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展览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

运河文化展览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展览中心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各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展览中心。在展览性建筑的建设中,必须要面对新老建筑之间“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表达与旧事物之间的呼应,达到新旧和谐。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场1800公里,其价值不仅在于其仍在使用的水运功能,更来自长时间积淀所形成的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运河沿线城市来说,传承并弘扬运河文化不仅是保存城市文化的根基,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尝试的综合竞争力。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最佳形式,其中,运河城市所建的相关博物馆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极具保护、展示、宣传和利用等方面独特作用的博物馆对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设计中,力图深层次探究淮安里运河文化的精髓,将充分利用所给空间,合理布局,力争完成一座“古今结合”的展览中心。
关键词 运河文化,古今交融,新旧合新
1  引言      1
2  项目简介   1
2.1  项目背景   1
2.2  项目概况   1
3  案例分析   2
3.1  法国卢浮宫   2
3.2  柏林当代艺术展览中心  2
4  设计依据   2
5  设计构想   3
5.1 以多元与均好实现核心价值  3
5.2  以最优化的取舍利用空间资源  3
5.3  将文化脉络融于建筑  3
5.4  超前预估,引领未来  3
6  规划与建筑设计  4
6.1  总平面布局  4
6.2  交通组织 4
  6.3  功能布局 4
6.4  造型设计  5
  6.5  内部空间设计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1  引言
里运河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长达170余公里,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截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一段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即如今的里运河亦称古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成就了淮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兴旅游城市的地位,是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最为独特的一段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里运河疏浚、开发力度没能跟上城市发展,成为淮安城市建设沉重负担。虽然淮安主城区的水系基本保持原有格局,里运河沿线重要文物古迹没有发生大的变迁。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性破坏”同样时有发生,很多历史遗迹难以恢复,导致“新特色难以形成,老特色逐渐消失”。目前面临着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冲突,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本课题就基于这些冲突和矛盾,试图寻找出一个既能展现千年运河文化和淮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与所处城市相契合。
2  项目简介
2.1  项目背景
淮安内城河卸下“水运”之职之后,逐渐成为接纳淮安城污水的排污河,破船、杂物拥塞河道,违章搭建林立河岸,显然不符运河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自2001里运河大规模整治序幕拉开,打造“运河之都”品牌,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直至2005年4月,启动了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到2006年初开始组织实施,2007年紧抓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在淮举办契机,重点完善功能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重点培育6处国家4A级景区。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及实施计划,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师等对全长32公里的里运河精心设计。
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赴外地考察运河开发建设和运营模式,坚定了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决心,提升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建设适宜展览、学习、交流的新型展览中心。
2.2  项目概况
    淮安市运河文化展览中心用地位于淮安市若飞桥河南东路南,慈云寺北,紧邻淮安大运河,西临承德南路,总用地面积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18000㎡。本课题用区位独特,位于“南船北马”的起点,周边有清江浦楼、中洲岛、清江闸、文庙新天地、花街、慈云寺、大运河文化广场、都天庙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景点。以上文化景点皆为淮安古城区的旧式传统建筑风格,淮安的传统建筑以民居为主,以“青砖、小瓦、砖雕、木雕、石雕”为特征,体量适中,尺度宜人,建筑色调为青砖黑瓦或粉墙黛瓦。民居一律为砖木结构,门窗木制,雕工精细。装饰重点主要在于屋脊、门、窗及檐部。这些传统建筑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的,少量为明清以前的建筑,大多是渠水清幽,绕室而流,显得淡泊古拙。
本案正处于缺乏统一风格的建筑群之中,又是里运河的重要节点,运河文化展览中心的设计对于协调这种矛盾是至关重要的。本案将作为一个市民的、符合大众文化的博物馆,最主要的是发掘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取淮安的传统元素。为淮安市民打造一个能够交流、学习、研讨、购物的运河主题文化博物馆。
3  案例分析
世界各地在老城区新建这一领域已取得较好的成就。
3.1  法国卢浮宫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公认最伟大的展览馆,贝聿铭在卢浮宫博物馆的U形广场中,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玻璃金字塔作为博物馆的入口大厅。金字塔的外形由来首先是极富历史韵味的,这点很符合博物馆外观设计的要求;玻璃结构搭建,极富水晶的通透美,与古老的卢浮宫交相呼应,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冲击,其效果非同凡响。金字塔的外围用装饰性的水池和喷泉环绕,再配上几个带有采光天窗的小金字塔与主塔呼应。贝聿铭试图利用这种“明亮的象征性构造”来避免抢尽卢浮宫的风头。他认为再也没有其他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与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面积里表现最大的建筑面积的几何图形,这种以小衬大的手法着实反映出建筑在精神上的升华。
