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在本科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缺乏思想和信仰.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公德意识淡化.集体观念薄弱和强调自我中心是目前本科生群体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这对高校进行本科生道德教育工作是很大的挑战.当显性教育在本科生道德教育中遇到瓶颈制约时,急需加强隐性教育的方式来开拓本科生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关键字:本科生;德育;隐性教育;本科生对于国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家而言,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而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时期是本科生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本科生中产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颇多.如何建设好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以便更好地促进本科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目前高校德育的重点.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方法,但是现实中,显性教育更多地被使用,而忽视隐性教育,这与传统教育方式以及两种教育见效速度有关.传统教育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采用说教灌输式教学,注重个人努力,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模式还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育成效立竿见影.于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会本能地选择显性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由于周期长,见效不显著往往会被忽视.一.本科生德育面临的困境(一)西方文化对本科生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出国交流与深造,留学国外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继而间接地影响国内同学的思想观念,而这种学生间的影响恰恰是最大的,产生的后果也是最隐蔽的.同时,网络信息的高速流通也带来了西方的各种思潮,本科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敏感而又模糊的时期,渴望成熟.自我认知上也觉得自己已经成熟,并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其接受新事物.新思维的速度快,但其经验的缺乏使其对网络信息中的良莠无法进行很好地甄别,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维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使得传统本科生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二)高校德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目前来说,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理念和现实脱节的现象.面对情况复杂的今天,有些高校德育工作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呈现出口号式.标语式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背景特征.校情.学情,在内容上未能与时俱进,达不到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在制定德育制度时随意性大,缺乏宏观规划,缺乏完整性和可执行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制度常常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则是缺乏督查.考核,以至于制度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三)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高校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身上,随着高校的扩招,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其大多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即教程.课堂和谈心谈话.虽然显性的德育方式有着立竿见影的特点,但是显性的德育方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一方面,高效德育队伍中专职人数比例较少,多数是由兼职的人员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质量,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德育工作中来,不能将当前德育工作与当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专职德育工作者还存在被大量的学生日常性管理性事务所纠缠的现象.导致了专职德育工作者客观上无力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最后,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在评先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使德育工作队伍不断流失.(四)高校德育工作方式重显性显性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显性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使用教程等方式来进行,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实施起来比隐形教育更为简易,效果也更为直接.但是其存在着明显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拒绝,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时玩手机.聊天.睡觉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均表明高校德育工作仅仅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是不够的.二.德育教育过程中实施隐性德育的有效途径(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应传承弘扬本校.乃至学校所在地的优良传统,树立榜样,建立典型,以此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例如盐城师范建立了王强光荣事迹纪念馆,又地处有着红色文化的盐城地区,铁军精神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健全高校德育制度,加强实施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建立,学校应该定期审视现有的德育制度,完善不健全的制度,清除不合理的内容,使学校的德育制度符合规律,满足实际需要,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成长.最后,美化校园环境,马克思曾说:人创造坏境,坏境也创造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让校园看上去美观,更重要的是让校园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美的气氛,受到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让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品德行为.(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大学时期是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一时期教师是与学生接触较多.影响较大的人,也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效果远好于说教的形式,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使得教师在传授的方式上以德服人,除了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其德行,教师以其高尚的道德去感染学生,使教育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真挚的情感和为人师表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成.(三)通过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加强对本科生日常生活的道德引导加强对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引导,把德育工作寓于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中,通过开设讲座.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引导本科生主动接受教育.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发挥社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对社团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规定,并由专人负责社团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指导社团活动,防止社团活动脱离其成立的目的,通过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要通过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的内容.(四)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加强对信息类载体的监控.管理和利用.一方面要弱化网络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一载体为德育工作增加助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广播.公众平台等宣传阵地,建立以德育为主题的网络平台,通过当下学生中流行的网络工具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工作.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交流活动,如校长热线.师生在线交流等等,通过网上互动为学生答疑.特别是消除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的接受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网络舆论监督,把一些消极甚至是偏激的言论及早扼杀在摇篮中,防止学生制谣传谣,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扫清障碍.参考文献[1]吕平勤.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新探[J].我国青年探究,2009,(8).[2]毕明生.试论贴近本科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探究,2009,(8).[3]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家而言,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而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时期是本科生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本科生中产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颇多.如何建设好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以便更好地促进本科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目前高校德育的重点.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方法,但是现实中,显性教育更多地被使用,而忽视隐性教育,这与传统教育方式以及两种教育见效速度有关.传统教育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采用说教灌输式教学,注重个人努力,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模式还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育成效立竿见影.于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会本能地选择显性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由于周期长,见效不显著往往会被忽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