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的方法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下,音乐教学被赋予了"育德"的重要使命.音乐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乐理知识.歌唱的方式方法等,还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作为音乐教师,要抓住各种机会,利用各种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字:高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导入教学;歌曲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学唱;乐曲欣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鉴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下,音乐教学被赋予了"育德"的重要使命,正以其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早在古代,先哲们就已认识到了音乐的德育功能.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特别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认为它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风易俗",可以使"民和睦",因此是圣人所喜欢的.在礼崩乐坏.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战国,荀子看到了音乐强大的力量,认为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甚至可以改变恶俗,安邦定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音乐人,怎样能让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去涵养高雅.优美的健康人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是新课标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背景赋予我们的责任.那么,高中音乐课堂该怎样来担此重任?该怎样做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德育的教化功能?一.导入环节中渗透德育在音乐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引子.它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所要教授的新课程中来,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的准备,给学生去感受音乐.展现音乐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的导言一定要传播感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导入教学这个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音乐氛围,进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为之动情.譬如,我们在教授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好导入课: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2005年感动我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手,有人统计过,近十年时间,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资助了183名贫困孩子读书.可是当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竟然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丛飞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他无私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使五位眼病患者又重见光明.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接着我播放了丛飞生前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愿你幸福,歌中提醒人们一生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护.配以让世界充满爱那亲切温暖的歌词与曲调,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述,和谐搭配,犹如春风荡漾,创设了一种弥漫浓浓爱意的音乐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二.歌曲学唱中渗透德育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德育元素有时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中的那样明显,它常常是深层的.内在的.个别还是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内容表面,而是要对教程做细致剖析,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年来,音乐课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消遣的课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音乐教学的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在达到心灵陶醉.精神愉悦.美感享受的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我们都知道,唱出来的歌曲要饱含感情,才能打动观众;而要饱含感情,必须深入理解词曲,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深情演绎一首歌曲.那么,为学生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如着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背景的最强音.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同学们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所感动,深切感到这些音乐中所表现的那种人与命运顽强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对每一位欣赏者来说都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同时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使德育渗透触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又比如,我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时,先读歌词,理解这首歌,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国旗,让学生进一步联想到运动健将荣获世界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入,进而加深了学生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再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作者细腻的笔触使歌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学生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自然联想到祖国壮丽的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同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三.乐曲欣赏中渗透德育乐曲欣赏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并在乐曲欣赏中融入爱劳动.爱集体.爱生活.爱祖国等德育内容,陶冶他们的情操.如在欣赏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和东方明珠时,先让学生去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国歌.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我国的今天.明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饱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程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这节课让学生受到了充分的爱国教育.又如在欣赏森林的歌声和荫中鸟时,引导学生听辨乐曲中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并让学生学各种动物及鸟叫声,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四.音乐实践中渗透德育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的练习,这就需要有良好实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音乐课显得枯燥乏味.如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还能进一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比如,通过小组合作比赛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受益,进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加深对集体的热爱.游戏是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教程中的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在游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了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比如,在唱大雁大雁天上飞时,可以让学生集体进行表演,音乐旋律舒展优美,动作形态轻柔舒展大方,培养了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如在课外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因合唱队.乐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奏不仅声部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中重要的内容.以音乐培育学生的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此外,教师应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总之,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德国音乐作曲家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说:"如果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感到愉快,那么我很遗憾,因为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所以,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是很重要的,以音乐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智力,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中去学习去成长,并能通过音乐的力量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去感受道德的力量,那么这堂音乐课就一定是有效的,能够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人们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德育不应该只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上,音乐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这就要求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充分挖掘音乐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切实地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思想品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当今中学教育的要求,为提高中学教育水平做出贡献.
学唱;乐曲欣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鉴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下,音乐教学被赋予了"育德"的重要使命,正以其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早在古代,先哲们就已认识到了音乐的德育功能.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特别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认为它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风易俗",可以使"民和睦",因此是圣人所喜欢的.在礼崩乐坏.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战国,荀子看到了音乐强大的力量,认为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甚至可以改变恶俗,安邦定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音乐人,怎样能让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去涵养高雅.优美的健康人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是新课标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背景赋予我们的责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