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技术(附件)【字数:10035】
地震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数量最大的国家,同时又地处板块活跃地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每一次强震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和深刻的教训,因此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三种建筑结构抗震、防震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抗震、防震技术应用的建议,为今后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一、引言 1
二、地震的概述 1
(一)地震危害 1
(二)地震基本概念 2
三、建筑结构抗震技术 3
(一)抗震技术原理 3
(二)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及相应控制措施分析 3
1.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防标准有关 3
2.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有关 3
3.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工程的质量等其他因素有关 4
四、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 4
(一)隔震技术 4
(二)减震技术 6
(三)隔震、减震技术应用 7
五、传统抗震技术与隔震、减震技术优缺点对比分析 8
六、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我们脚下的大地并不是平静的,有时候地震会突然剧烈震动起来,震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地震,它轻则造成建筑物室内装饰和设备的损坏,重则造成建筑物的坍塌,往往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这三个板块交汇的地方,这些地带经常发生地壳运动,属于板块运动的活跃的地区,因此地震频率就比较高。在过去,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1]。地震在发生的过程中,大地的震动导致地面上的建筑物发生剧烈晃动,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除震级因素以外,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材料也是影响其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防震抗震实践表明:地震本身并不危害生命,真正危害生命的其实是不结实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筑,它造成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和防震的性能都比较差。因此,从经济和人身安全的角度考虑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种建筑抗震防震技术:第一种是抗震,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所带来晃动;第二种是减震,目的是使地震传给建筑物的地震能量被有效吸收,;第三种是隔震,其作用是通过一种方式将地震所带来的强烈震动与建筑物隔开。通过对以上探三种建筑结构抗震防震技术的探讨,最后提出抗震防震技术应用的建议,希望为今后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二、地震的概述
(一)地震危害
人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中,地震是比较常见的,也是破坏性比较强的一种灾害。地震的发生会直接和间接的对社会与自然产生破坏,其中直接的破坏中最常见的就是建筑物的坍塌以及基础设施的损坏,会有大量的人们至此失去生命,为其付出的资金成本的数额也是巨大的。
因为地震,还会衍生其他的灾难。地震的次生灾害指的是:因强烈的地震导致山崩地裂,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河湖决堤,造成洪涝灾害;震后细菌、病毒肆虐等。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集,设备设施齐全,容易受到破坏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日本的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直接造成建筑倒塌一万栋左右,但是地震所引发的火灾却烧了七十万栋左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智利的中部海区发生大地震,并且相继引发了海啸以及火山喷发,这次地震造成了五千多人死亡以及两百多万人无家可归,这次地震的震级创造了世界纪录,达到8.9级[2]。从这两个例子来都可以看出,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远远比直接的灾害更加的恐怖,大量的人们至此失去生命,为其付出的资金成本的数额也是巨大的,而且这些损失愈演愈烈。
因此,地震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倒塌,衍生其他的灾难也是伤害巨大的,这些灾难同样使得大量的人们失去生命,付出巨额的资金成本。许多目睹过震后灾区的人们就会有这样的感叹:“不是地震杀人,而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杀人”。
(二)地震基本概念
在我们整个地球上,一共分为六大板块,其分别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球的薄弱之处,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是产生地震的最主要原因。在地球上,分布着几条主要的地震带,它们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以及大陆裂谷地震带等等。因此,分布在这些地震带附近的国家和地区是地震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
现如今,我们不能完全的掌握地震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因此想要减少地震产生的损失,使得建筑结构有更强大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在地球里面产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实际上是一个区域,但是在地震的理论研究中,通常把它以点来对待。
震中: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震源处正相对的位置叫震中。在每一次地震,无论它的距离大小,还是发生的位置,很多的地震台都能根据地震波测出震中的位置。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就是地震发生时的大小等级。通常情况下,震级随着震源释放的能力的加大而加大,所以地震震级与震源产生的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地震按照它的等级一般可分为超微震、微震、小震、中震和大地震。人能够感知到,当然没有对自然和社会造成破坏的地震,一般我们称其为有感地震。在地震震级为五级以上时,那么就会造成破坏,当地震震级超过七级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大地震,如在我国河北省和四川省分别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为止,人类能够检测到地震的最大震级是8.9级,同时,我们利用仪器监测得到最小的震级是3级。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指的是地震对地球表面和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破坏的强烈程度。判断地震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表破坏的程度、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受影响程度以及人的感受等综合考虑确定。专家制定了统一划分的标准,即地震烈度表,各个国家指定的烈度表不同,十二烈度表是中国使用的工具,十烈度表是日本使用的工具[3]。
