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研究
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研究[20200417172440]
摘 要 - 5 -
一、绪论 - 7 -
(一)研究背景 - 7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7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8 -
二、纪录片配音概说 - 8 -
(一)纪录片配音的现状 - 8 -
(二)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 - 9 -
1.身份 - 9 -
2.身份感 - 10 -
(三)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 - 11 -
1.丰富的内心依据 - 11 -
2.准确的声音气质 - 11 -
3.生动的语言表达 - 12 -
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 - 12 -
(一)政治评论类 - 12 -
1.背景 - 12 -
2.身份感 - 12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3 -
(二)自然探索类 - 13 -
1.背景 - 13 -
2.身份感 - 13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4 -
(三)科学技术类 - 14 -
1.背景 - 14 -
2.身份感 - 15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5 -
(四)历史文化类 - 15 -
1.背景 - 15 -
2.身份感 - 16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6 -
(五)人物传记类 - 16 -
1.背景 - 16 -
2.身份感 - 17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7 -
四、三以《萌宠成长记》为例浅谈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运用 - 17 -
1.背景 - 17 -
2.身份感 - 18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8 -
五、三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 - 18 -
结论 - 20 -
参考文献 - 21 -
致谢 - 22 -
摘 要
随着近几年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网友的热爱,“配音”这个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陌生了,但是真正让大部分观众记住的配音作品少之又少。原因无非是“声画两张皮”,让观众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自然也就不能让观众记住。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影视片配音中,在纪录片配音中也尤为明显。
本次课题主要将涉及到对纪录片配音的现状、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的研究,并展望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如何准确判断一部纪录片配音的讲述者身份,并准确找到纪录片配音的“身份感”。其中,每一种不同的纪录片类型都将列举出一部纪录片,分析纪录片讲述者应是什么身份,配音员应掌握怎样的“身份感”,从音色特点、声音气质、说话的习惯性用语、话语中的动作性等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直观的解释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重要性,也尽量将研究做透彻。
希望本论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关注,从而让纪录片配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纪录片;配音;身份感。
目录
Abstract
Wit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sers love, the word "dubbing" has more and more people familiar with, but really make the most of the audience remember dubbing works less and less. The reas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und and picture two pieces of skins", let the audience sounds and not so fascinating, nature also cant let the audience remember. 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in film dubbing. In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is apparent.
This topic primarily related to status of documentary dubbing, documentary dubbed the "identity" and "identity", documentary dubbing identity access different identity, sense of specific grasp methods of study, and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dubbing, which summed up how to accurately judge a documentary voice about identity, and accurately find documentary dubbed "identity". Among them, each with a different style of documentary will list a documentary of documentary narrator is what identity, dubbing staff should grasp how the sense of identity, from the tone quality, sound temperament, speaking habits of language, discourse action of starting,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problems, and thus more intuitive interpretation of documentary dubbed "identity" the importance of, also as far as possible to do a thorough research.
Hope this thesis can initiate,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concern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of "identity", so that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documentary; voice; sense of identity.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网友的热爱,“配音”这个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陌生了,但是真正让大部分观众记住的配音作品少之又少。原因无非是“声画两张皮”,让观众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自然也就不能让观众记住。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影视片配音中,在纪录片配音中也尤为明显。
纪录片的成败绝不仅仅是由画面、镜头决定的,声音的成分同样占有不小的比重。动效可以让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失真的声音环境还原成更真实的状态,音乐可以烘托大体的气氛,配音则在讲述者身份、具体情节具体烘托、画面与画面的起承转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意义
纪录片配音,它是纪录片的第二幅画面,而配音员的“身份感”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质感以及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如何能够给纪录片配音一个准确的”身份感”就显得意义重大起来。
