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都市情感剧对女本科生恋爱观的影响

摘要: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以都市青年的婚恋经历为主要内容,对婚恋生活中的浪漫.挫折.琐碎.挣扎.成长都进行了展示,着力表现和挖掘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迷茫和困惑.观看都市情感剧已成为女本科生群体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由于女本科生采用的解码方式不同,都市情感剧对女本科生的恋爱观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地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高校有必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的方式对女本科生的恋爱观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关键字:女本科生;恋爱观;都市情感剧;随着媒介的更新换代,视觉文化的强势崛起,电视剧已成为最重要.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化叙事艺术之一.在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时期,都市情感剧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写实主义特点获得了各方青睐,文化管理部门也不断加强引导此类型作品发挥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及其展现的恋爱景观都市情感剧是电视剧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种类型剧.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指出:类型剧是一种借助于调节观看者和它所建构的影像的关系,为观影者提供的一种他们期待的剧作.[1]都市情感剧是讲述在资源极其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不同职业身份.具有专业技能的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的电视剧,具有时尚.现代的特点,核心在于体现爱情,内容多数展现大城市青年男女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符合不谙世事的女本科生对自己离开象牙塔后恋爱.工作和生活的期待.所以,在新媒体背景,都市情感剧因其独特性,获得了许多女本科生的喜爱.1.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的基本特点一是现实性.毛泽东曾指出: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2]而保持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都市情感剧创作的主旋律之一.都市情感剧的核心是表达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其地点.人物.情节.对白及价值评判均依据文艺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对现实社会关系有所反映,使受众可以在电视剧作品中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了解当今社会,正体现了布莱希特所坚持的戏剧的全面变化不是艺术家心血来潮的产物,这种变化必须符合我们背景精神生活的全面变化[3]的观点.首先,都市情感剧的爱情故事发生地一般在北京.上海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并对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人的爱情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但也不宣扬过于理想化.海市蜃楼般的美好,而是通过制造繁荣的都市生活与精神恋爱之间的矛盾来诠释当代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与捍卫,将情感与婚姻放在当今社会种种热点问题之下进行考验,让他们在种种考验下实现成长.其次,都市情感剧的人物职业设置都是在都市中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如销售.IT工程师.广告设计等,且人物性格都具有较大相似点:男主人公外形阳光.才华横溢.幽默风趣.责任心强.周到体贴;女主人公漂亮.热情.些许任性.爱撒娇.有些公主病.奔放.善良.积极乐观.聪明能干.第三,都市情感剧的对白大多具有家常化的特点.作品用家常化的对白拉近与受众的关系,以提高受众的共鸣心理,使受众觉得仿佛在观看自己的生活一样亲切.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对白时说:银幕对白必须具有日常谈话的形式,但其内容必须远远超越寻常对话.[4]所以,除家常化外,优秀的都市情感剧往往能够对日常的.家庭的哲理进行提炼.同时,还赋予诙谐化的色彩,使剧情以轻喜剧的风格呈现,不矫情.不伪饰,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民间智慧和情感韵味,使观众有更多的注意力去倾听剧中人物的心灵之声.二是言情性.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在消费文化影像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5]在大众传媒背景,都市情感剧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的类型之一,其恋爱景观便处处体现着情感的快乐,故几乎每部新作品都能横扫荧屏.首先,都市情感剧中的爱情都起源于意料之外的邂逅,奇妙的缘分就像丘比特的剑一样紧紧连接着男女主人公,这种邂逅都是在轻松.跳跃的氛围中,进而能够吸引观众情不自禁地追剧.其次,都市情感剧中的恋爱是浪漫.唯美的,剧中男主角为了给女主角一个难忘的.独特的告白或求婚仪式,往往会别出心裁,且仪式张扬化.公开化.第三,在情感模式上,都市情感剧似乎很喜欢也很擅长走圆满———冲突———决裂———圆满的叙事路线,将男女主人公放置在曲折.蜿蜒的爱情路上,让他们在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再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都市情感剧往往毫不回避对都市年轻人的同居或者婚前性行为的描写.综上,都市情感剧中的恋爱景观沿袭了青春偶像剧的特点,以轻快.愉悦.唯美的风格见长,或者以艰难和困苦反衬爱情的纯洁.美好,这种风格的作品对正处于青春期末期的女本科生来说诱惑力是难以抵挡的.二.