免疫系统会慢慢减弱,缺乏能够清理的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肝癌肿瘤的病灶逐渐坏死形成死腔,体内的吞噬细胞基本无法将这些死腔清除。碘化油具有很强的活性,不会轻易的降解与失去本身的活性,随着癌细胞的病变,碘化油更不会失去自身的特异性作为药物载体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碘油治疗肝癌存在明显的不足;有些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后血管会发生堵塞,导致下次操作困难。整个栓塞的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尤其是进入肝动脉。通过碘化油栓塞治疗可能会损坏正常的肝组织,少部分的患者甚至出现肝机能不全现象[3]。
1.2.2 无水乙醇
无水乙醇又称无水酒精,是医疗上经常使用的血管栓塞剂和硬化剂。无水乙醇到达人体后,由于人体内含有大量蛋白质,遇到乙醇会产生沉淀,导致血管内白细胞受损,血液就会凝集;血管表面遇到无水乙醇后,细胞就会收缩,使血管表面粗糙;由于血液是流动的,无水乙醇进入后,会改变其流体性质,使血管内的血浆和水分离;无水乙醇能够进入组织间隙,穿过细胞,从而使人体的组织细胞变性。由于酒精可以使肝癌组织细胞脱水死亡,将血管栓塞起来,具有无水和灭菌的特点。从而引起肝癌组织蛋白凝固起来,使得血管内形成血栓,产生闭塞作用。由于效果显著,已经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其疗效完全不逊色于手术切除。但用无水乙醇进行栓塞治疗并不是适合所有患者。由于部分患者对酒精过敏,这类特殊体质应尽量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在选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剂进行治疗时,应对酒精注射的量进行控制。对于癌块太大的肿瘤患者疗效欠满意,治疗时尽管使用超选择进入,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4]。
1.2.3 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自1971年应用于血管的栓塞,在肝癌栓塞方面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产品的适用范围为永久性血管栓塞剂,治疗机理与传统栓塞治疗相似。治疗时一般使用碘化油对肝癌病灶区的血管进行栓塞,再使用聚乙烯醇超选择性栓塞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癌肿块会逐渐减小,治疗疗效显著。但聚乙烯醇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因其栓塞作用主要是通过颗粒在血管间隙内形成栓塞,因此聚乙烯醇在临床应用时不能够完全闭塞血管;其次,聚乙烯醇引起血管复通可因被冲刷至血管远端、颗粒破碎、突破血管内膜而嵌入血管壁内等[5]。在医疗中,使用时较小颗粒或碎片可致异位栓塞,原因是PVA颗粒呈现出形状不规则。聚乙烯醇在使用时可在导管内形成团聚,阻塞导管而引起对栓塞终点的误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jscl/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