目录
一、引言 1
二、地震的概述 1
(一)地震危害 1
(二)地震基本概念 2
三、建筑结构抗震技术 3
(一)抗震技术原理 3
(二)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及相应控制措施分析 3
1.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防标准有关 3
2.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有关 3
3.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工程的质量等其他因素有关 4
四、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 4
(一)隔震技术 4
(二)减震技术 6
(三)隔震、减震技术应用 7
五、传统抗震技术与隔震、减震技术优缺点对比分析 8
六、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我们脚下的大地并不是平静的,有时候地震会突然剧烈震动起来,震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地震,它轻则造成建筑物室内装饰和设备的损坏,重则造成建筑物的坍塌,往往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这三个板块交汇的地方,这些地带经常发生地壳运动,属于板块运动的活跃的地区,因此地震频率就比较高。在过去,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1]。地震在发生的过程中,大地的震动导致地面上的建筑物发生剧烈晃动,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除震级因素以外,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材料也是影响其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防震抗震实践表明:地震本身并不危害生命,真正危害生命的其实是不结实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筑,它造成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和防震的性能都比较差。因此,从经济和人身安全的角度考虑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种建筑抗震防震技术:第一种是抗震,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所带来晃动;第二种是减震,目的是使地震传给建筑物的地震能量被有效吸收,;第三种是隔震,其作用是通过一种方式将地震所带来的强烈震动与建筑物隔开。通过对以上探三种建筑结构抗震防震技术的探讨,最后提出抗震防震技术应用的建议,希望为今后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二、地震的概述
(一)地震危害
人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中,地震是比较常见的,也是破坏性比较强的一种灾害。地震的发生会直接和间接的对社会与自然产生破坏,其中直接的破坏中最常见的就是建筑物的坍塌以及基础设施的损坏,会有大量的人们至此失去生命,为其付出的资金成本的数额也是巨大的。
因为地震,还会衍生其他的灾难。地震的次生灾害指的是:因强烈的地震导致山崩地裂,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河湖决堤,造成洪涝灾害;震后细菌、病毒肆虐等。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集,设备设施齐全,容易受到破坏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日本的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直接造成建筑倒塌一万栋左右,但是地震所引发的火灾却烧了七十万栋左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智利的中部海区发生大地震,并且相继引发了海啸以及火山喷发,这次地震造成了五千多人死亡以及两百多万人无家可归,这次地震的震级创造了世界纪录,达到8.9级[2]。从这两个例子来都可以看出,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远远比直接的灾害更加的恐怖,大量的人们至此失去生命,为其付出的资金成本的数额也是巨大的,而且这些损失愈演愈烈。
因此,地震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倒塌,衍生其他的灾难也是伤害巨大的,这些灾难同样使得大量的人们失去生命,付出巨额的资金成本。许多目睹过震后灾区的人们就会有这样的感叹:“不是地震杀人,而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杀人”。
(二)地震基本概念
在我们整个地球上,一共分为六大板块,其分别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球的薄弱之处,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是产生地震的最主要原因。在地球上,分布着几条主要的地震带,它们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以及大陆裂谷地震带等等。因此,分布在这些地震带附近的国家和地区是地震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
现如今,我们不能完全的掌握地震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因此想要减少地震产生的损失,使得建筑结构有更强大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在地球里面产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实际上是一个区域,但是在地震的理论研究中,通常把它以点来对待。
震中: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震源处正相对的位置叫震中。在每一次地震,无论它的距离大小,还是发生的位置,很多的地震台都能根据地震波测出震中的位置。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就是地震发生时的大小等级。通常情况下,震级随着震源释放的能力的加大而加大,所以地震震级与震源产生的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地震按照它的等级一般可分为超微震、微震、小震、中震和大地震。人能够感知到,当然没有对自然和社会造成破坏的地震,一般我们称其为有感地震。在地震震级为五级以上时,那么就会造成破坏,当地震震级超过七级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大地震,如在我国河北省和四川省分别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为止,人类能够检测到地震的最大震级是8.9级,同时,我们利用仪器监测得到最小的震级是3级。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指的是地震对地球表面和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破坏的强烈程度。判断地震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表破坏的程度、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受影响程度以及人的感受等综合考虑确定。专家制定了统一划分的标准,即地震烈度表,各个国家指定的烈度表不同,十二烈度表是中国使用的工具,十烈度表是日本使用的工具[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jzx/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