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书]论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课题名称: 论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在前者基础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剖析其不足;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举措。借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课题的主要内容: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能够解决因环境侵权而引发的环境纠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数种能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社会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制度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纠纷解决与诉讼的关系来划分,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可划分为环境诉讼解决机制和非诉讼解决机制。诉讼机制形式比较单一,是指通过司法裁判解决纠纷。而非诉讼机制则形式多样,如:仲裁、调解、行政复议、信访、协商等。从纠纷解决所使用手段的法律性质来看,纠纷解决机制又可分为司法手段解决、行政手段解决和民间手段解决。司法手段是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等裁判手段和法院使用的非裁判性手段,如诉讼中的调解等;行政手段是指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和信访处理等;而民间手段主要是指协商、调解、仲裁等手段。当前,环境纠纷多发,案件复杂,无论是环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还是非诉讼解决机制都存有明显的缺陷。本课题通过对实证资料剖析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利弊,并从制度设计环节对现实中环境纠纷解决制度供给与实践运作相互背离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完善环境纠纷解决法律机制的具体建议。
课题的要求:
1.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人代写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否则,毕业设计作“不及格”处理。
2. 注意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探究资料、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4.严格按照学校、学院制定的《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工作流程》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及时提交论文相关材料。
5.论文格式及内容等要严格按照《三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工作条例》、《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内容基本要求》、《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撰写规范》、《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模板》等的要求进行。毕业设计应结合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依据本专业的特点,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探究。探究中应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论证逻辑严密,概念准确,结论正确。
6.学会查找30篇以上有关文献,其中外文资料至少2篇。
对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1)论文字数8000字以上。
(2)完成与课题相关,且不少于1万印刷符号以上(约3000汉字)外文资料译文一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陈德敏,环境法原理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论丛(第8卷)[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曾晓东、常纪文,我国环境法治2009年卷.上[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与图表/案图说法系列教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陈德敏,环境法原理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树义,环境法系列专题探究[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M].法律出版社.2004版
[9]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材[M].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10]范愉,ADR原理与实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版
[11]邢鸿飞、顾铖芸,论环境纠纷行政调解的制度缺失及其完善[J].环境科技.2013(03)
[12]谢晖,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06)
[13] 尹伟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构建——现实基础、影响因素与原则[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8)
[14]吕忠梅、张忠民、熊晓青,我国环境司法现状调查——以千份环境裁判文书为样本[J].法学.2011(04)
[15]贺季敏、许彩云,关于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反思与重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16]张明涛,浅析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的构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17]杨朝霞,解决环境纠纷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0(18)
[18]杨朝霞、黄婧,如何应对我国环境纠纷[J]. 环境保护. 2012(Z1)
[19]江敏、汤元瀚、周莹莹、孙永侠,环境纠纷行政调解方法探析[J].经济视角.2012(02)
[20]亓鑫,构建环境纠纷解决中的“法庭之友”制度[J].学理论.2012(15)
[21]李清宇、蔡秉坤,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03)
[22]沃耘,民事私力救济的边界及其制度重建[J].我国法学.2013(05)
[23] 彭清燕,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模式评判与法理创新[J].法学评论.2013(05)
[24]蔡彦敏,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法律救济之思考[J].法学评论.2014(02)
[25] 柯坚,生态实践理性:话语创设、法学旨趣与法治意蕴[J].法学评论.2014(01)
[26]刘晓敏,环境污染纠纷案件调查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4(07)
[27]申伟,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J].才智.2014(02)
[28]徐平、周晗隽,新西兰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29]孟甜,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检视[J].法学评论.2015(01)
[30]Multiple Authors .Best Practices for International ADR (Inside the Minds) [M].Thomson/Aspatore.2007.
[31]Michelle.Ryan.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Environmental Cases:Friend or Foe[J].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1997.
