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被德育”的现象反思
摘要:德育是人心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教育,但传统学校德育却出现了学生被德育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德育中的主体尊重缺失.德育的形式化倾向及德育目标任务化.学校德育要实现道德内化,就必须实现从被德育到德育的转变,还原德育对学生的过程关怀.人文关怀和成长关怀,实现德育的现实应对功能.关键字:德育;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被德育;过程关怀;人文关怀;成长关怀;反思当前的学校德育,对学生德育内生需求缺乏关注的被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德育工作成效.要实现德育对学生的主体关怀和成长关怀,必须实现从被德育到德育的转变,让德育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真正走向学生的未来.一.传统德育被德育现象反思1.被德育是主体尊重缺失的德育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意味着相关德育活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促使道德内涵对学生主体的顺应和同化,而在当下的学校德育中,显然缺乏对学生主体足够的尊重.造成主体尊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滞后的教育观念与单一的教育方法.在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少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将德育视为知识教育,即以知识讲授形式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因而德育显得理论化,枯燥乏味,这就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前德育中,学校侧重灌输,单纯说教,缺乏相关行为训练与德育实践体验,导致学生自觉性不高.如仅仅要求学生识记规范要求,以笔试形式进行过关测试,即便学生通过测试,但在实际行为中还是会犯各种错误.其次,德育内容偏离实际.评价方式太过单一.从当前德育实践来看,德育内容缺乏生活气息与背景感,侧重社会发展等问题.如剖析人生问题时,常常强调高层面的人生意义与目的.事实上,消费.友谊.爱好等具体问题都是人生问题,是思想道德的日常生活基础.道德生活和日常生活合二为一,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从当前学校德育来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道德知识的讲解,而并非道德实践的推动,这使得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此,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着重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发展,在学生的道德评价中以学生实际的道德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不仅仅是着重于道德知识的分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真正发挥推动道德实践的作用.2.被德育是形式化的德育当前学校德育的被德育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形式化,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促成.首先,学校对德育的轻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升学率.好生源.学校排名才是学校关心的重点,相对于升学率等表面指标为学校带来的各种光环,德育的隐性教育成效不够突出,自然使得学校难以对德育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师资安排.课程教研用心较少,在教育方面更多地是走过场[1].其次,教师对德育的理解不深刻.德育关系着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伦理意识的培养,也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健全,而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和学生的学习有深层次的内在关联.而对很多教师来说,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往往会忽略德育的深层次效果,从而在实践中对德育课有更多的随意性,取消课程或者是随意安排教育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从学生来说,作为德育客体对象,学生德育成效往往难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肯定,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评价并无直接关联,这使得学生自身对德育也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动上不积极.3.被德育体现的是任务达成而非道德内化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学生进入学校,不仅是要念几册教科书,认识一些字,了解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校求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形成的阶段,也是身体逐步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要求其德.智.体等方面都要得到正常的培养和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顾此失彼,就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这一点,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民众谈及特定个体的思想行为问题时总会追溯到学校的德育责任[2].虽然个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并不全是由学校所造成的,但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出发,其对人才的培养自然不能仅仅包括知识技能,而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德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学校德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来说,先要有道德方面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对道德有正确理解,才能在道德学习方面形成自觉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道德修养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道德生活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社会生活阶段,而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学校中必须培养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再次,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关于道德的理解有高低之分,也有狭隘和广义之别,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避免其陷入低级趣味的陷阱.最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培养重在实践,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有习惯性的道德言语和行为.对学生来说,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培养这种道德习惯,使学生把道德选择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综上剖析,德育应该是一种道德内化的过程,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现有的德育实践更多地是一种任务达成.二.从被德育到德育的转变1.还原德育对学生的过程关怀德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除了要进行道德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培养.实际上,道德生活无处不在,德育在完成其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使学生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激发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首先,要使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生思想灵魂的转变,作为内因要素,学生思想品德的转变关键在于自身,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还是道德习惯的培养,都必须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其次,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3],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弘扬是背景对德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权利,还要尽可能地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使其与教师进行互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体验,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发展,释放学生的天性.要推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弘扬,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地去创造情境,自由发挥,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主体感受.另外,还须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和各个方面进行道德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在和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最终促成个人道德情感的升华.教师应该成为道德示范者.指导者,也应该是道德知识的教育者,而对学生来说,其一方面要跟随教师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效仿教师的道德行为,自觉接受教师的道德指导.在此情况下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约束.规范的被德育模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形成主动德育的局面,就须要在德育理念.德育目标上进行更新,把学生主体性尊重作为教育前提,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还要把发展和成就学生作为德育的目标,形成新的教育道德伦理模式[4].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过程从被动德育转变为主体德育,使教导.训导.约束.规范的德育过程转变为指导.发展.成就人的过程,最终形成主体尊重的德育模式.2.还原德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追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生存,并以促进学生天性解放和自由追求为目标.人文关怀使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需要.