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书]论同形字及其教学

课题名称: 论同形字及其教学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同形字,是汉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课题应达到的目的是:从理论上阐明同形字与同形词、假借字、同形语素等的区分点,并采用“形、音、义系统比较法”,剖析归纳数十组典型的同形字内部的区分点,进而设计出一套较为科学的汉字同形字教学方案。
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所谓同形字,是指两个字或几个字,形体相同,但字音和字义却各不相同。
    同形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古时群众分头造字,难免撞车,如:表花蒂义的“不(fū)”与表否定义的“不(bù)”同形;
    二是后人造新字,无意之间与古代已有的字发生撞车,如:现代新造的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她(tā)”与古代已有的作为“姐”的异体字的“她(jiě)”同形;
    三是汉字的简化,如:工廠的“廠”的简化字“厂(chǎnɡ)”与“庵”的异体字“厂(ān)”同形。所以人们就很容易把人的雅号“钵厂(ān)”误读成“钵厂(chǎnɡ)”。
    同形字,虽然它在总量多达数万的汉字字库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为了避免误读误解,对它做深入的专题探究仍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该选题很有意义。
    而前人对同形字的探究尚很不够。尽管唐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时,宋郑樵在《六书略》中论及“双音并义不为假借”时,清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字的形音义》中论及一字两读现象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同形字问题,且当代文字学大家裘锡圭先生更是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同形字”立专节进行探讨,并按照同形字在结构或形体上的特点把它们分成四类来阐述。但总的来说,前人的相关探究还有待改进。这些学者对“同形字”的探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或者是语焉不详,或者是混淆了同形字与同形词的概念,又拉上“同形语素”及假借字等不同的概念,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了。这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同形字的教学,也是汉字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而目前针对同形字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仍很缺乏。
    所以,该课题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给本文作者提三点建议:
    一、在认真研读《语言学名词》中的相关条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的相关内容、高小方《论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的关系》等相关论文的基础上,理清同形字与同形词、假借字及同形语素的区分点。
    二、采集更多更典型的实例,更深入地探究同形字的形成原因,并进而找到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方便地区分同形字,做到不误读、不误解。
    三、在做好上述基础探究之后,进而探讨同形字的教学方法。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几十组具有典型性的同形字,采用形、音、义系统比较的方法,剖析归纳其区分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汉字同形字的教学方案。如此,应当可以写出一定的新意,达到“主题集中、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结论明确、有所前进”的目标。
工作要求:
    1.按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学会查找并阅读10篇以上有关文献并留意相关的外文文献;
    3.从钻研《语言学名词》“同形字”条从手,进而查阅《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源》、《辞海》等辞书中的相关材料,做好资料长编;
    4.从资料长编中精选典型实例,用形、音、义系统比较法,剖析归纳其区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一定的创新目标;
    5.论文的格式要规范化;篇幅在10000字以上;
    6.中文摘要300汉字左右,外文摘要约250个实词左右。
对本毕业论文(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写成一篇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设计。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进一步丰富汉字学的内容;又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可应用于汉字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希望作者认真对待本项探究,做好该论文。争取申报校级及以上优秀论文奖。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树藩编纂.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高小方主编.古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2.
[3]高小方.汉语教学与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1.
[5]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4.2.
[7]〔清〕黄生.字诂义府合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探究出版社,2011,6.3.
[9]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中华大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78.
[1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1.
[1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编.辞源(1-4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舒新城等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4]〔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1.
[16]〔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17]我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6.
[18]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rws/3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