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本科毕业设计常见问题与教学策略

摘要:多年以来,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关注热点,由此也引发了要不要废除本科毕业设计的争论.作为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其本科毕业设计无论是在选题还是在写作内容和方式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管理得当,其质量还是有可提升的空间,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保留毕业设计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基础上进行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探索.关键字: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设计;写作现状;毕业设计是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科研素养,它也是学生获得本科学位的主要认证依据.但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总体水平严重下降.一.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设计写作的现状(一)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来看毕业设计的写作首先要考虑的是选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实践中,学生论文选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选题来源单一.一般而言,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对本学科探究状态全面系统地了解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所探究的主题的价值,找好选题.但在实践中,学生或者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态度不佳,大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查阅文献的工作,或者从网上搜索别人的论文,或者被动地等待指导老师提供选题,以致选题范围狭窄,来源渠道单一.第二,选题不恰当.这主要表现在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学生的论文选题要么范围太窄,知识信息涵盖不足,缺少文献资料,难以施展拳脚;要么太宽泛,就探究者目前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储备是难以完成的.比如新闻学专业一些学生的论文选题:论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论媒介融合的方式,论舆论导向,论传统媒体转型,论受众心理等等,这样的选题太大,涉及的面太宽泛,很难用几千字把它论述清楚的,结果可能是面面俱到,只是点到即止,泛泛而谈,难以深入.第三,选题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应用型高校强调专业学习与实际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毕业设计的写作也是强调要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以体现探究价值.而现实中,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论文选题大多与自己的实习实践没有关系,选题缺乏实践基础,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感悟自然就少,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只能根据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闭门造车,论文内容空洞,也很难说有什么价值,失去了要求本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写作的原本意义.第四,选题扎堆,人云亦云,创新性不强.几乎每年每个学科领域中都会有一些热点事件,或本学科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学生来讲,关注热点和探究热点是一种基本的专业素养,但要进行具体的探究时,却是角度雷同,所使用论证资料相似.笔者所指导的几届新闻学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通常会选择从具体热点事件或热点节目等入手来关注某一问题,比如医患冲突事件.反转新闻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热点电视节目朗读者我国好声音等,每年都会有学生旧事重提,这并不是说这些事件和节目没有探究的价值,而是他们探究的面向与以往的探究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换了个事件或节目而已.(二)毕业设计写作的内容和方式应用型高校文科毕业设计写作上的问题有诸多方面,但比较明显且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毕业设计内容抄袭严重已有的相关探究成果及相关报道都反映出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对毕业设计写作存在着应付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抄袭,他们不是按照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去认真研读相关文献,情况好一些的是在毕业设计中对已有的探究数据或其他与论文选题相关的探究资料进行了粗浅归纳和剖析,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而问题较严重的是找几篇论文,这里抄一段,那里抄一段,重新组合,就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更有甚者找一篇论文原封不动的当作自己的论文,或者直接花钱雇佣枪手代做论文,以蒙混过关,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创新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原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探究才有可能走向进步.毕业设计写作也是一种探究行为,但如果这样的探究行为是较少的独出机杼,更多的是陈陈相因,那么本科毕业设计其实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2.论证过程缺乏深度,结构头重脚轻从论文写作的方法来看,很多应用型高校文科毕业设计存在着雷同的方式:多定性剖析,少定量剖析,缺乏实证调查,以致论证某一观点时往往缺乏有力的支撑材料,论证不充分.而具体到论证过程,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写作首先要有论点,然后展开论证,这种论证既可以从理论层面,也可以从实践层面,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更倾向于前者.但就理论功底而言,应用型高校学生往往又比较薄弱,所以论文写作中经常是论点提出来了,而在论证时普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现象到现象,写了一堆的话,却对于为什么是这样,如何有理有据把论点说清楚上,明显力不从心,整个论述没有深度,针对性和创新性均不达标.而在结构安排上,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设计时,会写的.能写的则多写,不会的则往往一笔带过,全然不顾论文还有结构一说,以致论文各部分及重点和相关时代比例失调,论文中心不明确,主题不突出.3.行文四不像现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为杜绝学生写毕业设计时的抄袭行为,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要进行查重,超过规定的查重率,论文则被认为是不合格,所以很多学生为了查重过关,会对别人的探究成果从语法.语言表达.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改写,以求查重达标.但这样做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在未能完全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贸然重新改写时,内容是断章取义的,写出来的论文往往是上下文语句不通,句不成句,段不成段,语言表达明显缺乏学术论文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征,论文中大量出现一些随感式的表达.二.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设计写作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毕业设计写作课程安排得不合理毕业设计写作课在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都是必修课,学时安排一般在十六至二十四学时之间,学期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样的安排首先是课程学时太少,课程内容很难按照科研要求的完整逻辑展开,有机地把论文选题.探究方法选择.探究设计和写作实践环节整合进教学内容,而只能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特点和常用写作方法上.这样一来,该课程通常会被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知识的系统性不足,以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难以建立学术论文的整体概念,如果再缺乏联系实际的写作实践的锻炼,学生很难从这门课程中真正学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课程学期安排滞后.在进入毕业设计写作阶段之前,大多数文科学生都没有经历基本的科研训练,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常又需要较长周期,因此,第八学期的课程安排意味着学生的科研训练时间很短,充其量就一个学期的时间,而且这个时段又往往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和应付其他各种考试,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写作中,再加上文科毕业设计写作对文本本身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反复修改完善,这都是很费时费精力的.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在答辩前一至二个星期内完成的,前期没有科研能力的培养,后期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应用型高校通常都有关于毕业设计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要求,比如选题.做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教师评阅论文.论文答辩等,但现实中,很多的制度和要求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和保障作用.