权利和尊严受到关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调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人自身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发展.人文关怀也是德育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理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意味着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到与人为善,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简单而言,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即把人文关怀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去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使其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发展.因此,对德育来说,人文关怀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外,从德育使命来说,其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成长和人生幸福,而任何教育活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意识和情感,因此对德育中的人文关怀,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感受等.3.还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关怀学校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科,德育必须要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必要的关怀,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其学科意义.另外,从德育本身来说,其只是学生思想成长的推动力,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才能使德育目标达成.因此,只有把德育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学生才能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并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是生理的发育,而且在心理上对社会.身体.情感有诸多迷茫,各种崭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时期的心理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思想品质培养,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正常发展,没有心理健康,思想品质培养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对学生走向社会有重要影响,关系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全和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因此德育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怀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有效促成德育目标达成[5].德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关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首先,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引导.德育活动中伴随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感受,要注意对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引导,使其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解.其次,学生的心理问题要用德育方式来疏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种学习.情感问题,减少心理疾患的产生.最后,增加心理健康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思想意识问题,而心理问题是在各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德育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心理调剂.从根本上来说,被德育现象的形成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但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不主动也是导致被德育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缺乏情感体验,内化机制短路导致知识与认知.认知与行为脱节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德育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德育与心育有机整合是主动德育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被德育难题的有效举措.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修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在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1]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8).[2]李春波.论中学生的德育[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鲁洁,高德胜.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我国教师,2004(1).[5]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被德育;过程关怀;人文关怀;成长关怀;反思当前的学校德育,对学生德育内生需求缺乏关注的被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德育工作成效.要实现德育对学生的主体关怀和成长关怀,必须实现从被德育到德育的转变,让德育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真正走向学生的未来.一.传统德育被德育现象反思1.被德育是主体尊重缺失的德育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意味着相关德育活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促使道德内涵对学生主体的顺应和同化,而在当下的学校德育中,显然缺乏对学生主体足够的尊重.造成主体尊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滞后的教育观念与单一的教育方法.在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少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将德育视为知识教育,即以知识讲授形式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因而德育显得理论化,枯燥乏味,这就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前德育中,学校侧重灌输,单纯说教,缺乏相关行为训练与德育实践体验,导致学生自觉性不高.如仅仅要求学生识记规范要求,以笔试形式进行过关测试,即便学生通过测试,但在实际行为中还是会犯各种错误.其次,德育内容偏离实际.评价方式太过单一.从当前德育实践来看,德育内容缺乏生活气息与背景感,侧重社会发展等问题.如剖析人生问题时,常常强调高层面的人生意义与目的.事实上,消费.友谊.爱好等具体问题都是人生问题,是思想道德的日常生活基础.道德生活和日常生活合二为一,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从当前学校德育来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道德知识的讲解,而并非道德实践的推动,这使得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此,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着重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发展,在学生的道德评价中以学生实际的道德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不仅仅是着重于道德知识的分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真正发挥推动道德实践的作用.2.被德育是形式化的德育当前学校德育的被德育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形式化,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促成.首先,学校对德育的轻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升学率.好生源.学校排名才是学校关心的重点,相对于升学率等表面指标为学校带来的各种光环,德育的隐性教育成效不够突出,自然使得学校难以对德育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师资安排.课程教研用心较少,在教育方面更多地是走过场[1].其次,教师对德育的理解不深刻.德育关系着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伦理意识的培养,也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健全,而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和学生的学习有深层次的内在关联.而对很多教师来说,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往往会忽略德育的深层次效果,从而在实践中对德育课有更多的随意性,取消课程或者是随意安排教育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从学生来说,作为德育客体对象,学生德育成效往往难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肯定,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评价并无直接关联,这使得学生自身对德育也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动上不积极.3.被德育体现的是任务达成而非道德内化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学生进入学校,不仅是要念几册教科书,认识一些字,了解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校求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形成的阶段,也是身体逐步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要求其德.智.体等方面都要得到正常的培养和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顾此失彼,就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这一点,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民众谈及特定个体的思想行为问题时总会追溯到学校的德育责任[2].