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中的体现
浅析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中的体现[20191226195543]
摘要
在景观的营造中,植物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但具有观赏和构景功能,还具有着文化性。在我国悠久的庭院文化中,植物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传递了庭院景观设计者所寄予的意识和思想,因此使得植物逐渐成为庭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植物文化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其重要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植物文化文化内涵庭院景观意境
目 录
1. 引言1
1.1 研究苏州传统植物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
1.2课题来源1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1
2.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发展概述2
2.1植物文化的由来和发展2
2.1植物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3
3.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内涵3
3.1地方文化习俗3
3.2意境美4
3.3含蓄美5
4.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中的表现6
4.1以植物为景点命名6
4.2 以植物为建筑命名7
4.3传统植物文化折射出的诗情画意7
4.4植物搭配7
5.传统植物文化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为例9
5.1苏州博物馆的简介9
5.2对植物文化的传承10
5.3水景植物的运用11
5.4意境的营造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引言
1.1课题来源
我国对园林植物的认识与发展历史悠久,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植物文化。植物在我国的庭院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不仅在庭院景观中起到美化的作用,植物所特有的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的记录以及人民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悠久的庭院文化中个,植物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符号,植物的文化属性尤其被人们所重视,了解传统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于景观设计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对苏州传统植物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总结出传统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意蕴,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了解传统植物所反映出的传统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意境等,以及其对于在庭院景观营造中所起到的指示作用。通过对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凭借植物的合理利用来体现文化,使人们提高审美情趣、了解植物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总之传统植物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衍生,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庭院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要求美观,更强调通过植物文化体现美好寓意,试从植物的文化特性探析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3国内外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的传统植物文化发展至今,备受各国百姓欢迎,这种独特的植物文化意味深远,使得人们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传统植物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但丰富了庭院景观,还营造了景观的意境,丰富了庭院景观的内容。传统植物文化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庭院文化,丰富庭院物文化的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风”的优秀庭院景观作品。
2.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发展概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的记录以及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植物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我国对园林植物的认识与发展历史悠久,从对其的栽培到赋予精神文化内涵,使得植物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早在春秋战国之时,人们就赋予了植物很多精神文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对植物的大量描写,并在其中赋予了深刻的精神文化以及丰富的感情色彩。如其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1]等描述,都是以植物为载体,通过植物的文化性属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历史上记载吴王夫差曾在今江苏吴县建造梧桐园,史料记载道:“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2]充分说明了当时造园和植物配置的艺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所营造的私家庭院在庭院景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人们对植物的造景作用尤为重视,植物文化在园林造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时植物文化是在士人的庭院中,不但能够营造优美的景观,还表达出了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植物文化也正是由此传达出了人们的道德文化。《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道:“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造园时,人们对植物文化的意义尤为重视。魏晋时期,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成为了千古佳句,同时也赋予了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菊具有了坚贞不屈和悠然自适的品格,从此以后“陶菊”的形象和品格便走进了文人士大夫的视野和心中。
唐宋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空前的繁荣景象,此时也是我国园林发展的全盛期,植物文化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植物文化渗透到整个社会。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烨烨生辉,植物的文化特征也越来越成熟。植物的种植和赏析在当时蔚然成风,它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和栽种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对植物的审美观也越来越成熟。
元明清时期植物文化的发展进入缓慢发展的时期,但是其中也有很多辉煌成就为世人所称赞。此时的学者在前人植物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植物著作也越来越多,如计成的《园冶》对我国的造园手法和植物配置方面进行了详尽深刻的总结,并广泛的应用于园林中。
人们对植物进行赞美歌颂和自拟,这不但体现出了古人的一些审美情趣,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一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使得植物产生了文化功能。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类文化的联系日趋紧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产生以及发展。植物在人们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不断发展出独特文化功能,也逐渐在繁杂的文化体系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植物文化。
2.2植物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佛道儒三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者以其不同的文化特性去影响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三者同时影响又互相融合,给传统文化的发展抹上了浓重的色彩,植物文化也深受三者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比德”思想,“以仁为本,以乐熏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审美观为主,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格的培养。在景观中,主张从植物的自然美中去体会和欣赏人格之美,在儒家“仁”和“礼”的核心文化氛围中,人们在植物中去寻找和发现其内在美的特性,并以此来赋予植物文化和内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文人雅士,总是会以具有比德文化内涵的植物去营造庭院景观。例如荀子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和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都是在以松柏凌寒不凋的精神来喻为君子坚强不屈的品格。
植物除了其本体的价值和被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植物的传统文化还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传统植物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审美情趣、感情色彩、哲学意识,都对庭院景观的营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内涵
3.1地方文化习俗
苏州人向来钟情于花草树木,对植物有着浓郁的感情,然而在地方习俗中对植物的使用搭配也是有讲究的。苏州民间禁忌把大树种植在主院里,有“大树通轩,疾病连绵”之说,俗称阳气不通,有损吉利。苦树因为其果实具有毒性,同时也因其有自食苦果的谐音,更是被排斥在庭院之外。苏州民间较禁忌植桑于门前,栽柳于屋后,植杨在屋中。民间有谚语:“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谐音,民间视之不吉利。“柳”与“流”音近,在屋后种柳有流出财富之嫌。苏州民间认为在门前植桃树是不吉利的,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株桃,讨气讨不了” ,桃与“逃”同音。在风水上桃木在古代是可以作为驱赶鬼魅的辟邪物品,但是也暗指桃是鬼怪聚集之所,有邪气,因而也被人们所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就视槐树为吉祥之树,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被人们所认知,人们曾以三槐喻为三公,说的就是周朝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在三棵槐树之下朝见天子。民间更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财,就是进宝”和“门前植槐,门内植槐为鬼”的说法。