本次课题主要将涉及到对纪录片配音的现状、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的研究,并展望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如何准确判断一部纪录片配音的讲述者身份,并准确找到纪录片配音的“身份感”。其中,每一种不同的纪录片类型都将列举出一部纪录片,分析纪录片讲述者应是什么身份,配音员应掌握怎样的“身份感”,从音色特点、声音气质、说话的习惯性用语、话语中的动作性等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直观的解释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重要性,也尽量将研究做透彻。
因此,想要把握住“身份感”,找准“身份感”一定要从内部技巧出发,充分调动内心的共鸣,将内心的具体感受准确的外化出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书籍并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对于配音的研究多以影视片译制片为主,很少有关于专门对纪录片配音的专项研究,涉及到“身份感”的资料也仅仅是做了简单的解释没有充分的案例资料,也没有详细的分析出掌握“身份感”的具体方法,因此选择这个题目。希望本论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关注,从而让纪录片配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纪录片配音概说
(一)纪录片配音的现状
纪录片一般称为电视纪录片,也有很多人把它叫做专题片,其展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发展的过程也一目了然。从年代感很强烈的《话说长江》、《黄河》,发展到后来的《再说长江》、《国宝档案》,又到今天的《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很好的呈现出纪录片配音的过去与现状的区别。如今的纪录片配音不再局限于需要字正腔圆、强控制、停连重音,更加看重的是配音员的“身份感”有没有找准。
列举两个比较常见的的纪录片:《国宝档案》和《舌尖上的中国》。
任志宏老师主持的《国宝档案》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档电视节目,介于其开播时间在2004年,暂且将这档节目与《再说长江》归为一类。《国宝档案》每期都会有一段纪实性的视频素材穿插其中,任志宏老师也会以讲述者的身份给这段视频素材进行配音,代表的形象是专家,是学者,甚至是历史,所以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国宝档案》的配音也可以算作是纪录片配音的一种阶段性特色。大的创作背景依然是以国家的立场去讲述国宝级文物,配音的身份以及“身份感”都需要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符合纪录片需要表达的内容。
李立宏老师配音的《舌尖上的中国》则是纯粹的电视纪录片,以纪实为主掺杂主观拾取剪辑而成,以一集一集连续播出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不再单纯的依托电视节目。大的创作背景已经发展到需要符合大众审美,需要体现人文化色彩、平民视角等,这是配音的另一种阶段性特色。记得李立宏老师在一次节目上谈到自己为《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时的状态,大体意思是他在配音的时候不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讲师的位置上给大家讲述这些佳肴的制作过程,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美食爱好者,以一个吃货的身份去面对每一个镜头,就像是从菜肴里站着的一个小人儿在介绍自己,这样出来的配音才能跟纪录片融为一体,才能深得每一位吃货的心并且让不是吃货的人也觉得垂涎三尺。
摘 要 - 5 -
一、绪论 - 7 -
(一)研究背景 - 7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7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8 -
二、纪录片配音概说 - 8 -
(一)纪录片配音的现状 - 8 -
(二)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 - 9 -
1.身份 - 9 -
2.身份感 - 10 -
(三)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 - 11 -
1.丰富的内心依据 - 11 -
2.准确的声音气质 - 11 -
3.生动的语言表达 - 12 -
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 - 12 -
(一)政治评论类 - 12 -
1.背景 - 12 -
2.身份感 - 12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3 -
(二)自然探索类 - 13 -
1.背景 - 13 -
2.身份感 - 13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4 -
(三)科学技术类 - 14 -
1.背景 - 14 -
2.身份感 - 15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5 -
(四)历史文化类 - 15 -
1.背景 - 15 -
2.身份感 - 16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6 -
(五)人物传记类 - 16 -
1.背景 - 16 -
2.身份感 - 17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7 -
四、三以《萌宠成长记》为例浅谈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运用 - 17 -
1.背景 - 17 -
2.身份感 - 18 -
3.语言表达样式、节奏 - 18 -
五、三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 - 18 -
结论 - 20 -
参考文献 - 21 -
致谢 - 22 -
摘 要
随着近几年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网友的热爱,“配音”这个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陌生了,但是真正让大部分观众记住的配音作品少之又少。原因无非是“声画两张皮”,让观众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自然也就不能让观众记住。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影视片配音中,在纪录片配音中也尤为明显。
本次课题主要将涉及到对纪录片配音的现状、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的研究,并展望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如何准确判断一部纪录片配音的讲述者身份,并准确找到纪录片配音的“身份感”。其中,每一种不同的纪录片类型都将列举出一部纪录片,分析纪录片讲述者应是什么身份,配音员应掌握怎样的“身份感”,从音色特点、声音气质、说话的习惯性用语、话语中的动作性等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直观的解释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重要性,也尽量将研究做透彻。
希望本论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关注,从而让纪录片配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纪录片;配音;身份感。
目录
Abstract
Wit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sers love, the word "dubbing" has more and more people familiar with, but really make the most of the audience remember dubbing works less and less. The reas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und and picture two pieces of skins", let the audience sounds and not so fascinating, nature also cant let the audience remember. 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in film dubbing. In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is apparent.