虽然个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并不全是由学校所造成的,但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出发,其对人才的培养自然不能仅仅包括知识技能,而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德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学校德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来说,先要有道德方面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对道德有正确理解,才能在道德学习方面形成自觉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道德修养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道德生活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社会生活阶段,而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学校中必须培养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再次,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关于道德的理解有高低之分,也有狭隘和广义之别,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避免其陷入低级趣味的陷阱.最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培养重在实践,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有习惯性的道德言语和行为.对学生来说,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培养这种道德习惯,使学生把道德选择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综上剖析,德育应该是一种道德内化的过程,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现有的德育实践更多地是一种任务达成.二.从被德育到德育的转变1.还原德育对学生的过程关怀德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除了要进行道德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培养.实际上,道德生活无处不在,德育在完成其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使学生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激发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首先,要使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生思想灵魂的转变,作为内因要素,学生思想品德的转变关键在于自身,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还是道德习惯的培养,都必须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其次,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3],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弘扬是背景对德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权利,还要尽可能地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使其与教师进行互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体验,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发展,释放学生的天性.要推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弘扬,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地去创造情境,自由发挥,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主体感受.另外,还须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和各个方面进行道德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在和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最终促成个人道德情感的升华.教师应该成为道德示范者.指导者,也应该是道德知识的教育者,而对学生来说,其一方面要跟随教师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效仿教师的道德行为,自觉接受教师的道德指导.在此情况下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约束.规范的被德育模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形成主动德育的局面,就须要在德育理念.德育目标上进行更新,把学生主体性尊重作为教育前提,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还要把发展和成就学生作为德育的目标,形成新的教育道德伦理模式[4].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过程从被动德育转变为主体德育,使教导.训导.约束.规范的德育过程转变为指导.发展.成就人的过程,最终形成主体尊重的德育模式.2.还原德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追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生存,并以促进学生天性解放和自由追求为目标.人文关怀使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需要.权利和尊严受到关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调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人自身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发展.人文关怀也是德育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理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意味着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到与人为善,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简单而言,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即把人文关怀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去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使其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发展.因此,对德育来说,人文关怀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外,从德育使命来说,其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成长和人生幸福,而任何教育活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意识和情感,因此对德育中的人文关怀,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感受等.3.还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关怀学校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科,德育必须要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必要的关怀,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其学科意义.另外,从德育本身来说,其只是学生思想成长的推动力,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才能使德育目标达成.因此,只有把德育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学生才能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并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是生理的发育,而且在心理上对社会.身体.情感有诸多迷茫,各种崭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时期的心理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思想品质培养,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正常发展,没有心理健康,思想品质培养就无从谈起.心理健康对学生走向社会有重要影响,关系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全和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因此德育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怀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有效促成德育目标达成[5].德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关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首先,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引导.德育活动中伴随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感受,要注意对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引导,使其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解.其次,学生的心理问题要用德育方式来疏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种学习.情感问题,减少心理疾患的产生.最后,增加心理健康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思想意识问题,而心理问题是在各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德育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心理调剂.从根本上来说,被德育现象的形成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但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不主动也是导致被德育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缺乏情感体验,内化机制短路导致知识与认知.认知与行为脱节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德育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德育与心育有机整合是主动德育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被德育难题的有效举措.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修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在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1]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8).[2]李春波.论中学生的德育[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鲁洁,高德胜.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我国教师,2004(1).[5]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