[32]Rebecca Bratspies .Transboundary Harm in International Law:Lessons from the Trail Smelter Arbitr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在前者基础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剖析其不足;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举措。借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课题的主要内容: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能够解决因环境侵权而引发的环境纠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数种能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社会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制度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纠纷解决与诉讼的关系来划分,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可划分为环境诉讼解决机制和非诉讼解决机制。诉讼机制形式比较单一,是指通过司法裁判解决纠纷。而非诉讼机制则形式多样,如:仲裁、调解、行政复议、信访、协商等。从纠纷解决所使用手段的法律性质来看,纠纷解决机制又可分为司法手段解决、行政手段解决和民间手段解决。司法手段是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等裁判手段和法院使用的非裁判性手段,如诉讼中的调解等;行政手段是指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和信访处理等;而民间手段主要是指协商、调解、仲裁等手段。当前,环境纠纷多发,案件复杂,无论是环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还是非诉讼解决机制都存有明显的缺陷。本课题通过对实证资料剖析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利弊,并从制度设计环节对现实中环境纠纷解决制度供给与实践运作相互背离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完善环境纠纷解决法律机制的具体建议。
课题的要求:
1.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人代写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否则,毕业设计作“不及格”处理。
2. 注意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探究资料、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4.严格按照学校、学院制定的《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工作流程》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及时提交论文相关材料。
5.论文格式及内容等要严格按照《三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工作条例》、《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内容基本要求》、《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撰写规范》、《三江学院毕业论文(论文)模板》等的要求进行。毕业设计应结合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依据本专业的特点,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探究。探究中应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论证逻辑严密,概念准确,结论正确。
6.学会查找30篇以上有关文献,其中外文资料至少2篇。
对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1)论文字数8000字以上。
(2)完成与课题相关,且不少于1万印刷符号以上(约3000汉字)外文资料译文一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陈德敏,环境法原理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论丛(第8卷)[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曾晓东、常纪文,我国环境法治2009年卷.上[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与图表/案图说法系列教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陈德敏,环境法原理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树义,环境法系列专题探究[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M].法律出版社.2004版
[9]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材[M].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10]范愉,ADR原理与实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版
[11]邢鸿飞、顾铖芸,论环境纠纷行政调解的制度缺失及其完善[J].环境科技.2013(03)
[12]谢晖,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06)
[13] 尹伟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构建——现实基础、影响因素与原则[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8)
[14]吕忠梅、张忠民、熊晓青,我国环境司法现状调查——以千份环境裁判文书为样本[J].法学.2011(04)
[15]贺季敏、许彩云,关于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反思与重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16]张明涛,浅析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的构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17]杨朝霞,解决环境纠纷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0(18)
[18]杨朝霞、黄婧,如何应对我国环境纠纷[J]. 环境保护. 2012(Z1)
[19]江敏、汤元瀚、周莹莹、孙永侠,环境纠纷行政调解方法探析[J].经济视角.2012(02)
[20]亓鑫,构建环境纠纷解决中的“法庭之友”制度[J].学理论.2012(15)
[21]李清宇、蔡秉坤,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03)
[22]沃耘,民事私力救济的边界及其制度重建[J].我国法学.2013(05)
[23] 彭清燕,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模式评判与法理创新[J].法学评论.2013(05)
[24]蔡彦敏,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法律救济之思考[J].法学评论.2014(02)
[25] 柯坚,生态实践理性:话语创设、法学旨趣与法治意蕴[J].法学评论.2014(01)
[26]刘晓敏,环境污染纠纷案件调查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4(07)
[27]申伟,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J].才智.2014(02)
[28]徐平、周晗隽,新西兰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29]孟甜,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检视[J].法学评论.2015(01)
[30]Multiple Authors .Best Practices for International ADR (Inside the Minds) [M].Thomson/Aspatore.2007.
[31]Michelle.Ryan.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Environmental Cases:Friend or Foe[J].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1997.
[32]Rebecca Bratspies .Transboundary Harm in International Law:Lessons from the Trail Smelter Arbitr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rws/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