This topic primarily related to status of documentary dubbing, documentary dubbed the "identity" and "identity", documentary dubbing identity access different identity, sense of specific grasp methods of study, and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dubbing, which summed up how to accurately judge a documentary voice about identity, and accurately find documentary dubbed "identity". Among them, each with a different style of documentary will list a documentary of documentary narrator is what identity, dubbing staff should grasp how the sense of identity, from the tone quality, sound temperament, speaking habits of language, discourse action of starting,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problems, and thus more intuitive interpretation of documentary dubbed "identity" the importance of, also as far as possible to do a thorough research.
Hope this thesis can initiate,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concern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of "identity", so that the documentary dubbing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documentary; voice; sense of identity.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网友的热爱,“配音”这个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陌生了,但是真正让大部分观众记住的配音作品少之又少。原因无非是“声画两张皮”,让观众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自然也就不能让观众记住。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影视片配音中,在纪录片配音中也尤为明显。
纪录片的成败绝不仅仅是由画面、镜头决定的,声音的成分同样占有不小的比重。动效可以让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失真的声音环境还原成更真实的状态,音乐可以烘托大体的气氛,配音则在讲述者身份、具体情节具体烘托、画面与画面的起承转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意义
纪录片配音,它是纪录片的第二幅画面,而配音员的“身份感”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质感以及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如何能够给纪录片配音一个准确的”身份感”就显得意义重大起来。
本次课题主要将涉及到对纪录片配音的现状、纪录片配音中的“身份”与“身份感”、纪录片配音“身份感”的获取、三不同“身份感”的具体把握方法的研究,并展望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如何准确判断一部纪录片配音的讲述者身份,并准确找到纪录片配音的“身份感”。其中,每一种不同的纪录片类型都将列举出一部纪录片,分析纪录片讲述者应是什么身份,配音员应掌握怎样的“身份感”,从音色特点、声音气质、说话的习惯性用语、话语中的动作性等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直观的解释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重要性,也尽量将研究做透彻。
因此,想要把握住“身份感”,找准“身份感”一定要从内部技巧出发,充分调动内心的共鸣,将内心的具体感受准确的外化出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书籍并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对于配音的研究多以影视片译制片为主,很少有关于专门对纪录片配音的专项研究,涉及到“身份感”的资料也仅仅是做了简单的解释没有充分的案例资料,也没有详细的分析出掌握“身份感”的具体方法,因此选择这个题目。希望本论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纪录片配音中“身份感”的关注,从而让纪录片配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纪录片配音概说
(一)纪录片配音的现状
纪录片一般称为电视纪录片,也有很多人把它叫做专题片,其展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发展的过程也一目了然。从年代感很强烈的《话说长江》、《黄河》,发展到后来的《再说长江》、《国宝档案》,又到今天的《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很好的呈现出纪录片配音的过去与现状的区别。如今的纪录片配音不再局限于需要字正腔圆、强控制、停连重音,更加看重的是配音员的“身份感”有没有找准。
列举两个比较常见的的纪录片:《国宝档案》和《舌尖上的中国》。
任志宏老师主持的《国宝档案》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档电视节目,介于其开播时间在2004年,暂且将这档节目与《再说长江》归为一类。《国宝档案》每期都会有一段纪实性的视频素材穿插其中,任志宏老师也会以讲述者的身份给这段视频素材进行配音,代表的形象是专家,是学者,甚至是历史,所以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国宝档案》的配音也可以算作是纪录片配音的一种阶段性特色。大的创作背景依然是以国家的立场去讲述国宝级文物,配音的身份以及“身份感”都需要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符合纪录片需要表达的内容。
李立宏老师配音的《舌尖上的中国》则是纯粹的电视纪录片,以纪实为主掺杂主观拾取剪辑而成,以一集一集连续播出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不再单纯的依托电视节目。大的创作背景已经发展到需要符合大众审美,需要体现人文化色彩、平民视角等,这是配音的另一种阶段性特色。记得李立宏老师在一次节目上谈到自己为《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时的状态,大体意思是他在配音的时候不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讲师的位置上给大家讲述这些佳肴的制作过程,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美食爱好者,以一个吃货的身份去面对每一个镜头,就像是从菜肴里站着的一个小人儿在介绍自己,这样出来的配音才能跟纪录片融为一体,才能深得每一位吃货的心并且让不是吃货的人也觉得垂涎三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