比如选题确定环节,选题的把关主要是各指导老师,没有建立起审题团队,只有指导老师一人审题,难免也有失误的时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环节更是学生填个表就完了;答辩也不过是只走走过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标准,以致成绩的评定较为随意,所有这些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管.虽然有的学校可能会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查,但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更为严重的,这些现实情况最终都会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毕业设计工作的潜规则,从而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毕业设计写作的轻视,并且代代相传.(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一刀切地要求都写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把重心放在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上,对学生理论素养和探究能力较少重视,这使得许多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淀上明显不足,再加上现在的本科生个体差异明显,思想活跃,有些人擅长表达写作,有些人擅长动手能力,对于这样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几乎都沿用了写毕业设计的制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写作与答辩才能毕业,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但学生又不能不做,结果就是胡做.乱做.事实上,放眼国外的许多大学,论文并不是本科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并不是意味着它们就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反,很多平时学的课程会把写小论文当作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也起到了训练学生写作.思维和探究方法的作用.三.应用型高校提高文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一)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毕业设计写作课应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该课程应做一些调整.一方面,在教学时机与学时的安排上,毕业设计写作课可以提前到大二或大三,学时安排不少于三十二,让学生较早地熟悉论文写作的要求,并通过学写课程小论文或学年论文的方式来锻炼科研能力.在这方面,国内清华大学就早已经试点,从大一就开始开设偏向逻辑性和说理性的写作课程,在2018年5月时,清华大学宣布了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将写作定位于剖析性写作和说理性写作.课程小论文或学年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设计的前奏,写好这两类论文,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撰写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善于将零散的基础知识.探究能力.技巧进行整合,便于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论文写作的要领,并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隐藏于项目中,以项目任务的完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如何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约束其指导行为也是应用型高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首先,把好遴选指导老师的入门关,具体可以从职称.专业知识结构.科研素养及责任心等方面建立准入制度.目前有些应用型高校在遴选指导老师时主要实行的是职称准入门槛,即讲师以上职称才能指导毕业设计,但其他的标准都没有建立;其次,建立健全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机制,严格管理教师的指导过程,并对违反规定的指导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举措.很多应用型高校也有类似的考核制度,但过于宽泛,不具体,考核难以执行,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处罚机制,使这种制度失去了威慑力.第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指导老师的热情,使其起到鼓励先进,带动落后的作用.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应用型高校的做法主要是给予论文指导费,评选优秀毕业设计,并对评上的再给予少量的补助,这是远远不够的.最后,还要多渠道地帮助教师充电,提高其指导水平,比如可通过提供经费让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进校举办学术讲座.培育科研学术团队等.(三)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监控机制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应结合文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有效监控,要着重注意以下环节:加强对选题专业性.学术性或应用性的把关.可以建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来加强对选题的审核,具体可从来源,立论新颖程度,与实习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等方面来评价.规范开题,主要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学生要撰写出开题报告首先要阅读大量文献,熟悉探究时代,明确探究意义.探究方法.探究内容和探究框架,这个工作一方面会让学生对自己要做的选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质量,而开题答辩则是对论文选题及后续探究可行性的一种集体把关.做好这两个基础性工作,将有助于后期论文写作的顺利开展.落实好论文答辩及建立具体可操作的成绩评定标准.高校普遍存在一种严进宽出的现象,应用型高校自然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毕业设计答辩上,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答辩老师一般都不会让学生不及格,因而也必然造成答辩过程流于形式.在这方面,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可以通过建立专家组.督导组等参与到答辩过程中,实行对答辩过程的监督.另外,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也一般是在答辩后立即给出的,要确保答辩成绩的公平公正,首先成绩评定的标准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结合专业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并赋分,同时,评分还应采取团队综合评分的形式,以避免个体性偏见.(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管理现在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实施的一刀切的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开性,也便于学校的管理,但在现实中,高标准的毕业设计写作只对那些基础好,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才有利,而对大多数科研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折磨,逼得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去造假,这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又并不是好事.高等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的管理,因而毕业设计不应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应给予有着不同特长.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有较强科研能力且愿意写论文的,仍然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那些科研能力较弱而动手能力强的则可以选择以创作某种类型的作品形式来进行毕业答辩,在这方面,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探索.比如200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新闻系就将本科生单一的学术性毕业设计变革为多样化的毕业论文,按这种设计,一方面学生依然可以选择写毕业设计,但形式可以与现行的参考文献模式不同,比如可以通过社会调研来探究某一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选择毕业设计以外的其他方式,比如拍纪录片.微电影,策划一档新节目等.2017年,该校二十多名本科毕业生就是以自己的微电影作品完成了毕业答辩.总之,要提高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除了上层的制度设计,更要有具体.切实可行的举措,但是更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用型高校文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参考文献[1]宾幕容.应用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8(10).[2]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3]王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机制.问题及优化路径——以政治与公共管理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1).[4]高欣,张保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9).[5]杨雪芹.强化地方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培养功能[J].黑龙江高教探究,2015(12).[6]党亭军.我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制度改革的经验探究——协调毕业设计与教育实习矛盾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2015(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435.html

好棒文