摘要
在景观的营造中,植物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但具有观赏和构景功能,还具有着文化性。在我国悠久的庭院文化中,植物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传递了庭院景观设计者所寄予的意识和思想,因此使得植物逐渐成为庭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植物文化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其重要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植物文化文化内涵庭院景观意境
目 录
1. 引言1
1.1 研究苏州传统植物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
1.2课题来源1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1
2.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发展概述2
2.1植物文化的由来和发展2
2.1植物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3
3.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内涵3
3.1地方文化习俗3
3.2意境美4
3.3含蓄美5
4.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中的表现6
4.1以植物为景点命名6
4.2 以植物为建筑命名7
4.3传统植物文化折射出的诗情画意7
4.4植物搭配7
5.传统植物文化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为例9
5.1苏州博物馆的简介9
5.2对植物文化的传承10
5.3水景植物的运用11
5.4意境的营造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引言
1.1课题来源
我国对园林植物的认识与发展历史悠久,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植物文化。植物在我国的庭院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不仅在庭院景观中起到美化的作用,植物所特有的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的记录以及人民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悠久的庭院文化中个,植物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符号,植物的文化属性尤其被人们所重视,了解传统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于景观设计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对苏州传统植物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总结出传统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意蕴,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了解传统植物所反映出的传统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意境等,以及其对于在庭院景观营造中所起到的指示作用。通过对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凭借植物的合理利用来体现文化,使人们提高审美情趣、了解植物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总之传统植物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衍生,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庭院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要求美观,更强调通过植物文化体现美好寓意,试从植物的文化特性探析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3国内外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的传统植物文化发展至今,备受各国百姓欢迎,这种独特的植物文化意味深远,使得人们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传统植物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但丰富了庭院景观,还营造了景观的意境,丰富了庭院景观的内容。传统植物文化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庭院文化,丰富庭院物文化的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风”的优秀庭院景观作品。
2.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发展概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的记录以及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植物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我国对园林植物的认识与发展历史悠久,从对其的栽培到赋予精神文化内涵,使得植物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早在春秋战国之时,人们就赋予了植物很多精神文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对植物的大量描写,并在其中赋予了深刻的精神文化以及丰富的感情色彩。如其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1]等描述,都是以植物为载体,通过植物的文化性属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历史上记载吴王夫差曾在今江苏吴县建造梧桐园,史料记载道:“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2]充分说明了当时造园和植物配置的艺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所营造的私家庭院在庭院景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人们对植物的造景作用尤为重视,植物文化在园林造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时植物文化是在士人的庭院中,不但能够营造优美的景观,还表达出了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植物文化也正是由此传达出了人们的道德文化。《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道:“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造园时,人们对植物文化的意义尤为重视。魏晋时期,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成为了千古佳句,同时也赋予了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菊具有了坚贞不屈和悠然自适的品格,从此以后“陶菊”的形象和品格便走进了文人士大夫的视野和心中。
唐宋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空前的繁荣景象,此时也是我国园林发展的全盛期,植物文化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植物文化渗透到整个社会。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烨烨生辉,植物的文化特征也越来越成熟。植物的种植和赏析在当时蔚然成风,它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和栽种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对植物的审美观也越来越成熟。
元明清时期植物文化的发展进入缓慢发展的时期,但是其中也有很多辉煌成就为世人所称赞。此时的学者在前人植物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植物著作也越来越多,如计成的《园冶》对我国的造园手法和植物配置方面进行了详尽深刻的总结,并广泛的应用于园林中。
人们对植物进行赞美歌颂和自拟,这不但体现出了古人的一些审美情趣,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一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使得植物产生了文化功能。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类文化的联系日趋紧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产生以及发展。植物在人们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不断发展出独特文化功能,也逐渐在繁杂的文化体系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植物文化。
2.2植物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佛道儒三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者以其不同的文化特性去影响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三者同时影响又互相融合,给传统文化的发展抹上了浓重的色彩,植物文化也深受三者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比德”思想,“以仁为本,以乐熏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审美观为主,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格的培养。在景观中,主张从植物的自然美中去体会和欣赏人格之美,在儒家“仁”和“礼”的核心文化氛围中,人们在植物中去寻找和发现其内在美的特性,并以此来赋予植物文化和内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文人雅士,总是会以具有比德文化内涵的植物去营造庭院景观。例如荀子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和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都是在以松柏凌寒不凋的精神来喻为君子坚强不屈的品格。
植物除了其本体的价值和被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植物的传统文化还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传统植物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审美情趣、感情色彩、哲学意识,都对庭院景观的营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苏州传统植物文化内涵
3.1地方文化习俗
苏州人向来钟情于花草树木,对植物有着浓郁的感情,然而在地方习俗中对植物的使用搭配也是有讲究的。苏州民间禁忌把大树种植在主院里,有“大树通轩,疾病连绵”之说,俗称阳气不通,有损吉利。苦树因为其果实具有毒性,同时也因其有自食苦果的谐音,更是被排斥在庭院之外。苏州民间较禁忌植桑于门前,栽柳于屋后,植杨在屋中。民间有谚语:“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谐音,民间视之不吉利。“柳”与“流”音近,在屋后种柳有流出财富之嫌。苏州民间认为在门前植桃树是不吉利的,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株桃,讨气讨不了” ,桃与“逃”同音。在风水上桃木在古代是可以作为驱赶鬼魅的辟邪物品,但是也暗指桃是鬼怪聚集之所,有邪气,因而也被人们所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就视槐树为吉祥之树,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被人们所认知,人们曾以三槐喻为三公,说的就是周朝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在三棵槐树之下朝见天子。民间更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财,就是进宝”和“门前植槐,门内植槐为鬼”的说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jjs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