3.2  柏林临时当代艺术馆
同样,柏林临时当代艺术馆也是选址于市中心的博物馆岛,以“过客”的姿态与周围的环境对话,用短暂的存在呼应风云变幻的历史在场所中留下的痕迹。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保护与开发的典型示范,值得在运河文化展览中心设计中借鉴。
4  设计依据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013—2005)》
b.《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c.《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d.《博物馆、展览馆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e.《展览馆建筑设计规范(JBJ218—2010)》
f.《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BJ100—98)》
g.《毕业设计任务书》
5  设计构想
5.1  以多元与均好实现核心价值
    多样性的功能满足、多元化的环境设置、均好式的系统布局,达成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满足,实现本项目的核心目标价值。
5.2  已最优化的取舍利用空间资源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的利用应当最优化。最优化利用资源,就是目标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以最优方式利用每一块土地,将自然资源的价值作为进行展览馆布局的重要因素,让最有价值的设施占据最有增值潜力的空间,以最优化利用资源为基础,最终实现政府、展览方以及市民的三方收益的最大化,使三者在最佳点上取得平衡。
5.3  将文化脉络融于建筑
建筑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于土壤(黄色)、来自于运河水文化(蓝色)、来自于自然(绿色)、来自于精神(红色),正是这四种基调构成了建筑的四种色调,继承并发扬着亘古不变的规律,是文化,是地域,亦或是人性。每个经典的建筑都必然与文化脉络相互交融,反映所处的地域特性与地方特色,把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品质,并和谐地成为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组成部分。
5.4  超前预估,引领未来
时代赋予了历史的责任,在快速发展、变化频多的今天,我们更关注产品的生命力与永恒。但,时尚未必永远、经典才能绵延。设计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对当代生活的简单适应,更应引领生活方式的前进,设计应当是先进文明的传播。
本方案,在空间形态的构成、环境景观设计、建筑形式的揣摩中均以适当超前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弯曲的墙体立面不仅通过错层让出大面积的立体绿化空间,而且在空间形态上与绵延的里运河遥相呼应,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
6  规划与建筑设计
6.1  总平面布局
本方案充分考虑到与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首先,将主入口设在轮埠路,与场地东侧的中州岛形成呼应关系,与中州岛上的博物馆、名人馆形成一个组团,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在场地的北侧预留广场,为的就是与西北侧的大运河文化广场相延续,引导人群流动,并在建筑四层在西北侧设屋顶花园,拥有良好的视线。第三,在朝向文庙的一侧,即场地东南侧将建筑做成收分的形态,就是为了能呼应文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第四,为与南侧花街形成商业街关系,将商业集中布置在建筑南侧,而将旅客中心入口布置在北侧及东侧,方便前来游览的游客休憩、咨询、购物。
6.2  交通组织
    本方案位于承德南路东侧,考虑到承德南路人车流较为复杂,东大街有商业,而轮埠路风景较佳,故将主入口设在轮埠路,与其东侧的中州岛景区相呼应,进入主入口后往北即为两个客车停车位,方便为组团旅游停车休憩、购物、游览。机动车亦可以从北侧河南东路进入,本方案设有地下车库,容纳34辆小型汽车,入口在场地的东北端。场地西侧承德南路设机动车出口,统一车行方向,避免内部流线交叉。位于项目南侧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容纳120辆非机动车辆。方案良好地处理了人车流关系,使交通组织快捷有序。
6.3  功能布局
本案作为一个市民的、符合大众文化的博物馆,虽然是从传统的主题出发,但却借鉴着当今的潮流技术和先进的光影技术,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从视觉、听觉到触觉全方位感官真实体验的环境,将运河之于淮安及淮安对运河的贡献传达给参观者。整体建筑主要分为展览、商业、旅客中心、酒店、研究、办公几大功能,其中旅客中心提供参观者休闲、咨询、休憩、闲谈的服务,商业部分为旅客提供快捷的特色产品购买服务。在旅客中心与商业之间穿插临时展览,调动人们对运河的兴趣,引导人们进入展览区。研究功能对内外提供学习、办公、交流、咨询等功能。当然,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展览部分,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文化精髓。展览部分主要分为四层,一层为临时展览,二三两层通过历史图片、人物雕塑、缩微景象等向旅客重现淮安里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层通过高科技如大型屏幕演示系统、幻影成像、虚拟驾驶等技术使旅客能更形象生动的参与到互动展览中来。同时,在二层及之上布置屋顶花园,为旅客提供休憩和观景平台。
整体建筑布局简明有机,功能划分明确,为参观者展示出了优质的参观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品牌服务,为工作者提供出高端的办公氛围。
6.4  造型设计
建筑整体采用内曲外方的特别造型,外立面主要采用六边形网格玻璃罩的方式将建筑整体围合。造型设计理念新颖,手法灵活,建筑东南角用断面收分的形态,远观极像一艘航行的船舶。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将新的思想与寓意赋予其中,不断重复链接的六边形网格玻璃构件,展示出文化脉络的不断传承与发扬,这种内在的“链接”就是一种文化脉络的展示。
建筑立面大量采用玻璃幕结构,将周围环境与古建筑的形态反射在建筑本表皮上,这种“镜面关系”又是一种展示古今文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表现,远看则像波光粼粼的水纹,与大运河相映成彰;而整体空间造型形成内部异度弯曲,外部平稳端庄的形式则是更多地反映出“静水流深”的古老理念,不光是对建筑本身,同时也是对人在思想上的一次渲染与升华。
建筑整体用色采用深色与亮色的碰撞,以蓝灰色透明玻璃为主色调,通过红、蓝、绿、黄的内部平台的穿插,使得建筑本身规则而不显呆板,沉稳而不失活泼,在最简单的大面积用色上,反映出丰富的光影变幻,减小建筑厚重的体量感,强化场所精神的表达和建筑空间感的释放。
6.5  内部空间设计
    本方案的内部空间设计主要围绕“灵动”这个主题,除了一层之外,二层至五层的建筑形体全部采用旋转的弧形。变化的中庭不仅让建筑的空间灵活,调动观众参观的积极性,而且提供了停留观赏的空间,这种动静结合,是出于人性化考虑。在建筑中游走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块体的大小穿插和内外灵活转换。尤其是在部分角落往上看时,透过玻璃幕墙的光照射在流动的墙体上,这种奇妙的光影关系给予观众视觉享受,引人入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6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