都市情感剧影响女本科生恋爱观的理论解释鲁迅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6]都市情感剧承载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使命,能够对女本科生的恋爱观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心理学.传播学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观点中都能够得到印证.1.心理学的解释罗伯特·费舍尔曾指出:审美观察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而且是心灵情感的外射,把这种情感外射到我们感知的事物中去,这就是移情.[7]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对女本科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因为女本科生在观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移情心理,即在观剧过程中,她们会将自身投射到剧情的发展中,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在现实的矛盾和生存的忧患中挣扎与寻求,一起经历情感和价值观的成长.而且,情感类的叙事艺术自产生以来,较相对理性的男性而言,似乎对女性更具吸引力.女性平均每人每天收看56分钟电视剧,比男性多出10分钟[8],这是因为女性较男性更能从都市情感剧中获得快感.哈林顿曾在探究肥皂剧与女性后提出,肥皂剧给女性带来的快感有三种:第一,认同感和把剧中人想象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第二,娱乐和逃避现实;第三,强烈的感情体验.[9]女性会把自己当作剧中人物,从剧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故女性在观赏都市情感剧的过程中会更大程度地产生移情心理,从而被剧中的一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2.传播学的解释都市情感剧的审美过程是将编剧.导演等经过模式化编码的作品传播至受众进行解码的过程.受众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即是通过一套完整的信念和欲望,通过一套被编码的语言和类型化机器向眼睛所灌输的东西[10],所以女本科生在观剧过程中一直在接收生产者的信念和价值观.但女本科生在观看都市情感剧时,往往采用首选性解读.谈判式解读和对立式解读这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首选性解读是受众直接从文本中获取传播者想要传播的意义,完全接受和吸收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含义.对立式解读是解码者不以编码者的规则来进行解读,而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这种解读方式导致的是编码者的传播意图被颠覆.而谈判式解读处于前两者之间,是大多数解码者的立场.[11]女本科生受众在对都市情感剧的解码过程中采用何种解码方式将直接影响他们接受都市情感剧恋爱观的效果.3.马克思文艺学的解释马克思文艺学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文艺创作,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2]35-37.文艺世界是人类复现自身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根据社会存在进行的创作,其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都与所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文艺对社会存在也具有反作用力.马克思在对人把握世界方式的考查中,列举了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四种方式,可见人们可以用艺术的形式确立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把握世界.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一定是辩证统一的: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使教育寓于娱乐之中,实现教育与娱乐的统一.[13]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背景,人们深受由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的影响,包括都市情感剧在内的文艺作品可以通过影响受众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方式.三.都市情感剧对女本科生恋爱观的影响恋爱观是指人们对择偶标准(选择恋爱对象).恋爱动机.恋爱态度.恋爱方式以及恋爱过程中性的基本看法.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都市情感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婚恋生活,生活在快速转型社会中的女本科生,可以通过感受剧中人的悲欢冷暖,来烛照自身的喜乐忧愁.作为我国社会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都市情感剧不断构建着.引导着观众的恋爱观.女本科生在观剧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解码方式决定她们恋爱观所受到的影响.1.对恋爱动机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部分人使爱情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和人的本质相分离,人越来越不是人,越来越成为非人,成为仅仅满足生命需求和物种繁衍的动物[12]91-93.然而都市情感剧重在言情,并将主人公追寻爱情.守卫爱情的执着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类对纯真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憧憬.优秀的都市情感剧以理言情,能够增加象牙塔中的女本科生对真爱的向往,纯化其恋爱动机.2.对择偶标准的影响都市情感剧不同于青春偶像剧,它主要反映现实都市生活中平凡人的婚恋生活,而不是明星.富豪公子等精英群体的情感生活.且大部分都市情感剧在人物设置上,将女主人公设置为单纯善良.不功利.不世俗的形象,将男主人公设置为踏实上进.有才华.有担当的形象.都市情感剧大多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尾,女本科生可以感受到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拟真性经历,所以都市情感剧无疑在弘扬正确.主流的择偶观.大部分女本科生在观看都市情感剧时能够采用首选性的解读方式,能够接受和吸收编剧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所以都市情感剧可以通过剧情的吸引力使女本科生在择偶时更注重人品.能力.修养等因素,而不是以金钱.权利等为主要导向,从而使择偶标准回归合理.但是都市情感剧的创作人员在编码过程中习惯性地运用对比审美手法:一方面设置了超脱世俗功利.追求纯真爱情的男女主人公,将她们置于赤裸裸的现实压力中;一方面又设置了宣扬世俗名利的人物作为参照物来衬托主人公.都市情感剧对欲望都市的煽情性展现与都市情感剧对童话般纯情的爱情神话的讲述之间形成了一对似是而非的矛盾,把人的精神向度扯向两端:一个是沉浸在功利欲望中的,一个是超功利欲望的.[14]部分都市情感剧在传达爱情和婚姻的不易时,已经裹挟着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导向了.这导致部分女本科生在解码过程中采用对立式解读方法,将编导呼吁真情的意思曲解,最终认同贫贱夫妻百事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传统观点,在婚恋行为中更加注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因素.3.对恋爱态度的影响由于模式化的生产惯习,都市情感剧沿着圆满———冲突———决裂———圆满的叙事结构,对都市男女婚恋生活中的幸福.浪漫.挫折.挣扎.成长进行展现,剧中主人公既有在接踵而至的挫折中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执着,也有筋疲力尽后冲出围城的勇气,但这勇敢的一步往往能达到以散求和.以破求立的效果.当今社会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追求暂时的肉体快乐或狭隘的自我心理满足的人,他们把恋爱与责任分离,把恋爱当练爱,视爱情为儿戏,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既不顾及自己恋人的感受,也不承担自己作为恋人的职责.优秀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为女本科生上了该如何对待爱情这一课,使女本科生能够相互尊重和互相关心,认真.负责地经营每一段情感,并且增加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情感.但圆满———冲突———决裂———圆满的叙事结构,也正在以信仰植入的方式悄悄建构起一种爱情逻辑,会误导涉世不深的女本科生认为感情的破裂不足为惧,待双方从破裂中学会成长后再次复合是再正常不过的.都市情感剧中的人物在情感破裂后会按照既定的写作模式再次复合,如果女本科生在观剧过程中一直采用首选性的解读方式,对剧中处理情感的方式不加批判,也会不经意地受到负面影响.4.对恋爱方式的影响都市情感剧之所以对女本科生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与剧中频繁展现的浪漫化.张扬化的恋爱方式相关.意料之外的邂逅.别出心裁的告白/求婚.精心别致的化解等模式化的恋爱景观,迎合了女本科生追求个性.时尚.浪漫的心理需求,能够最大程度引起正处于青春期末期的女本科生心理上的共鸣,也为他们的浪漫行为提供了范本,提高了女本科生的恋爱技能.但是有一部分女本科生在解码的过程中一直采用首选性解码的方式,完全认同剧中的浪漫情景设置,并将此设定为衡量自己爱情质量的标准,而将现实生活中那份炙热淡化之后的平平淡淡视为爱情的衰落.部分同学已对爱情产生了过分理想化的期待,他们分不清艺术虚拟与现实真实的关系,将观看都市情感剧时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带入到现实期盼中,这样会导致女本科生恋爱时间分配不合理.花费过多的问题,也导致部分女本科生对恋爱质量评价不合理的问题.激情浪漫与平淡朴实的矛盾决定了女本科生爱情的走向,认不清这一矛盾,会导致部分女本科生的爱情快餐现象,即在享受过初恋.热恋期的激情和浪漫后,将平淡朴实抛开,继续追寻下一次的激情.5.对性观念的影响都市情感剧中有很多描述婚前同居和奉子成婚的作品,也有很多人工流产的情节,这使得象牙塔中的女本科生看待传统的贞操观更加开放.但是正如约翰·塔洛克曾指出的:言情作品使人获得的只是一种替代的情感形式,只是短暂地令人感到满足.言情作品创作是一种对现实的.体制性问题和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办法,受众的整个接受活动实际上是被导向快感的意识形态功能.[15]都市情感剧的编剧可能是在描述现实风格的爱情童话,在这种童话中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能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想象性解决,似乎剧中都市女性不会为了自己的轻率行为付出太多代价,永远会出现包容性极强的男性接纳她们.都市情感剧中意外怀孕可以奉子成婚,而现实社会中的女本科生选择结婚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女本科生在观剧过程中一直采用首选性的解读方式,则有可能导致恋爱中性行为随意化等诸多问题.恋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女本科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帮助提升女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相反,不健康的恋爱观则会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业以及事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女本科生采用的解码方式不同,都市情感剧对女本科生的恋爱观既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的方式对本科生的恋爱观进行有效引导,如开设电影鉴赏选修课,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剧评比赛等,使她们能够澄清不健康的恋爱观,从而更好地进行恋爱行为,更好地发展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达德利·安德鲁.艺术光晕中的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66-68.[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862.[3]克劳斯·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M].李健鸣,译.北京:我国戏剧出版社,1986:151-153.[4]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我国电影出版社,2003:451-456.[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1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